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明明是下周一就要交的報告,非要拖到周日晚上熬夜趕工; 健身卡辦了一個月,愣是沒踏進健身房半步; 看著待辦事項越積越多,人就是提不起勁動起來…… 丨每次拖著不做,事后又會懊惱得不行; 丨但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還是會重蹈覆轍。 這個死循環到底該怎么破? 今天我們就從心理學的角度,聊聊這個話題。 很多人以為拖延就是懶,但在心理學看來,真正讓我們拖延的,不是“不想做”,而是“不敢開始”。 你可以回憶一下,你在拖延前,大腦里是不是都在想: 做這件事可能遇到的麻煩和困難,這樣一想,就感覺很煩躁不舒服,然后你就給自己找理由不做了。 就像你打開電腦要寫方案,一想到可能寫不好,就不自覺地刷起手機,一刷就是兩小時。這種拖延行為其實就是為了避開不適感。 但是,這些事真那么難做嗎?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任務難易評估偏差。 簡單來說: 就是你的大腦會自動把任務的難度放大,同時你又不相信自己有應對的能力,這時候自然就想要逃避了。 說白了,就是你把自己嚇著了。 老板讓你整理一年的報表,你一聽就覺得是個大工程,想想都頭大。 但事實是,當你真的開始做之后,發現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這就是典型的評估偏差。 很多拖延癥患者其實不是不想好好做事,恰恰相反,是太想做好了! 因為怕做得不夠好,怕丟臉,干脆就拖著不做。 這樣就算最后真沒做好,也可以說是時間不夠。 這種完美主義傾向會讓我們把任務妖魔化,總覺得必須做好萬全準備才能開始。 實際上,很多任務根本不需要那么完美,先開始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在反饋中慢慢完善。 既然知道拖延的心理成因,那到底該如何破解呢? 下面給大家分享幾個實用的方法: 把一個大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步驟,就拿寫畢業論文來舉例,你可以拆解成: 1.確定選題 2.查閱10篇文獻 3.完成提綱 4.寫第一個章節 …… 每完成一個小步驟就打個勾,這種成就感會讓你不斷地產生動力,直到最后完成。 很多時候我們拖延,是因為環境太容易讓人分心。試著這樣做: 把手機放到另一個房間 清理辦公桌上的雜物 準備好需要的工具 泡杯喜歡的茶或咖啡 這些小小的儀式感,會給大腦一個要開始工作的信號,這樣你就更容易進入狀態。 最后一個重要的點,那就是 調適心理,允許自己不完美。 我們的大腦有個特點,越是不允許的事,越會產生抗拒。 所以當你發現自己又在拖延時,別急著批評自己,試著用溫和的語氣說: “看來我現在還不想做這件事,那就先放松一會兒吧。” “這次拖延了也沒關系,下次再試。” 這種溫和的態度反而能減少內心的抵抗,讓你更快地重新開始。 拖延是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心理挑戰。 與其等到完美再來開始,不如先做一個60分的版本,只有先開始了,才會變得完美。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了。如果你有其他困擾,可以找老師聊聊哦。 如果你現在內心很迷茫,可以試試做一次心理咨詢,讓咨詢師幫助你找到方向。 想要預約的檸友,可以直接關注我們公眾號【檸檬心理FM】,回復:咨詢,就可以啦。 如果此刻的你有一些煩惱無法解決,或有一些困擾等待解答,可以考慮檸檬心理,我們會為你提供適合你的心理健康服務。 這里的心理咨詢師,都擁有20年的咨詢經驗,擅長不同方向,擁有不同的咨詢風格,可與你進行線上/線下1對1心理咨詢服務,他們專業、誠摯,且已經準備好。 總有一本書,能讓你在字里行間汲取到無盡的力量,我們通過閱讀、分享與交流,讓心靈世界得以療愈和成長。 在【檸檬心理讀書療愈群】,你可以: ? 深入探索心理學的奧秘; ? 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 掌握更多實用的心理小技巧; ? 讓自己在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 與書為伴,共同成長,加入我們,找到內心的力量,成為更好的自己。 ▼掃描立即加入療愈讀書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