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篇文章中我們聊到,總?cè)滩蛔〗o親友提方案,背后藏著你的心理需求,長期下來還會讓你關(guān)系變淺、自我否定、情緒透支。 很多人看到這里會慌:“那我以后是不是不能幫親友了?”其實不是——你不用完全否定自己的“熱心”,也不用逼自己“忍住不說話”,只要調(diào)整一個小步驟,就能既保留善意,又不消耗自己。 這個核心步驟就是:先做“選擇題”,再做“解答題”。 一、先問一句“你要什么”,分清對方的需求 親友跟你說問題時,別急著立刻想“怎么解決”,先花10秒鐘問一句:“你現(xiàn)在是想聊聊心里的感受,還是想找解決辦法呀?” 這句話特別關(guān)鍵,因為它能幫你分清兩種不同的需求: 一種是“情緒需求”——對方只是想吐槽、想被理解。比如同事說“今天被領(lǐng)導(dǎo)罵了,太委屈了”,他要的不是“你下次怎么跟領(lǐng)導(dǎo)溝通”,而是“我懂你的委屈”;比如家人說“做飯好累,不想做了”,他要的不是“那你點外賣吧”,而是“每天做飯確實辛苦,你歇會兒”。 另一種是“解決需求”——對方真的遇到了難題,需要具體建議。比如朋友說“想換工作,但不知道選哪個offer”,他要的是“幫我分析下兩個offer的優(yōu)缺點”;比如親戚說“孩子報興趣班,不知道選畫畫還是鋼琴”,他要的是“給我點參考意見”。 先問清楚對方要什么,你就不會再“錯把傾訴當(dāng)求答案”,也不會再做“無用功”——既滿足了對方的真實需求,又不用浪費精力在“對方不需要的方案”上。 二、根據(jù)需求回應(yīng),不勉強自己“必須幫” 問清楚需求后,就按照對方的答案來回應(yīng),不用逼自己“什么都能幫”。 1.如果對方要“聊感受”:放下“解決執(zhí)念”,專注“共情” 這時你要做的,不是“給方法”,而是“接情緒”。比如: - 對方說“跟閨蜜吵架了,心里難受”,你可以說“吵架肯定特別委屈吧,換我我也會難過”; - 對方說“工作沒做好,感覺自己好沒用”,你可以說“誰都有出錯的時候,你已經(jīng)很努力了”。 不用講大道理,也不用勸他“別難過”,只要說出你看到的他的情緒,讓他覺得“你懂我”就夠了。 很多人會擔(dān)心:“就這么說幾句話,能幫到他嗎?”其實能——對需要情緒支持的人來說,“被看見”比“被解決”更重要。你不用做什么特別的事,只要安靜傾聽、認(rèn)真回應(yīng),就是最好的幫助。 2.如果對方要“找辦法”:給“參考”不給“定論”,不扛“責(zé)任” 如果對方真的需要建議,你可以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但要記?。?strong>你的建議是“參考”,不是“必須執(zhí)行的方案”。 比如朋友問“怎么跟客戶談漲價”,你可以說“我上次是這么跟客戶說的,你可以參考看看,不過你得結(jié)合你的客戶情況調(diào)整”;比如家人問“怎么讓孩子養(yǎng)成讀書習(xí)慣”,你可以說“我同事家孩子是用親子共讀的方法,你也可以試試,要是沒用咱們再想別的辦法”。 加一句“你可以參考”“咱們再想別的辦法”,看似簡單,卻能幫你卸下“必須幫他解決”的壓力——你不用保證“方案一定有用”,也不用因為“方案沒用”而自責(zé)。 同時,你還要學(xué)會“量力而行”:如果對方的問題你不懂,比如“怎么投資股票”“怎么處理法律糾紛”,你可以直接說“這個我不太懂,不過我可以幫你問問懂的朋友”,或者“你可以找專業(yè)的人咨詢下,他們比我更靠譜”。 承認(rèn)自己“不懂”不是“沒用”,而是對自己、對對方都負(fù)責(zé)——你不用硬撐著給“不靠譜的建議”,對方也能得到更專業(yè)的幫助。 三、最后想對你說:你的價值,從來不是“能解決多少問題” 很多人總覺得“幫不上別人,就沒價值”,其實不是——你愿意花時間聽親友說話,愿意為他們著想,這份“心意”本身就很珍貴。 不用逼自己做“萬能的解決方案機器”,也不用因為“沒幫上忙”而否定自己。有時候,一句“我在”,比100個方案更能溫暖人;一次認(rèn)真的傾聽,比一堆建議更能拉近關(guān)系。 以后再遇到親友提問題,別著急給方案,先問一句“你要什么”——既保得住你的熱心,又能讓你不內(nèi)耗,這才是最好的“幫忙”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