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星標我們 舊文精選 ![]() 浩然文史創辦到現在有七年多了,考慮到大部分粉絲其實是最近半年多才關注我們,之前沉淀的很多優質內容可能大家并沒有看到。所以我們推出了舊文精選欄目,挑選比較滿意的舊作,推送給新關注的朋友。 ![]() 與立憲派不同,革命黨人并不期望以和平的手段改變國家,而是以武力徹底終結固有的專制帝制。但有破就有立,打破了舊的專制體制之后,應當建立一個怎樣的新體制,才能適應中國的現狀呢? 孫中山的看法是建立美國式的強權政府,總統擁有較多的權力,但宋教仁卻希望建立以內閣為國家主體的國會內閣體制。 然而,民國成立之后的復雜狀況,卻產生了令他們誰都沒有想到的結果。 ![]() 美國式總統握權的共和制 一、強權政府還是有限內閣 在晚清時期革命派與立憲派的爭斗中,梁啟超反對革命黨人的一個關鍵論點就在于,以當時的國人素質能力,是無法適應共和體制的,而君主立憲則是一項絕佳的過渡時期的體制。事實上,孫中山對這一觀點雖然反對,但在其思想中也潛藏著這樣的想法,例如他于1906年發表的《革命方略》中就曾提到過,革命成功之后的新政府,要經過“軍法之治”、“約法之治”兩個階段,才能進行到最后的“憲法之治”。 ![]() 影視劇中的孫中山 很顯然,孫中山對此時的國民素質也不看好,他認為只有先通過軍事專政階段,以武力掃清一切民主制度的障礙,并使民眾之心智在新情況下逐漸打開,唯有這樣,才能真正推行共和制度。而孫中山的這一思想,決定了他所希望建立的政府是十分強勢的,是握有十分大的權力的。 但宋教仁的觀點與孫中山截然不同,他并不認為民眾是缺乏民主生活的習慣的,關鍵在于政府本身是否民主,是否愿意幫助民眾參與民主選舉過程。除此之外,宋教仁之所以不選擇強勢政府的路徑,是因為他對新政府是否會借“軍法之治”而走向專制道路非常擔心,對專制的擔憂使宋教仁對握有大權的政府首領職位完全不放心,擔心其會成為新時代下的“皇帝”。 ![]() 《建黨偉業》中著名政治家宋教仁 二、民國成立與新制確立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職務,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孫中山在革命陣營當中具有無與倫比的威望,這奠定了他當國家總統的深厚基礎,他不是“名義”上的國家領袖,而是真正的領導人,也就是說,新組建的中華民國還是選擇了美國式的總統共和制。 ![]() 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之所以選擇有強勢權力的總統制,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外,還有一點原因就是,此時的孫中山并不希望被內閣束縛住手腳,他曾對革命元老胡漢民講過,說既然總統一職是獲得諸位同志的信任之后才選出來的,那么為什么還要對這樣一個大家信任的人設置新的約束措施呢?盡管這并不符合宋教仁心目中的新國家政治組織模式,但木已成舟,他也就接受了現實。 ![]() 胡漢民 但事實顯然并沒有這么簡單,此時正在北京的袁世凱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威望與國外的支持,若想實現政權的和平過渡,總統一職也必須轉移到北方,而當時環望整個中國,不二人選就是袁世凱。 ![]() 《建黨偉業》中的袁世凱 出于對袁世凱的質疑與懷疑,孫中山突然不再堅持總統制度,而是希望對袁世凱在制度上進行權力上的限制,這正好符合宋教仁的政治設想。那怎樣才能變總統制為內閣制,并將其合法化呢?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修改此時正在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孫中山一方看來,法律一旦確定就不能隨便更改,將責任內閣制通過《臨時約法》固定下來,是對袁世凱就職后最大的限制。 三、民初共和制度的困境 1912年3月11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正式通過,這部法律當中的大部分內容由宋教仁完成,可以說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以及他對中華民國未來的期望。而在約法通過的前一個月,也就是1912年2月12日,溥儀宣布退位,次日孫中山宣布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并將其轉讓給北方軍事強人袁世凱。 ![]() 小溥儀 宋教仁對未來滿心期許,既然《約法》是他親手起草的,他必定會按照《約法》所規定的內容,組建政黨以參加即將開啟的第一屆國會,并希望以多數黨的身份參與國家治理。 在袁世凱接任總統職務之后,任命唐紹儀出任第一屆內閣總理,宋教仁成為民國農林部長,但這并不意味著袁世凱會對《臨時約法》的規定束手以待。1912年6月,第一屆內閣——唐紹儀內閣,就因為與袁世凱發生爭執,唐紹儀負氣出走,袁世凱隨即下令解散內閣并重組。 ![]() 影視劇中的唐紹儀 但唐紹儀內閣的倒臺,僅僅是袁世凱與《約法》發生沖突的開始,宋教仁在唐內閣垮臺之后,隨即辭去了農林總長一職,將工作重心全數轉移到改組同盟會為政黨以及組建政黨參加國會選舉的事情上。在宋教仁看來,只要袁世凱遵守《約法》,并按時召開國會組建內閣,他所率領的改組后的國民黨,一定會在選舉中取得多數黨席位,他甚至可以成為新任的內閣總理以實現政治抱負。 但這一切都在1913年3月20日戛然而止。這一天早上,宋教仁從上海火車站出發準備趕赴北京進行國會選舉運動,不幸遭人槍擊,隨后在醫院去世,盡管專家們研究后說,宋教仁的死并不是袁世凱所操縱,但在當時人看來,這板上釘釘就是袁世凱干的。孫中山隨后發動了二次革命,國內局勢再度陷入混亂狀態,而袁世凱與《約法》的爭斗也才剛剛開始。 ![]() 《建黨偉業》宋教仁遇刺 文史君說 民國的建立表明革命黨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隨后的組建新政府問題,卻成為考驗革命黨人政治組織能力的關鍵命題。究竟是選擇責任內閣,還是總統共和,成為革命黨中不同力量所爭論的焦點。隨著袁世凱的上臺,孫中山選擇將民國改為限制總統權力的責任內閣制度,這遭到了袁世凱的強烈反制,民國雖建立了,但和平民主卻遠遠沒有到來。 參考文獻 遲云飛:《強有力政府與政黨內閣: 民初建立共和政治的困境——以孫中山與宋教仁的共和政治設計為中心》,《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第5期。 沈潔:《“雅各賓主義的中國”:再論民初的政爭、黨爭與政治失序》,《學術月刊》2015年第4期。 (作者:浩然文史·小太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