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大猛,張志斌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 摘要:蛤蚧的凈制,古人有去眼、去口、去頭、去足、去鱗的經驗,亦有頭足全用或僅用蛤尾者。由于古人對于蛤蚧的用藥部位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僅宜保留“去眼” 的經驗?;鹬朔ǖ哪康囊皇且子诜鬯?,二是去除腥氣,包括酒炙法、酥炙法、醋炙法、皂角水炙法等,以酥炙法為最優。 關鍵詞:蛤蚧;凈制;火制;酥炙;酒炙 臨床醫生在開具處方時往往寫“蛤蚧一對”,藥房付藥時也多按對付給未經炮制的蛤蚧?;蚺c諸藥同煎,或入膏方,或直接粉碎入丸散。實際上,該藥生品具有氣味腥穢、質韌難以粉碎的特性,必須要經過適當的炮制。究其方法,有凈制與火制2 種。 1 凈制法 凈制法指去除藥物雜質及非藥物部分,商品蛤蚧需要去除用于支撐的竹片。其中用于支撐腹部、頭、脊柱、尾的竹片均易于去除,但是去除支撐四肢的二根竹片比較困難,需要用小刀慢慢刮除干凈。而蛤蚧凈制法的重點在于去除蛤蚧本身的非藥用部位。 1.1 去眼與去口、去頭 最早記載蛤蚧凈制方法見于雷敩《雷公炮炙論》 云:“毒在眼”[1]。這也是關于蛤蚧毒性的最早記載。按照書中的記載應該“去眼”,用筷子清除已經干燥的商品蛤蚧的眼部并不困難,輕搗即碎,將碎片從口腔倒出來。古代常將頭部帶眼的部位剪掉,而蛤蚧口腔向后的終點正好位于眼的下部,因此后世“去口” 的描述正是去眼的簡化。去除的“口、眼” 部分大約占頭部的一半。亦有將整個頭部去掉的記載。 1.2 去頭足 古人有去除蛤蚧頭足的經驗。如《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十記載:“去口足,溫水浸去膜,刮了血脈”[2]。宋代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 卷五記載:“去口足”[3]。究其原因,清代鄭奮揚《增訂偽藥條辨》 “紅點蛤蚧” 記載:“藥肆中所售兩兩成對者,乃取其兩身聯屬之耳。其力在尾,而頭足有毒,故用之者,必尾全而去其頭足”[4]。文中指出頭足有毒,是將《雷公炮炙論》 其毒在眼的觀點,擴展到四足。實際上,四足僅是皮包骨,未必是有毒,可能是曹氏臆想。 1.3 頭尾全用 有醫家認為蛤蚧應頭尾全用。如宋代王兗《博濟方》 中收載的人參蛤蚧散中,蛤蚧亦要求用全者。宋代《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卷14 載:“蚧1 只,重四錢,涂酥炙干”[5]。亦沒有說要去掉某一部分。這種觀點在金元時期得到認同,如金代劉完素《宣明論方》 卷九載:“一對,頭尾全用,河水凈洗”[6]。明確說明要頭尾全用。明代《普濟方》 收載了大量含有蛤蚧的方劑,幾乎都要求蛤蚧用全者。如《普濟方》 卷28 云:“頭尾全者,涂酥,炙微黃?!?卷56 云:“一對,全者,酥炙?!?卷162 云:“頭尾全者,酥慢火炙黃?!?明代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蛤蚧” 則明確指出“首尾全者佳”[7]。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 “蛤蚧” 修治項下收載了雷敩的論述,但是在附方項中記載了兩首方劑,均用全者。如治療“喘嗽面浮,并四肢浮者”,用“蛤蚧一雌一雄,頭尾全者,法酒和蜜涂之,炙熟”[8]。 1.4 專用蛤尾 古人重視蛤蚧尾部的藥效,如雷斅《雷公炮炙論》 “蛤蚧” 載:“勿傷尾,效在尾也”[1]。宋代掌禹錫《嘉佑本草》 “蛤蚧” 載:“醫人云:藥力在尾,尾不具者無功”[9]。文中指出尾部的重要作用,后世醫家多引用此文。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 “蛤蚧” 載:“最護惜其尾,或見人欲取之,多自嚙斷其尾,人即不取之。凡采之者,須存其尾,則用之力全故也”[10]。文中認為缺少尾部的蛤蚧療效會打折扣,但并沒有說蛤蚧僅需尾部入藥。元代尚從善《本草元命苞》 “蛤蚧” 亦載:“尾全為妙”。明代鄭寧《藥性要略大全》“蛤蚧” 載:“凡取須存其尾”[11]。均表達了同樣的觀點。 而清代的一些醫案中出現了專用蛤蚧尾的記載,如《丁甘仁醫案》 《旌孝堂醫案》 《邵氏方案》 等。這無疑浪費了藥材,亦不符合中醫的傳統。 1.5 去鱗不可行 按照現行2020 年版《中國藥典》 蛤蚧要求去鱗片[12]。蛤蚧通身被覆細小粒鱗,其間雜以較大疣鱗,綴成縱行。對于較大疣鱗尚可用小刀慢慢地逐個去除,對于通身密布的細小粒鱗,用刀難以完全去除。從《雷公炮炙論》 記載要求“去甲上尾上并腹上肉毛?!?文中“肉毛” 應指疣鱗。去除的原因,并非這部分有毒,因為原書明確記載的是“毒在眼”。去除“肉毛” 很可能是道家的用藥思想。因為《雷公炮炙論》 本身就是一部講述道家用藥,而非醫家用藥的專書[13]。 實際操作發現,蛤蚧背部脊柱兩側僅有一層薄皮,觸之即破,其上面的鱗片既然難以去除,只能連皮剪掉。脊柱上覆蓋的鱗片亦難以去除,但是在用火炙的過程中薄皮會翹起,可以去除。尾部的鱗片與薄皮無論是生品還是火制均無法去除。因此,可見《中國藥典》 要求的“去鱗片” 不具備可操作性。 另外,古代文獻中還有一些封建迷信思想濃厚的凈制方法,如宋·陳直《壽親養老新書》 卷1 載:“蛤蚧一個。如是丈夫患,取腰前一截雄者用之;女人患,取雌者腰后一截用之?!?《圣濟總錄》 卷93 載:“一對各取一半,并去頭”[14]。本文不予討論。 2 火制法 火制法的目的有二。第一,蛤蚧做為一種名貴藥材,一般入丸散劑,需要粉碎。實際操作時,發現將去眼的蛤蚧用普通粉碎機粉碎,僅有一半能成細粉,難以粉碎的部分包括帶有鱗片的薄皮與肉質。這是因為薄皮有韌性,粉碎時會隨著刀片轉動,刀片難以用上力;肉質部分主要包括尾部與腹部的肉,因其中含有油質,粉碎時會呈碎絨狀,亦難以成細粉。而將2 對蛤蚧尾一同粉碎,結果呈碎絨狀,幾乎沒有細粉??梢娚蝌浑y以完全粉碎,而沒有粉碎的部分主要在尾部,也就是古人認為藥效最好的部位。第二,古人非常注重去除蛤蚧的腥氣。如《普濟方》 卷163 載:“以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凈浸去腥氣?!?中藥房所見到的商品蛤蚧并沒有什么異味,但是粉碎后味腥,非常難聞,含有蛤蚧的水丸氣味也不好。 古人為了解決上述2 個問題,采用了火制的方法。蛤蚧經過火制后腥氣全無,且肉中油脂滲出,水分蒸發,肉質松脆,易于粉碎。 2.1 酒炙法 由于黃酒有很好矯臭矯味作用,古人對蛤蚧的酒炙炮制方法應用較多。有酒浸隔紙焙、酒浸火炙、酒鹽浸火炙和酒蜜浸火炙。 2.1.1 酒浸隔紙焙 《雷公炮炙論》 載:“用酒浸,才干,用紙兩重于火上緩隔焙紙炙,待兩重紙干焦透后,去紙,取蛤蚧于甕器中盛,于東舍角畔懸一宿,取用,力可十倍。勿傷尾,效在尾也”[1]。實際操作時取蛤蚧1 只,用黃酒浸一夜,用剪刀分割為頭部、脊柱、四足、尾、薄皮、肉質等部分。這是因為各個部位的厚度不同,達到酥脆的時間也不一樣,這種分割法與中藥炮制中的大小分檔同理。文中“緩隔焙紙炙” 費解,應該存在語序錯亂的問題。由于《雷公炮炙論》 原書早已亡佚,后世所見均摘錄自宋代唐慎微《證類本草》。可能是轉載時的錯誤,也可能是后世傳抄的錯誤。正確語序應是“隔紙緩焙炙”。取桑皮紙兩張,平鋪于砂鍋內,將分割好的蛤蚧放在紙上,慢火加熱砂鍋。隨著溫度的升高,腹部兩側的薄皮開始皺縮,顏色逐漸加深。腹部兩側的肉質部分顏色由淡黃慢慢變成暗黃紅色。尾部表面有油脂滲出,尾根部位可以看到有細小的油泡冒出。四足的變化較緩,頭部的變化最慢。其間用筷子不停地翻動,以免焦糊。炙的火候以色深黃,質酥脆為準,依時間先后的順序依次為腹部兩側的薄皮、肉質部分、四足、脊柱、頭、尾。隨著時間的延長,桑皮紙的顏色逐漸加深,桑皮紙上由于有油脂滲入,表面的焦褐色呈斑塊狀分布,沒有油脂的部分為黃褐色??梢?,雷氏原文中“待兩重紙干焦透后”,再取蛤蚧的方法并不合適。至于將“炙好的蛤蚧置到甕中,于東舍角畔懸一宿,取用,力可增十倍” 的說法有明顯的道家神秘色彩。不予探討。 2.1.2 酒浸火炙 酒浸后亦可直接置火上直接炙。如《婦人大全良方·辨識修制藥物法度》載:“并酒炙用”[3]。實際操作時取蛤蚧1 只,用黃酒浸一夜,瀝干后置鐵絲網上,用炭火炙,這種炙法由于藥物距離火有一定高度,所以火力較隔紙焙要溫和,時間也略有增長,藥物翻動的頻率也較少。由于尾部含油脂較多,故用時最久。 2.1.3 酒鹽浸火炙 明代《普濟方》 卷219 載:“青鹽酒炙脆為度?!?/div> 2.1.4 酒蜜浸火炙 《圣濟總錄》 卷50 載:“凈洗,用法酒和蜜涂,炙熟”[14]。《本草綱目》 “蛤蚧” 載:“蛤蚧一雌一雄,頭尾全者,法酒和蜜涂之,炙熟”[9]。實際操作時將適量蜂蜜兌入清酒中,蜂蜜很快就融化在酒中,用毛刷蘸取蜜酒涂到分割好的蛤蚧上,置炭火上炙,炙至酥脆的蛤蚧色紅黃有光澤。 上述酒炙法均須將蛤蚧剪切,亦發現有不需剪切的方法。如《普濟方》 卷320 載:“酒浸一宿,捶,炒干。” 文中“捶” 字是舂或搗的意思。如《禮記·內則》載:“捶而食?!?實際操作時取蛤蚧1 只,酒浸一夜,用搗臼將其搗碎,發現非常費力,蛤蚧搗碎后形如燕麥片,由于尚有少許黃酒混在一起,故蛤蚧碎片粘在一起。用鍋慢火炒干,由于蛤蚧為片狀與粉狀的混合物,部分蛤蚧有焦糊現象。若用砂鍋慢火焙,焦糊的程度明顯減輕。這種方法雖然省去了剪切與分類的麻煩,但是搗碎太費力,炒干易焦糊等缺點也很明顯。因此,并不是一種優選的炮制方法。 2.2 酥炙法 酥油在古代是非常貴重的食材,多用于炮制貴重藥材。酥炙法是古人炮制蛤蚧的常用方法,如《太平圣惠方》 卷六載:“涂酥炙微黃”[10]?!都蔚v本草》 載:“以酥炙用良”[9]。實際操作時取蛤蚧一對,用剪刀切成小塊,用毛刷刷取酥油,均勻涂布到蛤蚧表面,置于鐵絲網上以炭火炙。隨著蛤蚧表面逐漸受熱,酥油隨之融化,再次刷取酥油時,毛刷也會帶有一些溫度,再次涂布酥油就比較容易均勻。如此反復操作,發現脊柱兩側的薄皮僅需刷1 次酥油即可,腹部的肉、四足與脊柱部分需刷酥油2~3 次,頭與尾的涂布次數要更多些。酥炙法的特點是中藥表面溫度變化較慢,酥炙過程中,中藥表面變化不大,薄皮炙至酥脆并沒有明顯的皺縮,尾部也沒有油脂向外滲出時受熱出現的油泡。但是中藥內部的質地變化比較明顯,但不會出現外焦里嫩的現象,這與酥炙鹿角的情況一致。酥炙法可能是火炙蛤蚧最優的炮制方法。古人還有將蛤蚧酒浸后再酥炙的經驗,如清代魏之琇《續名醫類案》 卷32載:“以蛤蚧二十枚,酒浸酥炙”[15]。 若嘗試用整只蛤蚧不剪切亦不去掉支撐的竹板與竹片,方法同前操作,雖然沒有出現焦糊的現象,但是酥脆程度不好掌握??梢姡种朔m好,但是也不能脫離中藥傳統炮制要求大小分檔的規則。 2.3 醋炙法 古人亦有用醋浸后再以火炙的方法,其目的是矯味去腥。如《太平圣惠方》 卷26 載:“用醋少許涂炙令赤色”[16]。《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卷10 載:“用好醋炙”[2]。實際操作時采用山西陳醋浸一宿,第二日如前述酒炙法操作。其間發現由于醋浸后的蛤蚧色偏黃赤,而火炙法的顏色標準亦為黃赤色。這2 種顏色相近,火炙過程中不好掌握炮制火候。其間會誤認為顏色已合適,但是質地仍軟;或者色偏深紅誤認為是醋加熱的顏色,實際上已經是炙過度發生焦糊了。總之,醋炙法的火候不易掌握。 2.4 皂角水炙法 古人還有用皂角水浸蛤蚧后再酥炙的方法。如《普濟方》 卷160 記載:“ (蛤蚧) 一枚大者,皂莢水,浸一宿,涂酥炙?!?實際操作時可用豬牙皂20 g,水煎煮30 min,取濃汁,呈深棕色,將蛤蚧1 只用剪刀分割后浸入皂角水中,經一夜后取出,晾干半天,表面已干,置炭火上炙,操作同酥炙法。這種用皂角水浸蛤蚧的方法來源于宋代陳直《壽親養老新書》 卷一記載的保救丹“治療老人秋后多發嗽,遠年一切嗽疾,并勞嗽痰壅者”。方由蛤蚧、皂角、地黃、五味子、杏仁、半夏、丁香組成。其中蛤蚧與皂角配伍,補肺腎化痰濁。 3 結語 綜上所述,對于蛤蚧的凈制,古人有去眼、去口、去頭、去足、去鱗的經驗,亦有頭足全用或僅用蛤尾者。由于古人對于蛤蚧的用藥部位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僅宜保留“去眼” 的經驗?;鹬朔ǖ哪康囊皇且子诜鬯?,二是去除腥氣。包括酒炙法、酥炙法、醋炙法、皂角水炙法等,以酥炙法為最優。中藥房在給藥時有以下2 點值得注意。 3.1 蛤蚧的凈制 由于古人對于蛤蚧的用藥部位并沒有形成統一的觀點。而《中國藥典》 自1963 版開始至今,歷版《中國藥典》 對蛤蚧的凈制描述均為“除去鱗片及頭足”。這種方法更多地是傳承了清代醫家的經驗。實際上,流傳頗廣的人參蛤蚧散中蛤蚧亦是全用的,后世并沒有質疑的聲音?!独坠谥苏摗?認為其毒在眼,但是從文獻記載看并沒有因為服用蛤蚧眼而中毒的記載,而且這與該書為道家用藥專著有關。為了體現中藥的炮制傳承,可以保留“去眼” 的凈制方法,但是不必去除口、鱗片、四足。從藥物經濟學講,1 只干燥商品蛤蚧的質量約為20 g,如果去掉頭部、鱗、四足,僅剩尾部、脊柱、兩側腹部的肉,合計僅有10 g,如果僅用尾部只有1.5 g。作為一種臨床常用的名貴藥材,在沒有確切證據文獻及實驗結果證明去除的部位有毒的情況下,這樣處理太過浪費。 3.2 蛤蚧的臨方炮制 蛤蚧火炙法中以酥炙為首選,由于傳統的木炭火耗時過長,并不適合在門診藥房應用??梢詫⒏蝌槐砻嫱克钟秃?,再用烤箱烘烤3 min 后取出,重復2次即可炙透。對于現行《中國藥典》 記載的酒蛤蚧炮制方法,可將蛤蚧用黃酒潤透后,用烤箱炙透。以上操作均需先將蛤蚧從竹簽上取出,并大小分檔。 參考文獻: [1] 唐慎微.證類本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447. [2] 陳 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88. [3] 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142. [4] 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103. [5] 佚名.中國醫學大成:小兒衛生總微論方[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0. [6] 劉完素.劉完素醫學全書:宣明論方[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6:52. [7] 劉文泰.本草品匯精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747. [8] 劉衡如,劉山永,錢超塵,等.本草綱目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1592. [9] 掌禹錫.嘉佑本草[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9:417. [10] 唐慎微.證類本草[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611. [11] 鄭 寧.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古籍叢書:藥性要略大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03. [1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 年版一部[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358. [13] 鄭金生.藥林外史[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72. [14] 趙 佶.圣濟總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 935;1042. [15] 魏之琇.續名醫類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045. [16] 王懷隱.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 109;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