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視新學期的班主任名單,許久。幾個嶄新的名字擠在我這個“老資歷”旁邊,除了一位有過一年班主任經歷,其余都是剛走出校園沒多久的小伙伴們。 看著她們的名字,恍惚間就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第一次擔任班主任站在教室門口的模樣。 那年師范畢業,拖著行李箱到分配學校報到,校長正在辦公室翻名冊。見我進來,他推了推老花鏡:“新來的小黃吧?年輕人有干勁,初二(3)班的班主任就你擔著。” 當時愣了愣,隨即挺直腰板爽快答應。那個年代,新老師當班主任像是不成文的規矩,沒人會想“能不能”,只琢磨“怎么干”。第一次開班會時,把教案背得滾瓜爛熟,站在講臺上卻忘了詞,底下五十多雙眼睛齊刷刷望著我,有好奇,有調皮,還有幾分怯生生的期待。最后還是班長喊了句“老師好”,才把我從窘迫里拉出來。 班主任的活兒,一旦接了手,就像田里的稻子,春播秋收,一茬接一茬停不下來。最初那幾年,總憑著一股熱情往前沖:學生遲到了就守在教室門口“逮”,作業沒交就陪著補到完成,班級衛生差就挽起袖子帶頭掃。有次班里兩個男生打架,拉架時被蹭破了胳膊,第二天那倆孩子紅著眼圈遞來創可貼,上面還歪歪扭扭寫著“對不起”。那時候總覺得,只要掏心窩子對學生好,就沒有帶不好的班。 可日子久了才發現,學生不是流水線上的零件。前一屆孩子吃硬不吃軟,批評幾句就紅著眼眶改;這一屆偏偏有幾個“順毛驢”,得捧著哄著才肯往前挪。有次照搬往屆的“錯題本制度”,結果班里的調皮鬼們集體對著錯題本發呆,有個孩子小聲說:老師,我看不懂自己寫的字。我這才驚覺,拿著十年前的方法管現在的學生,就像穿舊鞋走新路,硌腳不說,還走不快。 于是開始琢磨著充電。積極向名班主任學習,諸如全國著名的班主任于潔老師。網上購買于潔老師的書,夜里在燈下翻,看到“把學生當普通人看待”這句話時,突然想起班里那個總愛逃課的男生——他爸媽在外打工,奶奶管不住他,以前總批評他不懂事,卻從沒問過他夜里一個人在家怕不怕。后來試著在晚自習后陪他在運動場上走幾圈,聽他講奶奶的腿疼,講想爸媽時就去村口的小賣部蹭電話,那之后,他再也沒逃過課。 班主任們碰面時,常常討論著怎么對付紀律松散的學生,我總想起當年自己捧著《班主任工作手冊》啃的模樣。現在年輕的班主任們會用短視頻記錄班級日常,會在班會時搞劇本殺式主題活動,這些我都得跟著學,與時俱進。就像田里的活兒,以前靠人力翻地,現在有了耕地機,可伺候莊稼的心思,從來都得細致又新鮮。 窗外的梧桐樹葉落了又青,帶的學生換了一茬又一茬。每次站在新教室門口,還是會有點緊張,但更多的是期待——期待著在這些年輕的臉龐里,找到新的教育密碼,也期待著自己能再進步一點點。 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只要愿意去學習,每帶一屆學生總有進步,總會成長。想想,我也是一名幸福的班主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