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轉載自“天津市家庭教育指導中心”微信公眾平臺《秀茹老師談家教》欄目 前天接待了一位高三的學生,剛剛第一次模擬考試結束,成績不太理想。媽媽覺得孩子狀態不好,自己跟孩子溝通又收效甚微,所以希望得到我的幫助。 詳談后才了解,媽媽無時不刻的提醒對孩子影響很大。孩子說:“我很多心里話都不想跟我媽媽說,她太嘮叨了。就比如考試前,我本來就夠緊張了,她還一個勁兒地給我進行'考前教育’: 鉛筆、橡皮啊、名字啊,仔細啊,全要說上一遍……我都高三了,又不是小學一年級,有必要還跟我說這些么,實在是太心煩了!” 孩子的話讓我陷入沉思,媽媽可能沒想到這幾句話,引起了孩子這么大的反感。一項調查表明,孩子最反感父母的六大行為的排行榜中,“嘮叨”竟位居第一! 聽聽孩子們是怎么說的! “父母說多了,自己會產生逆反情緒。每次只要一聽到媽媽的嘮叨,我就讓自己想別的事,把她的話當耳邊風。” “很多話講一遍就夠了,但他們總是嘮嘮叨叨,沒完沒了。雖然我們也知道他們嘮叨是為了督促自己,但說的次數多了,心里就覺得煩。” “我有的時候會上上網,可爸媽整天在我跟前嘮叨網癮的事,我覺得很煩,因為我相信自己并沒有多少網癮,上網也只是和同學們聊聊天放松一下,可他們經常教訓我說:又上QQ了,有什么好聊的,既耗時又無聊,有這時間干點什么不行,上網聽聽英語也可以呀!如此不能理解我,我就故意磨蹭磨蹭時間。” 家長們看到孩子們這些心里話,也許會感到委屈:我們再怎么嘮叨,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他們為什么不能理解呢? 01 嘮叨與孩子的情緒息息相關 看看專家告訴我們的: 來自匹茲堡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哈佛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們,讓32名平均年齡14歲的青少年們聽兩段30秒母親說教他們的錄音,同時對他們的大腦進行了掃描。 結果發現,大腦負面情緒的區域,如邊緣系統的活動有所增加。更讓研究者們驚訝的是,大腦負責情緒控制以及理解他人想法的區域,例如前額葉皮質的活動則有所減弱。 大腦掃描結果顯示,在家長無休止的嘮叨面前,青少年大腦中與負面情緒相關的區域變得異常活躍,而與情緒控制相關的區域則活性減弱。由此可見,反復說教,重復性地進行同一種刺激會激發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孩子越來越逆反。 02 少說一點,打破“超限效應” 講一講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故事。 一天,馬克·吐溫在教堂里面聽牧師演講,起初,他覺得牧師說的特別棒,感動的他掏出錢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說完,馬克·吐溫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點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在說,馬克·吐溫決定一分錢也不捐了。 等牧師演講結束,要求大家募捐時,生氣的馬克·吐溫不僅沒有捐錢,還偷偷從盤子里拿了2元錢。 心理學解釋這種現象叫做--“超限效應”,意思是說得越多,會使對方不耐煩,說服力會大打折扣。 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母對孩子的嘮叨就是很典型的“超限效應”。對孩子的教導或批評,父母盡量只說一遍。適度而不是過度的語言刺激,才更容易讓孩子接受父母的語言,而不是因反感父母的話而采取相反的言行。 03 適時沉默,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適當的時候,父母的沉默不語比喋喋不休更有威力。少了一些聒噪和嘮叨,孩子反而可能會有更多理性思考的空間。 正在參加一對一跟蹤指導的航航媽跟我們分享了這樣一件事:媽媽出差一周,回到家以后發現自己手機的花唄有300多元的支出,孩子瞞著她用手機買了30多件東西。 按照以往的解決方式,她會跟孩子發火,事后也找孩子談心,都沒有什么效果。這次她改變了方式,回家后選擇靜觀其變,暫時當什么事都沒發生。最后是孩子忍不住了,跟媽媽說起了這件事,也說了自己為什么會花這些錢,說到自己在轉學后的種種不適,買的這些東西就是為了更快地融入新的環境。 這是在以前從來不會有的,孩子一直在跟媽媽較勁,從來不會說自己的心里話,這次通過適時的沉默,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愛無言,沉默也是一種教育! 04 父母的行為舉止 本身就是對孩子無聲的教育 有一天在餐館吃飯,左右桌兩位媽媽的教育方式讓我印象深刻。一邊是媽媽用語言提出各種要求,女孩卻像沒聽見一樣,繼續我素我行,接著是筷子打孩子手的聲音以及孩子的哭聲。一頓飯工夫,就見那位媽媽從頭到尾都在忙著嘮叨孩子,孩子做什么都不行,孩子做什么也都是錯。 而另一邊的媽媽和差不多大的女兒從頭到尾都是安安靜靜地吃飯。媽媽按照孩子的意愿點了兒童牛排,孩子不會用刀叉,企圖拿刀叉亂打亂敲,媽媽趕緊制止,媽媽貼著孩子坐著,握著孩子的手,手把手教著孩子怎么使用刀叉 ,一次不會,就兩次,兩次不會,就三次,直到孩子學會…… 孩子沒有抵觸情緒,認真地模仿著媽媽切著牛排,開心地把切好的牛排送到媽媽嘴邊,吃著孩子切好的牛排,媽媽會心地笑著,整頓飯看起來其樂融融。 同樣是孩子,同樣是吃飯,同樣是媽媽,為何讓吃飯的氛圍天壤之別? 很多父母和第一個媽媽一樣,總是苦口婆心地交代孩子怎么做才能文明禮貌。道理不是說明白的,而是做明白的。讓孩子明白道理,不是聽明白的,而是看明白的。好的父母,不多說,多做 ,讓孩子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通情達理。父母總是害怕孩子變壞,所以總是急著插手去指責孩子的過錯。卻不知,當孩子心理上構筑起抗嘮叨的“防火墻”,再好的道理也難穿透。 如果你覺得孩子越來越“逆反”,聽不進去你“金玉良言式”的大道理: 不妨多聽,讓孩子知道你是一位明事理的父母; 不妨沉默,讓孩子知道犯錯是需要自己承擔的; 不妨多做,讓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確得體的行為…… 或許,這比喋喋不休更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