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神希園」的第 997 期 原創(chuàng) 來源 l 神希園(ID:shenxiyuan999)出汗作為一種非常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在每個人的身上都會有所體現(xiàn),比如,在經(jīng)過一番運動后,往往就會出汗,再比如天氣炎熱、溫度較高時,即便只是坐著不動,也會出現(xiàn)汗液流出的情況,當然,這些都屬于正常的生理代謝。雖說汗液會讓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但適當出汗可以將體內(nèi)的熱氣宣散出去,還具有散寒的效果,同時,還有利于促進體內(nèi)濕氣的排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出汗,其實就是身體排邪的過程。 但正所謂“物無美惡,過則為災”,任何事情都要講究一個“度”。適當排汗有好處,但若是汗液排出太多,反而會對我們身體造成極大損耗,且不說對臟腑的損傷,就津液而言,津液流失太多,體內(nèi)的平衡就必定會受到影響。 在中醫(yī)看來,出汗多基本可以分為這兩種情況,一個是自汗,另一個就是盜汗。自汗就是在沒有劇烈運動,也沒有受到炎熱天氣的影響下,不斷地流汗,這大多是氣虛所致,因為氣有固攝的作用,可以將身體里的津液給牢牢固攝住,不讓它隨隨便便的流出來,可若是氣虛了,那么就會固攝不住。 而盜汗的“盜”字,其實用得很巧妙,就像是小偷一樣,白天看起來并無異樣,但到了晚上,在我們入睡的時候,汗液就會不斷往外冒,而當?shù)诙?span textstyle="" style="color: rgb(61, 167, 66);font-weight: bold;">醒來時,汗液就又停止了。盜汗多是與陰虛有關,所謂陰虛內(nèi)熱,當體內(nèi)的陰津受到干擾,不能固守時,就會出現(xiàn)外泄,而中醫(yī)講究陰陽平衡,若是體內(nèi)的陰變少了,那么陽氣就會增加,陽氣過盛,會在體內(nèi)形成陽熱,將陰津從肌膚趕出體外,于此便就有了出汗的表現(xiàn)。 既然知道了出汗異常的病因,那么治療起來,其實也就不那么難了,在古代,就有一個專門用于止汗的藥方,距今已有了千年的歷史,這個方劑就是“牡蠣散”,這個方劑出自宋代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眾多固汗止表的方劑里,牡蠣散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很多藥方雖然具有止汗的效果,但往往也只是附帶作用,但是牡蠣散不同,它是直接奔著止汗去得,有著很明確的目標。 
牡蠣散主要由3味藥材配伍而成,即黃芪、麻黃根、煅牡蠣,在原文記載的用量是各自一兩,也就是15g,不過在煎煮的時候,會加入小麥“百余粒”,整個藥方起著斂陰止汗、益氣固表的效果,而關于這些藥材的具體作用,我們不妨來一起了解一下。 麻黃根其實就是麻黃的根部,關于麻黃這味藥材,其具有解表的效果,可以讓人發(fā)汗,是治療風寒病癥的常用藥材,但麻黃根不同,麻黃根主要用于止汗。此外,牡蠣咸寒,可以將體內(nèi)的汗液收斂住,讓出汗的癥狀不那么迅猛,以緩慢的實現(xiàn)體內(nèi)的陰陽平衡,同時,牡蠣質(zhì)重下降,還有滋陰的效果,而關于這個功效,在《醫(yī)林纂要》也提到過,牡蠣“清肺補心,滋陰補血”。如此,便就解決了體內(nèi)陰虛的問題。 作為“補氣之長”的黃芪,味甘性溫,主入脾肺,脾主肌肉,肺合皮毛,可以防止因陰虛所引起的皮毛不固,津液外流而出汗,黃芪和牡蠣的相互配伍。標本兼顧,因此,止汗作用就格外顯著。 
“汗為心之液”,由于出汗過多,會影響心陽,造成失眠心悸,因此,這個時候,小麥的作用便就體現(xiàn)出來了,小麥甘涼,入心養(yǎng)陰,可以祛除內(nèi)心煩熱、清心除煩,具有安心神的效果。 這四味藥材合用,可以共同達到益氣固表、斂陰止汗的作用,同時還能安穩(wěn)心神,對于經(jīng)常出汗,還伴有失眠、心悸的人群來說,這個方子不失為一個良好的選擇。不過,牡蠣散的止汗作用雖然很好,但如果是因陰虛火旺所導致的盜汗,或是陽虛欲脫導致的大汗淋漓,就并不適用此方了,使用前,還需謹慎辨別。 溫馨提示: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平臺立場。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gòu)成對任何方藥或治療的推薦,不能代替醫(yī)療建議,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一切責任。如有診療需要,請到當?shù)蒯t(yī)院就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