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修行:雕琢日臻完善的人格 作者丨袁慈慧 編輯丨安般蘭若(ID:anbanlr) 01 以溫柔之心待人,破除我執 對身邊人常懷溫柔,懂得體察他人情緒的褶皺。 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就是要去掉我執。 一個我執很強的人,內心充滿的都是自己的私欲,或愛炫耀,或追求虛榮、或自負任性。 這樣做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是人格青澀的表現。 當一個人學會放下 “我執”,心境便會如空谷般遼闊清明。 他能感知到每個人的言行背后都藏著獨特的經歷與苦衷: 下屬的頂撞可能源于家庭的困境,伴侶的沉默或許是積攢了太久的委屈。 他們會習慣性地退后一步,在開口前先問自己:“如果我是他,會怎樣感受?” 這種換位思考并非刻意的討好,而是理解到 “眾生皆有難處” 后的自然體諒。 就像春風拂過原野,從不會挑選草木,溫柔的流露也從不需要刻意設計 —— 它可能是遞一杯熱茶時的溫度,是記住對方忌口的細心,是爭吵后先低頭說 “我們好好談談” 的勇氣。 說到底,溫柔是一種 “看見” 的能力:看見父母鬢角新增的白發,看見朋友強裝的笑顏,看見陌生人藏在堅強下的脆弱。 當我們不再執著于 “自我的舞臺”,轉而成為他人情緒的 “觀察者” 與 “守護者”,與天地之道合二為一。 02 養嫻靜淡定之氣,穩住心神 遇事不慌,日常不躁,這份嫻靜淡定,既是給自己的從容鎧甲,也是給身邊人的定海神針。 人若總為小事急火攻心,或被焦慮裹挾,不僅會攪亂自己的方寸,更會讓周遭的人跟著不安。 嫻靜淡定的心就像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能為焦灼者注入清涼,為迷茫者指引方向,為受傷者撫平褶皺。 它不是冷漠的旁觀,而是歷經世事打磨后的通透 —— 知道慌亂無用,唯有穩住心神,才能看清前路。 他們懂得,情緒是心魔,穩住便是降魔。他們不困于一時得失,不惑于他人評價,在喧囂中守得住節奏,于紛擾里辨得清主次。 如老樹扎根深土,任風來雨去,自巋然不動。把從容揉進日常,待人接物溫和有度,縱遇驟變也能沉下心緒,在穩扎穩打中,把日子過成篤定的模樣。 03 修寬容大度之量,不念舊惡 待人處世不斤斤計較,哪怕面對他人的過錯,也能記其善、忘其過,觀其大、略其錯。 寬容者從不是軟弱,而是明白: 允許別人犯錯,是給對方成長的空間;甘愿自己吃虧,是為內心留有余地。 心里若總裝著別人的冒犯,就像在心田里瘋長雜草,日子久了,便再容不下陽光。 成熟的人懂得,世間本無完人,不必將誰神化,也不必因他人的過錯苛責不休。 如太陽般普照眾生,不因陰影而吝嗇溫暖,才是真正的通透。 04 懷感恩敬畏之情,懂得回饋 感恩天地滋養萬物,感恩家人朝夕相伴,更感恩世間每一份不期而遇的溫暖。 別把他人的愛當作理所當然,要知道,一句問候、一次援手,背后都是心意的重量。 不懂感恩的人,像永遠填不滿的漏斗,只知索取卻看不見自己擁有的一切,活得匱乏又貪婪。 而成熟的人,深諳 “一針一線當思來之不易” 的道理,在感恩中學會付出,在體諒中懂得擔當,最終長成一株沉甸甸的麥穗 —— 飽滿,卻始終低著頭。 05 持每日精進之志,學無止境 王陽明說:“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人生本就是一場修行,我們因不完美而來,終要在日復一日的修正中趨近圓滿。 改過,就像是每日打掃房間衛生般,能及時清理這些心靈上的褶皺。 不斷地讀書、學習,見人、歷事,才能拓寬眼界,分清是非,在他人的光亮中照見自己的不足。 以圣賢為鏡,一點點修正言行,每少一分缺點,便離完善的人格近了一步。 人生如逆旅,不進則退。在歲月的長河中,我們若能在這五處持續用力,人格自會如璞玉一般漸次生輝。 當溫柔成為待人接物的本能,猶如將太陽的光輝灑向人間; 當嫻靜淡定融入骨血,便能始終保持一份從容不迫,成為身邊人可依靠的港灣; 當寬容大度成為常態,內心會變得無比開闊,能容下世間的多元與差異; 當感恩敬畏深植于心,會對世界充滿珍惜,在付出與回饋中體會生命的豐盈; 當每日學習與改過成為習慣,會在不斷成長中突破自我局限,讓智慧與能力持續提升。 如此,便會讓自己蛻變成為一個人格日臻成熟、厚重、完善的人。 作者:袁慈慧(微信:13719499400):電商經營者,寫作愛好者,愿用文字繡出一顆慈悲、堅強的心。微信公眾號:袁慈慧-優雅如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