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書臣,1943年生于寧夏固原三營鎮。196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同年分配入伍。曾在基建工程兵基層團隊和領導機關從事新聞宣傳,后調軍事科學院工作,參加了《國家軍制學》、《當代中國叢書·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撰寫、統稿和總編,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出版有《國防教育》、《翠微北征錄淺說》(合著)、《軍事文告選注》、《中華文化通志·兵制志》、《固金甌》等專著和文集。歷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及研究部副部長等職。1992年評為軍事科學研究員,1999年晉升少將軍銜。 彈箏峽記 文/蘭書臣 詩靠形象思維,尤重比、興。用“比”的手法為一形勝命名,以展現美的蘊含,彈箏峽便是這樣一個不無詩意的地方。 (一) 彈箏峽,寧夏固原與甘肅平涼間的一段谷地,北起瓦亭驛,南至三關口,長十多公里。控扼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為關中通往塞外之蕭關道重要地段。 峰巒錯峙,溝壑縱橫。或佳木弄煙,百花爭妍;或霜皮溜雨,紅葉似火,其春秋兩季風景尤美。 然而,“彈箏”之說又從何言起? “安定西隴道,其谷中有彈箏之聲。行人過聞之,謂之彈箏谷。”(南梁·任昉《述異記》) “涇水東南經都盧山,山路之中常有如彈箏之聲,行者鼓舞,樂而后去,即弦歌之山也。故謂此山峽為彈箏峽。”(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轉引自《太平御覽》)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時期,不同的兩部著作均對其有所記述,說明它在古人那里已倍受青睞。 應該感謝作者才是,正因為有了他們的慧眼識珠、妙筆生花,始使彈箏峽得濡染書香,播撒芬芳。 任昉(460—508),南梁文學家、藏書家,字彥升,樂安博昌(今山東壽光)人。歷仕宋、齊、梁三代,樂好交游,雅善屬文。“家書三萬卷,故多異聞”。所著《述異記》二卷,皆得所未聞,收入《漢魏叢書》。 酈道元(約470—527),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官御史中尉等。其足跡遍及多地,考察水道變遷,撰《水經注》40卷,名為注釋《水經》,實則以之為綱,作了20倍于原書的擴充與拓展,記載大小水道1252條,引用書籍多達437種,成為公元6世紀前中國最全面、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名著。“弦歌之山峽口,水流風吹滴崖,響如彈箏之韻,因名之”,關于彈箏峽的記載,也體現了它的“窮源竟委”。 原來,所謂“彈箏”,指水流、風吹、滴崖,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峽口風大,水被從高處吹下,飛珠濺玉,滴落在巖崖上,回音響如彈箏之韻。仿佛誰在彈奏著一把古箏,美妙動聽的樂曲繚繞耳際,連行人也頓忘旅途之苦,拂衣而喜,起為歌舞。 “山水清音”“峭壁奔流”“山光水韻”,三關口至今尚存有摩崖石刻多處,古樸凸凹,雄渾遒勁,隱顯于荒蓁野蔓之間。在沒有吊車等起重器械的年代,真不知人們是怎樣冒著生命危險,大把大把地甩著汗珠,不顧身上被黑剌劃出的一道道血跡,攀上高處刻下這文字的?藍天白云之下,古箏音韻之中,那胼手胝足、掄錘鑿石者不也是最出色的歌者和舞者嗎? 他們的汗血之作,跟《述異記》《水經注》相比似毫不遜色。摩崖石刻措詞雖出自文人手筆,但把它搬上懸崖峭壁的卻是這些民間普通勞動者。原本簡古質樸的自然美在他們粗大多繭的手里最終得以升華,煥發出“境由心造”“境生于象外”的人文之光。 (二) 箏,中國古老彈撥樂器,戰國時期秦已有之,故稱“秦箏”。初13弦,后增至15、16及21弦。音域寬廣,音色清亮,表現力豐富。古箏名曲有《高山流水》《鴻雁傳書》《天下大同》等。 蕭關道,因蕭關得名。蕭關,古代關中四關之一。《史記·項羽本紀》:“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集解》引徐廣曰:“東函谷、南武關、西散關、北蕭關。”唐詩中不乏描寫蕭關道的名篇佳什,俯拾一二,或亦有助于對彈箏峽的了解。 “回中道路險,蕭關烽堠多。五營屯北地,萬乘出西河。單于拜玉璽,天子按雕戈。振旅汾川曲,秋風橫大歌。”(盧照鄰《上之回》)盧照鄰,“唐初四杰”之一。“蕭關烽堠多”,烽,烽火臺;堠,瞭望敵情的墩堡。寫漢武帝御駕出巡,經由蕭關,聲勢喧赫。料想那龍旗卷風,鸞鈴搖響,亦當與山水音韻共振齊鳴。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王昌齡《塞下曲》)流水潺潺,箏聲琮琮,鳥語啾啾。居高聲自遠,桑林枝頭的知了也不甘寂寞,加入了這一“大合唱”。行經此地,天簌之音盈耳。“詩家天子”、“七絕圣手”王昌齡,似乎也感到自己最拿手的“一招”已不夠用,于是,也情不自禁地唱出了這首五言樂府。 “鳥雀知天雪,群飛復群鳴。原田無遺粟,日暮滿空城。達士憂世務,鄙夫念征程。晨過彈箏峽,馬足凌競行。雙壁隱靈曜,莫能知晦明。皚皚堅冰白,漫漫陰云平。始信古人言,苦節不可貞。”(儲光羲《使過彈箏峽作》)儲光羲,著名田園派詩人,開元進士、官至監察御史。以親目所睹入詩,為隆冬之彈箏峽作畫。天寒地凍,滴水成冰,此時此地哪還聽得見什么“彈箏”之聲? 這只是特殊情況,除河凍冰封外,往往能聽到響如彈箏之韻。又因其上空是一條雁道,每當春秋之際,排成“一”字或“人”字隊形的大雁,不時從高處掠過,雁陣絡繹,雁歌嘹嚦,是亦一“風景線”。“蕭關分磧路,嘶馬背寒鴻”(賈島《送李騎曹》);“滿袖蕭關雨,連沙塞雁飛”(趙嘏《送韋處士省朔方》);“魏闕蒼龍遠,蕭關赤雁哀”(令狐楚《王昭君》)……關山萬里,由遠行人而想到雁,雖屬贈別、懷古之作,卻也說明蕭關一帶歷來多雁。 彈箏峽及其周邊,因林木蓊郁,故多珍禽異獸。“廣川桑變綠,叢薄雉連鳴”(耿湋《旅次漢故疇》);“川少銜魚鷺,林多帶箭麋”(李昌符《登臨洮望蕭關》);“隴狐來試客,沙鶻下欺人”(張蠙《過蕭關》)……雉、麋、狐、鶻等,或出沒叢林,或搏擊長空,更令人目不暇接,驚嘆莫置。 難怪,彈箏峽會被贊為一方“絕景”(葉超《民國固原縣志》)。 (三) “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歷史上的彈箏峽,不僅日夜彈撥山水清音,而且多次演奏戰爭的疾風暴雨。 “漢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使奇兵入燒回中宮,候騎至雍甘泉。於是文帝以中尉周舍、郎中令張武為將軍,發車千乘,騎十萬,軍長安旁以備胡寇……單于留塞內月馀乃去,漢逐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史記·匈奴列傳》)這次匈奴進犯,占領蕭關,殺害北地都尉孫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馬蹄雜遝,刀光劍影,風云變色,箏聲失調,嘔啞嘲哳難為聽。 “宋元嘉五年,魏主燾遣將奚金擊夏赫連定,設伏隴山彈箏谷以避之,即此。后魏永熙三年,宇文泰在夏州間,賀拔岳為侯莫陳所害,遂馳赴平涼,令杜朔周先據彈箏峽。唐武德八年,突厥入犯,詔李藝屯華亭縣及彈箏峽以備之。建中三年,鳳翔隴右節度與吐蕃盟,以涇州西至彈箏峽為唐界。貞元三年,吐蕃入寇,華亭及連云堡陷之,掠人畜萬計,置之彈箏峽西。七年,劉昌城平涼,開地三百里,扼彈箏峽口是也。”從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的這段記述亦可看出,自南北朝以迄于唐,彈箏峽一帶仍戰火連綿,屢遭虜掠,生民尤苦。 “彈箏峽東有胡塵,天子擇日拜將軍。蓬萊殿前賜六纛,還領禁兵為部曲。當朝受詔不辭家,夜向咸陽原上宿。戰車彭彭旌旗動,三十六軍齊上隴。隴頭戰勝夜亦行,分兵處處收舊城。胡兒殺盡陰磧暮,擾擾唯有牛羊聲。邊人親戚曾戰沒,今逐官軍收舊骨。磧西行見萬里空,幕府獨奏將軍功。”(張籍《將軍行》)寫唐與吐蕃之間的戰爭。固原,時稱原州,一度為吐蕃所據。雙方打累了,不得不坐下來談判,并議定以彈箏峽為界。后唐朝官兵雖經苦戰收復失地,但此前戰歿疆場者卻積尸蒿萊。“邊人親戚曾戰沒,今逐官軍收舊骨”,那該是怎樣的一種場面呀?扶老攜幼,白衣遮道,哀聲動地,箏音亦為之嗚咽。 (四) 戰爭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區分戰爭性質的標準是進步還是阻礙進步。人民戰爭、革命戰爭,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正義戰爭。 1935年10月,毛澤東率中央紅軍翻越六盤山,在彈箏峽附近的青石嘴打了一個勝仗。六盤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也是轉折的山,勝利的山。毛澤東詞《清平樂·六盤山》謳歌的“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英雄氣概和戰斗精神,作為紅色文化基因,為彈箏峽增加了新的、也是歡快的音符。 1949年7月,扶(風)郿(縣)戰役后,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部敗退至秦嶺及其以南地區,西北軍政長官公署長官馬步芳、副長官馬鴻逵,為阻止我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沿西蘭(西安——蘭州)公路西進,所部分別退守蘭州、固原及其以北地區。 馬鴻逵寧夏兵團從陜西撤退后,其盧忠良128軍布防三關口,馬光宗11軍布防任山河,妄圖阻止我人民解放軍繼續北進,解放寧夏。 為分割馬鴻逵兵團與馬步芳兵團的聯系,我第64軍于解放甘肅涇川后,取道平涼以北直插固原,追擊敵11軍;第65軍于解放平涼后,追擊敵128軍。7月31日,兩軍均已趕上并咬住敵人。期間發生的戰斗,史稱“平固(平涼、固原)追擊戰”。 8月1日,我65軍進至固原蒿店,奪取鳳凰嘴、占領太白山,攻克三關口。自早晨5時至上午9時,整個戰斗歷時4小時。敵128軍全線崩潰,退至大灣、開城一帶。我65軍占領三關口后,控制了瓦亭以南、以東各主要高地。8月3日,解放隆德縣城。接著,向蘭州進軍。 8月2日,我64軍在奪取任山河戰斗勝利后,乘勝解放固原。回漢人民涌向街頭,敲鑼打鼓,抬著毛主席、朱總司令巨幅畫像,歡迎人民解放軍,慶祝固原解放。繼之,進行戰隙休整,一方面牽制馬鴻逵兵團,使其不得支援已陷入我軍重圍的馬步芳兵團;一方面蓄勢待發,準備解放銀川。 瓦亭被馬步芳視作“最后生命線”。其致寧夏兵團司令官馬敦靜電稱:“瓦亭為目前寧青聯絡之最后生命線,扼守瓦亭對內對外尚可轉變局勢;否則,青寧從此破裂矣!” 三關口戰斗的勝利,瓦亭為我65軍所控制,敵妄圖轉變局勢的夢想旋告破滅。 1949年8月1日,恰值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22周年紀念日,三關口戰斗的勝利也是向節日的獻禮。 “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背負著民族的希望。”“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向最后的勝利,向全國的解放!” 彈箏峽為“平固追擊戰”撥弦,為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助力,古箏名曲高榜又喜增一《勝利進軍》。 (五) 源自敬鄉之忱,感于桑梓之變,筆者亦有拙詩曰:“一城雄踞六盤東,高峽箏彈變古聲。欲知蟄龍騰舉意,勸君且作固原行。” 固原,素稱“苦瘠甲天下”。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文化建設不斷發展,到固原觀光的人也越來越多。 這里,有兩千多年前斬山堙谷的戰國秦長城遺址;有魏征夢斬龍王、柳毅傳書等神話故事的涇河老龍潭;有丹霞溢彩、白云騰沖的須彌山石窟。而位于瓦亭的蕭關遺址亦建園樹碑,鐫刻以唐詩為主的歷代蕭關詩。今日彈箏峽,兼領山水、音樂、詩歌之勝,正在成為一“奇偉瑰怪非常之觀”的文化景點。 2016年,歲在甲申。高秋八月,由中國秦漢史學會擔綱主辦、固原博物館具體承辦的“'絲綢之路’暨秦漢時期固原區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固原召開,近百名中外專家學者風云際會。 大會發言,小組討論,高論迭出,掌聲時起。隨之,眼前亦掠過一幕幕歷史畫面—— 固原不僅有秦長城遺址,而且為“絲綢之路”東道北段樞紐,長城與絲路在這里相交并形成拐點。戰云消散,胡漢互市重開,商旅輻輳,化干戈為玉帛。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張籍《涼州詞》)自張騫通西域起,由長安抵達安西,蕭關道乃必經之路。鈴聲,駝隊鈴聲;白練,素色絲綢。稱“無數鈴聲遙過磧”,則藉以追懷往昔“絲綢之路”繁榮景象,亦詩亦畫,有聲有色,寄托了對和平的憧憬與向望。 固原秦屬北地郡,漢歸由北地郡析出的安定郡。“安定”一詞,也引起了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漢承秦制,為什么卻偏偏從北地郡分出個安定郡呢?不由使人想起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會議期間,還專門組織大家參觀游覽。青山排闥,綠水迎迓,車輪歡歌,笑語喧闐,學術研討會的“熱門”話題在繼續中。 “'絲綢之路’暨秦漢時期固原區域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之所以在固原召開,是有選擇的。 《史記·貨殖列傳》:“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賞,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烏氏,古少數部族名,分布今固原東南。繒,絲織品總稱。說明早在“張騫鑿空”西域前一二百年,今固原地區即已存在絲綢貿易。 繼這次國際學術研討會后,在全國博物館“絲綢之路”展覽評選中,固原博物館榮獲第一名。彈箏峽這古老樂器,又彈奏出“文化自信”時代新聲。 韓彬、魏瑾,我所認識的兩任固原博物館館長,都曾為該館的建設與發展傾注心血,現分別擔任寧夏圖書館館長、黨委書記。韓館長曾惠贈我一本《固原歷代碑刻選編》,書中的“山水清音”“峭壁奔流”“山光水韻”等摩崖石刻拓片,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也使我對彈箏峽有了較具體的了解。魏館長還曾邀我作《博物館與國防教育》專題報告,言及“長城”,亦題中之義。 隨著“讀書熱”的興起,看書、聽講座,圖書館成了人們最愛去的地方。去年夏天,有幸陪畫家項鴻寫生來到有“鳳凰城”之稱的寧夏首府銀川,韓、魏二位領導命作《說詩》讀書講座,朋友抬舉,遂勉力為之。 秦箏趙瑟,多以之入詩。說到詩靠形象思維,尤重比、興,自然也想起了彈箏峽。 項鴻為著名軍旅畫家,其個人大型畫展——《江山行旅》先后在杭州、上海、南京等南方大城市成功舉辦,一時間觀者如堵,“逢人說項”。驀然作想,僻處西北一隅然而卻不無詩意的彈箏峽,是否也能在他的畫卷中得到美的展現呢? 于是,便產生了陪他到固原走一趟的念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