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勒溫的生平與著作 2、拓撲心理學 3、團體動力學 4、對勒溫的評價 一、勒溫的生平與著作 庫爾特·勒溫(1890-1947)出生于德國的摩克爾諾,是一個德籍猶太人,雖然他的家庭在德國屬于相對比較富裕,但他還是受到德國20世紀初的反猶太人浪潮的歧視和迫害,這些遭遇影響了他一生的心理學觀點。 他于1916年在柏林大學斯頓夫教授的指導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在德國軍隊服兵役、參戰并負了傷。戰后他回到了柏林大學任苛勒的助手,他的博學多才使他成為柏林大學最受學生歡迎的老師。 后因受納粹的政治迫害,逃往美國,先后在馬薩諸塞研究院、麻省理工學院等地從事心理學研究。勒溫在其研究的前期主要研究個體心理學,后期則開始關注社會心理學,于1947年病逝于美國。 勒溫認為心理學必須成為伽利略式的科學。因此,勒溫在其理論中比較追求心理學的定律(主要是在一般情境中概括得到的),并根據這些定律對個體所處特殊環境中的行為做出有效的推論和預測,勒溫的心理學理論正是基于這一思想而提出的。 每一個人心理場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三個組成部分都不是恒定不變的,它們會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和經驗的累積在數量上和類型上不斷豐富和擴展。如嬰兒缺乏經驗,嬰兒的心理場幾乎沒有分化,成人則生活經驗豐富,有很多閱歷,因此成人的心理場就分化成了許多層次和區域。同時每個人心理場的擴展和豐富在速度和范圍上又有其個別差異性。 勒溫用場理論將格式塔心理學的主要原則與拓撲學聯系在一起。根據場理論,處于行動和思考中的個體是相互依賴的動態力場的一部分。這個個體還是矢端空間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有限的結構空間;它由其內部指定路徑的區域、方向和距離組成。 在勒溫的理論中,生命是一張充滿著反作用力、能量場、阻礙、目標、利益沖突、支持性援助和妨礙對手的巨大圖表。 行為公式:B=f(PE) 為了理解或者預測某人的行為(勒溫稱之為“B”),研究者必須理解一個人的心理狀態(P)以及心理環境(E)。在這個體系中,P和E是獨立變量。行為是個體的人格特征和特定環境或情境條件的函數(稱為“f”)?!?/span> 3、行為動力 為了對個體的心理事件在生活空間中的移動做出具體的陳述,勒溫首先對心理事件移動的動力作了分析。他借用拓撲學的概念來陳述心理事實在心理生活空間中的移動。 但拓撲學缺乏方向的概念,勒溫于是又借助數學中向量分析的概念來陳述心理事實的動力關系及其方向。 勒溫一生中用了很大的精力致力于心理事實在生活空間中的移動及移動的動力系統的研究,提出了他的以需要為動力的動機體系。這一動機體系主要包括六個基本概念:需求、緊張(或張力)、效價、矢量、障礙和平衡。 勒溫早期主要致力于個體心理學的研究,著重研究個體的發展模式以及發展的動力問題。 由于勒溫釆取了格式塔的整體研究原則,以個體整體行為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這就使他的研究不得不接觸對生活具有實際意義的社會因素,從而引發了他對一些社會問題的思考。 另一方面,由于勒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親身遭遇到辛酸的經歷,到美國后,他感到美國社會也存在許多問題,于是他就產生了致力于改造社會的愿望。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勒溫組織了一群年輕的心理學家,進行了一系列社會心理學的研究和實驗,并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社會心理學理論——團體動力學。團體動力學是勒溫把其早期研究個體行為的心理動力場或生活空間學說應用于研究社會問題的結果,它以研究團體生活動力為目的,主要研究團體的氣氛、團體內成員間的關系、團體的領導作風等。 團體動力學把群體研究與實證的實驗方法結合起來,對后來的社會心理學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勒溫認為團體是一個動力整體,這個整體并不等于各部分之和,整體中任何一個部分的改變都必將導致整體內其他部分發生變化,并最終影響到整體的性質。團體不是由一些具有共同特質或相似特質的成員構成的,特質相似和目標相同并不是團體存在的先決條件。 團體的本質在于其各成員間的相互依賴,這種相互間的依賴關系決定著團體的特性。勒溫認為團體和個體一樣都是真實的而非神秘的,因此,勒溫直接就把研究個體心理學的方法搬了過來,認為生活空間的概念也一定適應于對團體的研究。 勒溫指出,個體和他的情境構成了心理場,與此相同,團體和團體的情境就構成了社會場;個體的行為主要由其生活空間內各區域間的相互關系決定,團體的行為也主要由團體的社會場中各區域的相互關系所決定。 心理學史相關文章閱讀 下一篇文章主題預告:皮亞杰學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