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成為一個寫作方面的專家,無論是虛構作品還是非虛構作品? 方法可能有很多,但都離不開一個答案:就是不斷地去寫,著名作家王安憶是這樣說的: “寫小說就是這樣,一樁東西存在不存在,似乎就取決于是不是能夠坐下來,拿起筆,在空白的筆記本上寫下一行一行字,然后第二天,第三天,再接著上一日所寫的,繼續一行一行寫下去,日以繼日。要是有一點動搖和猶疑,一切將不復存在。現在,我終于堅持到底,使它從懸虛中顯現,肯定,它存在了。” 寫出《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兄弟》等作品的知名作者余華原來是一名牙醫,20世紀80年代牙醫還沒有這么多收入,他就想找一份舒服的工作,于是就到文化館去寫小說。 “一開始時,我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根本不知道如何寫,所以就先從短篇小說學習,那個過程很艱難。”基礎很差的余華最終能成為知名作家,當然離不開他那個時代的背景:20世紀80年代是文學的黃金年代,許多文學雜志的版面填不滿,所以他有機會發表自己的小說,但也離不開他的努力。 ![]() 換句話說:干活才是有所成就的終極武器,而讀書學習只不過是一種手段。但許多人卻本末倒置了! 由于公司擴張很快,所以他總是在招聘。這個過程中發現,許多工作八年、十年以上的人,描述自己曾經做過的項目和任務具體是怎么做,大都能說得頭頭是道。但當問到為什么要那樣做、還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時,大部分人就語焉不詳很難說明白,也能看出是這些人根本沒有思考過。 說不明白的背后,是這些人只按照要求去干活完成任務,干活的同時真正去思考問題的少,能夠做完后還深入研究的就更少。 結果就是,大部分人只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讓這樣的人去做些明確要求的具體工作沒問題,但要讓他們去自己謀劃、設計和規劃一攤子工作就很難。 這種狀況其實是一個普遍現象,雖然大部分人都是每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但僅有少數人才真的下功夫去研究自己做的工作,并為了將這些工作做到極致去學習、思考。 任何領域和行業在開始的時候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這個時候因為有任務的要求、領導的期望、績效考核等外在因素,人們或主動或被動的提升到可以完成任務的程度。 但等過了這個階段后,大部分人就停止下來沒有再進一步的長進。這也就是我們說的大部分人工作一輩子只是到了勝任期,而無法更進一步成為高手和專家的原因:因為他欠缺了持續進步的動力。 這當然很殘酷,因為僅僅勝任的能力會很快被超越甚至替代,個人在職場其實并沒有多少的獨特價值,這也是為什么許多人“中年危機”的原因。 但如果你總是想搞清楚你所負責的事情,你會發現其實自己根本停不下來: 知其然難,知其所以然更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投入,需要研究交流思考再實踐。 這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你在研究自己工作的過程中其實已經超越了很多人。如果沒有這樣的習慣,你很容易就滿足自己的狀態,也就無法更深入的進步了。 在我十幾年做知識管理的過程中,其實也早就發現了這樣的問題: 大部分做知識管理的人,是老板要求去做,為了應付老板的要求會去買幾本書看看、找一個培訓班聽聽,然后或主動或被動的買一些知識管理的軟件、咨詢服務,然后就告訴自己或者老板這就是知識管理。 這樣的人最希望有人告訴他一個方法或者買一個什么東西就能實現知識管理,如果你告訴他這個東西需要自己去思考、分析并結合自己的狀況,他不愿意聽更不愿意去做。 甚至許多所謂的知識管理“專家”,更喜歡的是包裝自己忽悠大眾,或者用這個新詞更容易去申請項目,他們對知識管理本身根本不感興趣,更喜歡說那些用戶不懂自己也不清楚的名詞概念,動輒顯性隱性知識、知行合一、工匠精神、知識管理與大數據等時髦詞匯,而對于真正的本質則沒有探索的興趣和動力。 其實各個領域都有這樣半吊子的專家,一抓一大把,但這樣的許多卻感覺良好! 真正有追求的人不要怕競爭的人多,你放心:不用你打敗他們,大部分人都會自己放棄的! 事實上不是競爭的人太多,而是同行者太少。 剛開始的時候任何領域,都是烏泱烏泱的人,但你要往前走一點就會超過一大批人,如果你能夠持續不斷的去走,就發現你身邊已經沒有人了。 那些最后成為高手的人,整天腦袋里想著事情,這些事情推動他們持續地去學習、思考和實踐。 大部分時候,他們沒有想成為專家,也沒有想去跟別人競爭,但因為他們一直研究問題、考慮任務和項目,不知不覺中已經超過了大部分人。 在成為專家的征途中,有沒有實踐機會是核心因素之一。 參與和主導大型、復雜、困難的任務也是能夠從勝任到高手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這樣的機會而僅僅解決常規性問題,就很難積累全面、系統的經驗和體會,就無法掌握整個專業和領域的全貌,算不上真正的頂尖水平。 進一步說,也只有從復雜困難的實踐中才可能產生真正的創新,在解決這些任務和完成這樣的項目過程中才有機會解決前人沒有解決過的問題、提高前人的效率發現更好的方法,是成為專家的基礎。 但并非有實踐機會就能成為專家! 在同樣的實踐機會下,有的人做的并不少,但在在高手眼里還是新手或者入門級,最多算一個熟練的“操作工”,甚至在大家眼中越來越成為無足輕重的人,因為他就只會干活,而不能超越干活! 工匠也許可以做出按照要求做出漂亮的作品,但卻不會去從更高層次去考慮創造、創新。 而高手和專家不僅會干活,而且會考慮干活后面的東西:對于任務和項目,他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他們會去思考任務和項目的戰略性價值,他們能夠總結出更好的方法和思路,他們會創造性的解決問題。 參與實踐本身就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和能力,但這種提高是有限的。 真正有效的提升在于完成任務和項目以后,是否有進一步的思考、總結,并在其基礎上進行提煉和提升,將個人的經驗進行理論化,形成未來可重用復用的模式、模型、結構、框架、模型等內容,并可以指導他人的實踐。 而那些最后成為操作工的人,就是欠缺了思考總結、提煉提升的過程。本文作者為知名知識管理專家作者田志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