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李世民的這句名言,道盡了歷史的價值。而《資治通鑒》,這部由司馬光耗時十九年編纂的編年體通史巨著,無疑是一面能讓我們洞悉古今、明悟人生的明鏡,其中蘊含的智慧,猶如夜空中的星辰,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今天,我們就從《資治通鑒》的故事中,探尋“敬畏之心”這一永恒的處世哲學。 ![]() 苻堅之敗:驕兵必敗,失敬畏如斷風箏之線 苻堅,前秦第三代皇帝,曾一度統(tǒng)一中國北方,勢力強盛。在他的統(tǒng)治下,前秦疆土遼闊,兵強馬壯。彼時的苻堅,雄心勃勃,將目光投向了偏安江南的東晉,妄圖一舉統(tǒng)一天下。當他的臣子們紛紛勸諫,提醒他東晉有長江天險,且民心歸附,不可輕易進攻時,苻堅卻驕傲自滿,不屑一顧地宣稱:“我有百萬大軍,只要每人把馬鞭投入長江,就足以截斷江流,長江天險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苻堅不顧眾人反對,執(zhí)意發(fā)動了淝水之戰(zhàn)。可戰(zhàn)爭的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苻堅的百萬大軍被東晉的八萬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狼狽逃竄。這一戰(zhàn),苻堅不僅損兵折將,還元氣大傷,前秦的統(tǒng)治也因此搖搖欲墜,很快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苻堅的失敗,就在于他喪失了敬畏之心。他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輕視了對手,更無視戰(zhàn)爭中那些未知的風險和變數。在他眼中,東晉不過是俎上魚肉,任他宰割,卻不知戰(zhàn)場上風云變幻,一招不慎便可能滿盤皆輸。他就像那斷了線的風箏,自以為可以肆意翱翔,卻在狂風中迷失方向,最終摔得粉身碎骨。這正應了那句“驕兵必敗”的古訓,當一個人失去了對事物應有的敬畏,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 李世民之治:心懷敬畏,納諫如寶鑄就貞觀盛世 與苻堅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登基之后,深知創(chuàng)業(yè)不易,守業(yè)更難,因此始終心懷敬畏。他敬畏歷史,明白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將被載入史冊,接受后人的評判;他敬畏百姓,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百姓的安居樂業(yè)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他更敬畏那些敢于直言進諫的臣子,將他們視為自己的一面鏡子,時刻警醒自己。 魏征,便是李世民朝堂上的一面“明鏡”。魏征性格耿直,常常在朝堂上直言李世民的過失,有時甚至言辭激烈,讓李世民下不來臺。但李世民每次都能壓制住內心的怒火,虛心接受魏征的建議。有一次,李世民退朝后,怒氣沖沖地對長孫皇后說:“我一定要殺了這個鄉(xiāng)巴佬!”長孫皇后問是誰,李世民說:“還能有誰?就是魏征,他總是在朝堂上當眾羞辱我!”長孫皇后聽后,卻換上朝服,向李世民道賀。李世民十分詫異,長孫皇后解釋說:“我聽說君主賢明,臣子才會正直。如今魏征如此正直,正是因為陛下您是賢明的君主啊,我怎能不祝賀呢?”李世民聽后,恍然大悟,對魏征更加敬重。 正是因為李世民心懷敬畏,懂得傾聽逆耳忠言,才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在他的統(tǒng)治下,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四方來朝。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敬畏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智慧,一種能讓人保持清醒、不斷進步的力量。這種敬畏,讓他時刻審視自己,不斷完善治國方略,也讓他贏得了千古美名。 ![]() 敬畏之力:于生活、職場、社會,皆是定海神針 苻堅與李世民的故事,不過是《資治通鑒》中眾多歷史片段的縮影,但卻深刻地揭示了敬畏之心的重要性。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zhàn)時,若能心懷敬畏,便不會盲目自大,輕視問題。我們會認真分析困難,積極尋找解決辦法,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克服它。就像登山者敬畏高山,他們會做好充分的準備,了解山峰的地形、氣候,學習登山技巧,因為他們知道,稍有不慎就可能面臨生命危險。正是這份敬畏,讓他們在攀登的過程中保持警惕,最終成功登頂,領略到“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麗景色。 在職場中,敬畏之心同樣不可或缺。一個敬畏工作的人,會認真對待每一項任務,注重細節(jié),力求做到最好。他們不會因為任務簡單就敷衍了事,也不會因為工作繁瑣就抱怨連連。他們明白,每一份工作都是自己成長的機會,只有用心去做,才能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同時,敬畏同事和領導,尊重他人的意見和建議,善于學習他人的長處,能讓我們在職場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獲得更多的支持和幫助,從而在職場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wěn)。 從更宏觀的社會層面來看,敬畏之心是社會秩序的基石。當每個人都敬畏法律、敬畏道德、敬畏生命時,社會才能和諧穩(wěn)定地發(fā)展。敬畏法律,我們就不會輕易觸碰法律的紅線,做出違法犯罪的行為;敬畏道德,我們就會自覺約束自己的言行,做一個有良知、有正義感的人;敬畏生命,我們就會珍惜每一個生命,關愛他人,尊重不同的生命形式。 ![]() 以史為鑒:常存敬畏,書寫人生華章 《資治通鑒》就像一部宏大的人生教科書,它用一個個鮮活的歷史故事,向我們闡述著人生的哲理。苻堅和李世民的故事,只是其中的滄海一粟,卻足以讓我們警醒。 敬畏,是一種態(tài)度,是對天地萬物、對世間規(guī)律、對他人和自我的敬重與畏懼。它不是膽小怯懦,而是一種清醒的認知,讓我們明白自己的渺小與不足,從而保持謙遜和謹慎。敬畏,也是一種力量,它能約束我們的行為,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偏離正軌;它能激發(fā)我們的斗志,讓我們在面對困難時勇往直前,永不言棄。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更需要保持一顆敬畏之心。敬畏知識,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敬畏自然,保護環(huán)境,才能與大自然和諧共生;敬畏生命,珍惜時光,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實而有意義。 “頭頂三尺有神明,心頭常存敬畏心。”讓我們從《資治通鑒》中汲取智慧,將敬畏之心融入到生活的點點滴滴,以敬畏為筆,以謙遜為墨,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因為,只有心懷敬畏,我們才能在人生的海洋中,穩(wěn)穩(wěn)地駛向成功的彼岸,無懼風浪,行穩(wěn)致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