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發生在一瞬間。 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成了壓垮自己的一根稻草。 一句“我沒事”,可能藏著無盡的委屈; 一句“我可以”,背后卻是太多的心酸。 可能自己會躲在被子里偷偷流淚,也可能在沒人的地方失聲痛哭。 有時候,就是那么一瞬間,無緣無故,也無法自控,就是感到自己撐不下去了。 很多人認為成年人的崩潰是“內心太脆弱”,又或是“情緒不穩定”。 實際上,崩潰恰恰是一場自我的重生,是成為自己的開始。 因為那個舊的自我再也無法忽視內心的需求,而真正的自己正在努力回歸。這樣崩潰的時刻,內在往往是處于混亂、撕裂且脆弱的狀態。 ![]()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認為,一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為了適應環境,會不斷壓抑真實的自我,而形成一個理想的自我。 而這個理想的自我,往往是被外界認可、被別人期待的形象。比如,“聽話的孩子”、“體貼的伴侶”、“優秀的員工”。 但是,這種理想的自我,并非是完全真實的自己。 而且,現實往往會與理想的自我一次又一次地碰撞。 你認為,只有懂事的自己才會得到別人的肯定,實際卻在關系中受到越來越多的委屈; 你相信,只要自己足夠努力就會被領導看見,但是卻一次又一次受到忽視; 你堅持,只要自己足夠包容、大度和退讓,別人就會看見你的好,實際換來的卻是別人的得寸進尺…… 當自己長期且努力地扮演著別人期待的那個“好角色”,而自己的情緒和需求一直被忽視,那個壓抑的自我終會以另一種形式爆發。 直到有一天,一句否定、一個指責、一次意外,就能讓自己突然崩潰。 這樣的崩潰看似莫名其妙,其實并非無緣無故。 這是長期自我壓抑的結果,是再也無法逃避自我的前奏。 ![]() 但是,崩潰并非是一件壞事。 崩潰,并非是脆弱,而是連接真實自我的開始。 是你終于不再壓抑真實的自我,是你終于要坦誠面對自己的開始。 那一刻,你的內心在告訴你:“累了,就停下來吧。” 你的情緒在提醒你,別再壓抑,也別再抗拒,坦然接受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暫停一下。 每一次崩潰,都是一次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這會讓自己直面自己最真實的感受。 當情緒褪去,自己會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需求,認識自己的局限。 正如那句話,“一個人必須首先經歷真實的自己,才能與世界建立健康的連接。” ![]() 理想的自我帶來的是壓抑,而真實的自我帶來的是勇氣。 坦誠面對自己,才會擁有無堅不摧的力量。 當自己能坦然地面對自己的一切,那些脆弱、不堪和人性的陰暗面,就會發現,再多的苦難也不能擊垮自己。 然而,在這之前,必然會經歷崩潰的時刻。 但這也是崩潰的真正意義,它會讓你對自己,對人生有著更深刻的理解。 崩潰,從來不是終點。每一次的崩潰,都是為了讓你更接近真實的自己。 The end 我是懿非宇,一個歸隱田園的自由寫作者。 ![]() 記得點個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