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伊始,又到流傳兩千多年的“秋冬進補”的傳統養生風行的時節,很多人搜羅來阿膠、人參、冬蟲夏草、野生靈芝、鹿茸、鹿鞭、鹿胎等進行烹飪服食,但一吃就會出現“上火”、納呆、腹脹、腹瀉、便秘、失眠、頭暈頭痛等癥狀,珍貴的補品仿佛成了負擔!不僅有人會問:這種情況的癥結是什么呢?其實問題不在于補品本身,也不是烹飪不得法,最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主宰運化的脾胃沒有能力及時運化這些補品,所以,中醫素有“虛不受補”之說。故而日常欲要進補的時候,一定要先調理脾胃。如果不辨體質就進補,很容易損傷脾胃,則“脾胃易損,百病叢生”矣! 那么為什么進補前要實脾胃呢?中醫的依據是什么呢?我在這里簡單解釋一下,這樣大家就明白了: 首先,中醫認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黃帝內經》就曾記載“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系統地闡釋了飲食進入人體后的消化、吸收和代謝的過程,所有的食物和藥物吃下去后都要經過胃的受納腐熟和脾的運化傳輸,才能轉化為身體可以吸收利用的氣血津液,沒有脾胃的運化,再金貴的補品也無法變成滋養身體的營養。 其次,中醫認為“脾胃是人體上下交通之樞紐”。脾主升清,胃主降濁。脾胃功能正常,才能將清陽上輸于心、肺、頭目,同時將濁陰下排出于腸道。如果脾胃虛弱,盲目進補,則樞機不利,積滯壅堵,導致“清氣不升,濁陰不降”而見上火、納呆、腹脹、腹瀉、便秘、失眠、頭暈目眩等癥狀。 第三,中醫認為“脾胃乃生化氣血之源,胃強則強,胃弱則弱,有胃則生,無胃則死”,當脾胃虛弱時,運化失健,不堪重負,若投入進補之品則會出現“虛不受補”的現象,就如機器超負荷運轉就會出現“宕機”。故而進補之前要體察脾胃是否足夠強實,即使脾胃尚可,也應適當實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避免脾胃虛弱過補導致消化不良、濕氣內生、口腔潰瘍、腹脹腹痛、便秘或腹瀉等癥狀。 傳統中醫認為“調理脾胃應以健脾和胃、清熱利濕為主”,不妨通過以下方式進行調養: 其一,飲食清淡,可以補食一些富有營養而又容易消化的食物。譬如魚類、瘦肉、鴨肉、禽蛋、山藥、紅棗、蓮藕、蓮子、豆類、絲瓜、新鮮蔬菜、芡實、菱角、板栗、小米、南瓜、白扁豆、薏苡仁、豇豆、當季水果和適量的奶制品等,有很好的調補脾胃的作用。粥能和胃補脾、滋陰潤燥,適當進食粥類,最利于健脾和胃。盡量忌口油膩、辛辣、生冷、腌制、燒烤及甜膩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負擔。 其二,多食酸性蔬菜、水果。酸性食物富含鞣酸、有機酸等物質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加速胃腸蠕動。 其三,細嚼慢咽(食宜緩細),七分飽即可(饑飽適中)。咀嚼是食物消化之始,是腸胃消化的基礎,充分咀嚼能減輕胃腸的工作量。《養病庸言》就曾說過“不論粥飯點心,皆宜嚼得極細咽下。”《醫說》曰“食不欲急,急則損脾,法當熟嚼令細。”“已饑方食,未飽先止”,這樣可以寬胃以養氣,每餐保持七分飽,給脾胃留出足夠的蠕動空間。 其四,避免久居潮濕環境,蓋脾喜燥惡濕也。久居潮濕環境,濕邪侵犯人體,最容易傷害脾臟,造成脾失運化,常常表現為消化不良、食欲不振、食后腹脹、惡心嘔吐、打嗝燒心、腹瀉便秘、胃脘疼痛等癥狀。 其五,飲食宜潔,適溫而食,甘咸勿過,飲食有時。《傷寒雜病論》中載“穢飯、餒肉、臭魚,含之皆傷人。”飲食一定要清潔衛生、溫度適宜、生熟適度、口味適中、按時進食,不衛生、過熱過燙、生冷、過于甘甜、腌制食物不可恣意攝食,以免損傷脾胃。 其六,餐后適量運動,喚醒腸胃功能。久坐傷脾,飯后適當散步、練習站樁、太極拳、八段錦等溫和的伸展運動能促進氣血流通,幫助脾胃運化。《千金要方》云:“食飽行百步。常以手摩腹數百遍,叩齒三十六,津令滿口,則食易消,益人無百病。飽食則臥,食不消成積,乃生百病。” 在此列舉幾首能夠在進補之前實脾胃的膳食方供大家參考,通過健脾養胃的膳食方調理,能夠有效地改善脾胃運化功能,為后續的調補創造條件: 膳方選材:豬肚1個,麩炒白術60克,煨檳榔1枚,生姜45克,粳米50克,鹽巴、胡椒粉適量。
烹飪方法:①將豬肚內外用面粉和鹽巴反復搓洗,沖洗干凈,去除粘液和異味。再用陳醋搓洗一遍,而后開水焯一遍,刮去內部白膜,切成粗絲備用。②將生姜洗凈,切成姜絲或薄片。③將豬肚絲、生姜絲、麩炒白術、煨檳榔一同放入砂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撇去浮沫,小火慢燉1.5~2小時,直至豬肚完全軟爛,湯色變為乳白或淡黃。④用濾網或紗布將鍋內的藥材和豬肚撈出。⑤將粳米淘洗干凈,與濾出的藥汁、豬肚絲一同倒入砂鍋中,大火煮沸,文火將粥煮至糜爛黏糊,加入適量鹽巴、胡椒粉調味,食肉飲粥。
膳方功效:健脾益氣,消食導滯,開胃進食。 適宜人群:凡脾胃虛弱、飲食積滯所致食欲不振,飯后腹脹,身體瘦弱,精神倦怠,大便秘結或溏泄不爽,舌苔白膩皆宜。 膳方釋義:方中豬肚,味甘性溫,“以形補形,以臟補臟”,為“血肉有情之品”,能健脾胃、補虛損,為補脾胃要品;麩炒白術,味苦甘性微溫,為健脾益氣第一要藥,能強力補益脾胃之氣、去脾胃中濕、強脾胃、進飲食;煨檳榔,味辛性溫,能醒脾開胃、消食化積、導滯通便、行氣利水、驅蟲,能破開積滯、疏通腸胃,為補益藥掃清障礙;生姜,味辛性微溫,能溫中散寒、和胃止嘔,既能增強溫補脾胃之力,又能去除豬肚的腥味,調和藥性;粳米,味甘性平,最能益氣和中、健脾和胃、除煩止渴,以之煮粥能使藥力溫和持久地發揮作用,并能顧護胃津,防止檳榔辛散耗氣。諸品合用,能健脾益氣、消食導滯、開胃進食,補而不滯,消不傷正,共同達到恢復脾胃運化功能,為后續進補打下極其堅實的基礎。凡脾胃虛弱、飲食積滯所致食欲不振,飯后腹脹,身體瘦弱,精神倦怠,大便秘結或溏泄不爽,舌苔白膩皆宜食用。 相似功效的膳食方還有砂仁豬肚粥(湯)、陳皮板栗燉豬肚、玉竹豬肚湯、淮山豬肚湯、茯苓豬肚湯等。 膳方選材:羊肉100克,蘋果5個,大麥仁50克,鹽巴、胡椒粉適量。 烹飪方法:①將羊肉洗凈,切成小塊,開水焯去血污,瀝干備用;②蘋果洗凈,削皮,以刀背輕輕拍破,去除籽粒;③將大麥仁淘洗干凈,與羊肉塊、拍破的蘋果一同放入砂鍋或湯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撇去浮沫,轉為小火,慢燉1小時,直至羊肉酥爛,大麥仁開花熟透,粥變得粘稠,加入適量的胡椒粉和鹽巴調味即成。 適宜人群:主要適用于脾胃虛寒、寒濕內阻導致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冷痛,喜溫喜按,畏寒怕冷,手腳冰涼,大便稀溏,或伴有完谷不化等。 膳方釋義:方中羊肉,味甘性溫,是溫中補虛、益氣暖腎之佳品,《本草綱目》載其能“暖中補虛,補中益氣,開胃健身。”蘋果,味辛性溫,氣味芳香濃烈,能燥濕溫中、消食化積,能強力的祛除困阻脾胃的寒濕邪氣,破除食滯,暢通氣機。大麥仁,味甘性平微涼,能健脾和胃、消食化積、除熱調中,能制約羊肉和蘋果的溫燥之性,調和藥性,顧護脾胃,使補而不燥,通而不傷。三味相合,共奏溫中散寒、祛濕化積、健脾開胃之效,對于秋冬進補前,因寒濕導致脾胃運化不力者,是一款極好的“開路先鋒”。 膳方選材:懷山藥20克,云茯苓20克,蓮子肉20克,芡實20克,豬肚一個,生姜片、鹽巴、胡椒粉適量。 烹飪方法:①將豬肚內外用面粉和鹽巴反復搓洗,沖洗干凈,去除粘液和異味。再用陳醋搓洗一遍,而后開水焯一遍,刮去內部白膜,切成小塊備用。②將懷山藥、云茯苓、蓮子肉、芡實淘洗干凈,以清水浸泡30分鐘備用。③將豬肚塊、懷山藥、云茯苓、蓮子肉、芡實、生姜片一同放入湯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大火煮沸,撇去浮沫,轉為小火,蓋上鍋蓋慢燉1~1.5小時,直至豬肚爛熟,湯味醇厚,加入適量鹽巴、胡椒粉調味即成。 適宜人群:主要適用于脾胃虛弱、濕氣內蘊所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脹腹瀉,身體消瘦,面色萎黃,身體困重,容易疲勞,大便稀溏,或粘廁沖不干凈者。 膳方釋義:四神湯是一款經典膳方,幾乎可以治愈所有的脾胃問題,其配伍精妙,兼顧“補”與“瀉”、“燥”與“利”。方中豬肚,味甘性溫,“以形補形,以臟補臟”,為“血肉有情之品”,能健脾胃、補虛損,為補脾胃要品;懷山藥,味甘性平,能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澀精,質地潤滑,既能補氣,又能養陰,是平補三焦之良藥,尤其擅長補脾胃之氣。云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為祛濕之圣藥,藥性平和,利尿祛濕而不傷正氣。蓮子肉,味甘澀性平,能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其澀味能收斂止瀉,對于脾虛導致的慢性腹瀉尤為有效。芡實,味甘澀性平,能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既能輔助山藥、蓮子補脾,又能輔助茯苓利尿祛濕。諸品合用,溫和平補,補虛與祛濕并用,健脾與固腎兼施,達到“補而不膩,利而不傷”的至高境界,就像為脾胃做了一次全面的“大掃除”和“加固工程”,非常適合秋冬進補前的基礎調理。 茶方選材:沙棘干果15克,炒大麥仁20克,廣陳皮8克,蜂蜜適量。 烹飪方法:①將大麥仁炒至焦黃,香氣四溢;②廣陳皮以清水簡單沖洗干凈,刮去內囊的白色部分;③沙棘干果清水清洗干凈;④將炒大麥仁、廣陳皮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轉為小火,慢煮25分鐘,加入沙棘干果,再煮五分鐘,充分煮出藥效和香氣;⑥將煮好的藥茶過濾至茶壺或茶杯中,加入適量蜂蜜調味飲用。 適宜人群:主要適宜于飲食不節、壓力過大所致飯后腹脹,噯氣酸腐,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口干舌燥,及進食油膩食物后解膩消食。 茶方釋義:炒大麥仁,味甘性平,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尤其擅長消化米、面、薯、芋等淀粉類食物造成的積滯,焦香之氣有醒脾燥濕之效;廣陳皮,味辛苦性溫,其香氣馥郁,長于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能行散脾胃中氣滯,消除脹滿感,與炒大麥仁合用一個消食積,一個行氣滯,堪稱“黃金搭檔”,共同恢復中焦氣機的升降秩序;沙棘,味酸澀性溫,能滋陰生津、消食化滯、活血散瘀,其味酸能刺激分泌唾液和胃液,緩解口干舌燥,幫助消化。諸品合用,“消、通、補”完美相結合,“消導而不傷正,理氣而不耗陰”,善于消食化積、理氣和胃、滋陰生津,非常適合秋冬進補前脾胃調理,是一道溫和的“脾胃清道夫”和“滋潤劑”。 進補前,實脾胃的膳食方在日常中比較普遍,只要我們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很多老人都懂得在秋冬進補的時候,會提前使用膳食或藥物給脾胃“開路”,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進補得以更好地吸收、利用,才能使得補品發揮到補益身體的作用! 養生之道,在于順應身體規律,切勿盲目地進補名貴補品,一定要根據臟腑虛實,辨證選用適宜自身的藥食之品進行調補。在進步之前,先花點時間,把脾胃運化的基礎打牢固,接下來的進補才能有的放矢,脾胃強健,運化正常,進補才能真正事半功倍,讓每一份滋養品都能物盡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