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湖畔黃昏第697篇文章 全文1500字 一 就人口規(guī)模而言,都昌縣前三大姓依次為劉、江、曹。 都昌劉姓承襲“彭城世家”,有270余個村莊,6萬多人。 皆尊唐朝劉巨容(826~889年)為一世祖。 劉巨容之子劉汾后裔有四支遷入都昌。 ![]() ▲劉氏宗祠 二 劉汾五世孫劉彥誠,由鄱陽遷都昌,瓜瓞綿綿。 劉彥誠初仕南唐,官至散騎常侍、光祿大夫。 后歸附北宋,封為彬國公。 975年歿,謚武忠,賜葬黃金鄉(xiāng)二十都留志橋杏花園木瓜墩,今屬鳴山鄉(xiāng)七里村委會。 劉彥誠生六子:托一、折二、披三、抗四、授五、捷六。 披三、授五外遷。 ![]() ▲劉彥誠墓 三 劉彥誠幼子劉捷六在都昌發(fā)脈最盛,興112個村莊。 其五世孫劉锜,抗金名將,與岳飛齊名。 鳴山鄉(xiāng)下舍村背后嶺有武忠公陵園。 紀念劉彥誠、劉仲武、劉锜等人,1995年建成。 ![]() ▲劉彥誠劉锜研究文集 烈士劉肩三故里汪墩后垅劉村,即屬劉捷六后裔蒲塘支系。 四 劉信和為劉彥誠長子劉托一后裔,其世系為: 5世劉彥誠→劉托一→劉環(huán)→劉惟己→劉子珍→劉忠良→劉添鎮(zhèn)→劉思允→劉安仲→劉舜臣→劉夢源→劉慶四→劉同三→劉升六→劉武八→劉訓(xùn)六→22世劉琛八(信和) 劉信和(1373~1451年),行名琛八,居十七都筱港下堡棗樹下,即今土塘鎮(zhèn)輝煌村委會劉貴芳村。 明永樂年間,遷棠山寨頭嶺桂花園。 后人為紀念先祖開基,將棠山里至托舍村統(tǒng)稱信和垅。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屬信和鄉(xiāng)。 1962年屬化民公社信和大隊。 1984年屬信和村民委員會。 2002年,土塘、杭橋、化民三鄉(xiāng)并為土塘鎮(zhèn),設(shè)信和村民委員會。 現(xiàn)有5000余人,轄19個自然村,其中劉姓村莊14個。 ![]() ▲信和祠堂外墻 五 劉信和娶譚家沖(今神六舍村域)譚氏,生子五: 濟一(秉良)、濟二(秉彝)、濟三(秉昂)、濟四(無嗣)、濟五(秉昌)。 后裔形成的村落在都昌域內(nèi)有: 土塘鎮(zhèn)老屋里劉村、墈上劉村、畈上劉村、丁仙廟劉村、棠山大舍里劉村、蠶沖山劉村、劉鐸舍村、劉青山村、向家舍劉村、劉洐舍村、古樓村(二舍村)、玉成咀劉村、頂頭山劉村、楓樹下劉村、劉云村、大屋村、信和街劉村、官橋咀劉村,獅山鄉(xiāng)劉文景村等。 六 劉信和耕商皆精,在垅內(nèi)垅外攢下了萬貫家財。 長子劉秉良發(fā)揚光大,樂善好施,家道日熾。 明景泰元年(1450年),五谷不升,赤地千里,劉秉良施谷一千三百擔。 朝廷敕建旌表坊于羅星墩,即信和祠堂正門臨塘處。 封其為“義民大夫”,授承議郎。 七 景泰二年(1451年),劉信和去世。 景泰六年(1455年),劉秉良主持修建祖祠。 選址在桂花園九尾松下,坐西北,朝東南。 為紀念父親,建成后名為信和祠堂。 信和祠堂占地近3畝,屬磚木結(jié)構(gòu),青磚灰瓦。 面闊14米,進深41米,建筑面積達580平方米。 三進,二天井,三開間。 1991年,信和祠堂被納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村內(nèi)尚有一處省級文保,即劉溉鼓樓。 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比信和祠堂晚79年。 劉溉為劉信和曾孫。 ![]() ▲劉溉鼓樓 八 信和祠堂前部是萬年臺。 萬年臺深9米、寬14米;臺底高2米、臺上高6米。 兩側(cè)有游樓,可容納千名觀眾。 萬年臺后為青石板天井,長10米、寬8.5米。 天井后面為官廳,是接待官家客人觀戲的場所。 官廳后面為紅石天井,長4.5米、寬1.5米。 天井后面為祖廳,供奉歷代祖宗牌位。 祖廳進深9米、寬6米、高6.5米。 信和公會也設(shè)于此,商議收租放租、借貸放貸等族產(chǎn)事宜。 ![]() ▲萬年戲臺 九 自清中期以來,信和祠堂有記載的修繕有: 乾隆三十年(1765年),族人捐資大修。 道光三年(1823年),“信和公裔新鐫牌位碑”。 2007年,村民捐資小修。 2024年,報縣有關(guān)部門審批后,信和公后裔自籌41萬元大修。 ![]() ▲信和祠堂 以上。 閱讀更多: ![]() |
|
來自: 湖畔黃昏 > 《公眾號:湖畔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