舊上海的故事實在是說爛了,但其中有一個群體卻被很多人忽略,這就是俄羅斯人。 在上海的黃金地段,豎立著一座由俄僑集資建造的普希金像。過去經常可以看到大人帶著孩子們來,小孩子都知道漁夫和金魚的故事,一位漁夫救了一條金魚,金魚為了報恩答應滿足漁夫老婆的愿望,那個貪心的老太婆,有了錢,還要做貴婦人,做女王,做海洋的統治者,最后,她被打回了原形。 現在的孩子對這樣的故事完全沒有興趣,當年的我們有很多人都讀過普希金的書,老普是俄羅斯現代語言的創造者,俄羅斯最著名的詩人,作家,在他們的國家,不知道普希金的俄羅斯人可以說是不完美的。 1937年,正逢普希金逝世百年紀念。為了紀念他,上海的俄羅斯僑民湊錢建了這尊像。 ![]() 不過,雕像在7年后被日本人拆除,后來莫斯科著名的特列季亞科夫畫廊牽頭,照著原來的圖紙又弄了一個雕像,把它送來上海,到1966年,它又被拆了一次。 現在我們看到的雕像,是在80年代末期重建的。 100年前,在上海的俄羅斯人非常多,在外國人中僅次于日本人和英國人。 在這之前,生活在上海的俄羅斯人只有四百人左右,基本都是商人或者領事館工作人員。 1917年隨著阿芙樂爾號戰艦的一聲炮響,沙俄王朝徹底完蛋,第一批滿載舊俄貴族、軍官、知識分子的海輪來到上海要求登陸,遭到了北洋政府的拒絕。 這種事情長時間僵著肯定麻煩不斷,問題總是要解決,最后上海地方政府做主,允許船上的兒童和有身份擔保的一千二百人登陸,剩下的六百余人隨船南下去了菲律賓。 從此,上海成為沙俄逃難者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日本占領東北后,又有大批俄國人從哈爾濱南遷來上海。一來二去,俄國人在上海的總數很快逼近3萬人。 這些人都是要在上海長久生活下去的,時間久了,他們的生活習慣也影響到了上海市民。 比如上海家家戶戶都會做的羅宋湯就是來源于俄羅斯,不過,除了水是相同的,其他都不一樣。主要原因是原料,上海灘沒有賣紅菜頭,只能用平替款,口味也不是原版的酸、甜、咸。沒想到的是,改良版生意出乎意料的好,一盤只賣四角錢,還不限量提供面包,成為附近白領最愛的午餐。 ![]() 和國內留洋的人一樣,俄國人在上海主要從事餐飲等服務性行業,人數占到35%以上。你可能不知道,現在的“古今”內衣品牌,90年前,只是淮海路上的一家小店,創始人是一個叫拉麗莎的俄國寡婦。 上海人熟悉的老大昌西點,同樣由俄國人創立的,而且是兩個俄國人開了兩家老大昌,東邊一家叫“老大昌洋行”、西邊一家叫“老大昌”,老店在淮海中路上,靠近茂名南路路口。 當年,俄國人在上海打下許多本地品牌,上海最早的花園餐廳之一特卡琴科咖啡館、張愛玲等文藝青年喜歡的DDs咖啡館、現在滬上著名的正章洗衣、西比利亞皮貨等的前身都是以前俄僑創下的。 網上很多上海人說起以前的“白俄”,認為他們是身無分文的流浪者。 這顯然是誤解,至少在踏入上海灘的那一刻,這些失去國家的流亡者中,絕大部分人都是有產階層、知識分子,有在冬宮跳過舞的貴族少女,也有身佩雙頭鷹勛章的沙俄將軍。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上海灘一流的醫生、演奏家、工程師中,俄羅斯人占百分之十以上。 所以,他們中的很多人都選擇在法租界的霞飛路附近租房買房,那里的房價從來就不便宜。 短短十年間,這里聚集了幾百家俄僑商鋪,在那些街區里,白俄經營著面包房、照相館、西藥店、皮草行和芭蕾舞教室,還有飯館,是俄國人眼里的“涅瓦大街”,上海人口中的“羅宋大街”。 不僅如此,俄國人還在上海修造了多個教堂,現在能看到的只有兩座,其中一個在新樂路、襄陽北路路口,是東正教上海教區的主教座堂。 ![]() 教堂全名是罪人的代言人圣母瑪利亞的神像教堂,讀起來很拗口。意思是說圣母是耶穌的代言人,你犯了錯或者其他什么事,可以找耶穌聊聊,也可以找瑪利亞。 為了在房價昂貴的法租界修建這座主教大教堂,1927年,主教西蒙向教眾發起了募捐,整整5年還沒湊夠錢,只得先建了三層主教府,作為教區管理的辦公場地。 一年后,在俄羅斯商人贊助下,教堂得以繼續修造,總算沒搞成爛尾。 在眾多捐贈者中有一個白俄歌手,名叫亞歷山大·維爾金斯基,因為他總喜歡在西服領上別一朵梔子花,他在愚園路上的夜總會就叫梔子花俱樂部,在上海灘一度非常有名。后來他在上海找到了老婆,就在這座教堂結的婚。據說,維爾金斯基是斯大林最喜歡的歌手之一。 另外一座教堂,1934年建在如今的皋蘭路上,它是全世界第一個紀念沙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的紀念教堂,所以被稱為上海圣尼古拉大教堂,設計者特意將祭壇朝向耶路撒冷,暗喻流亡者的朝圣之路。 它的設計師也非常有名,名叫亞龍 ,一戰期間著名軍事設計師,他負責修建了當時全球最大的海上要塞,彼得大帝海上要塞。 教堂現在改造成了網紅“思南書局”,有機會可以去看看,很有俄羅斯的味道,尤其是他的穹頂。 穹頂也叫洋蔥頂,它的數量通常由教堂的歷史、規模或象征意義決定。比如,3個圓頂代表三位一體;4個代表基督和四福音;13個則代表基督和使徒,教堂的洋蔥頂最多達到33個,象征耶穌在人間生活的33個月。 圣尼古拉大教堂擁有5個這樣的洋蔥頂,它的穹頂有明顯的皇冠模樣,這個皇冠很特別,被稱作俄羅斯帝國大皇冠,也叫凱瑟琳大帝皇冠。 ![]() 以前教堂門口還有一個標牌:為了受難沙皇尼古拉氏和他的家人。 由此可見,這個教堂帶著濃厚的沙俄復國主義色彩,事實也是這樣,當年俄國貴族曾經在這里商量復辟沙皇,事發后,教堂被強制關閉了很長時間。 這時候,距離第一批沙俄舊臣逃難到上海已經過去近20年,很多白俄隨身攜帶的銀兩早已花了個七七八八,手上有一技之長的倒是能靠著技藝活命。 他們中有的成立工作室,比如芭蕾舞教室,在中國最早的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中就有大量白俄老師;以前的軍官迫于生計,應聘當了富人保鏢,次一等的也能在法租界巡捕房謀個巡警位置;更多的人選擇擺攤做小買賣。 當時,淮海路街角經常有白俄老人在兜售肥皂、香煙,木盒上用俄文寫著“請幫助流亡者”,還有很多人仗著年輕貌美,在舞廳青樓謀生,也有一些最終淪落成流浪者和醉鬼。 隨著日本人全面進入租界,西方人遭到清算,由于蘇聯對日本采取中立政策,流落在上海的無國籍白俄意外獲得“自由”,很多人穿上紅軍制服,在“承認蘇聯國籍”的文件上簽上自己的名字。 抗戰勝利后,這些人在蘇聯領事館前排隊領取護照,大部分人則流向了馬尼拉、舊金山,留下沒走的教起了俄語,藝術和數學。 1989年冬,最后一位白俄貴族后裔娜塔莉婭在上海去世,她的墓碑上刻著這樣一句話:“此處長眠著彼得堡的燕子,上海是她的最后一根電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