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病因論,可分十余種不同因素皆能導(dǎo)致失眠。 1、心腎不交失眠者,多屬心火獨炎于上而不下降,腎水虧乏于下而不能上升。心腎不協(xié)調(diào),陰陽相隔,故不能成寐。 2、血不上榮之失眠,心主血脈,心血不足,腦失營養(yǎng),亦不能睡眠。 3、腦腎不足失眠者,因腦為髓海,而腎生骨髓,腦與腎密切相關(guān),“勞傷腎”,用腦過度,則傷腎氣,腎虧則腦不足,遂不得安睡。 4、心陽亢盛失眠,心主神明,心火偏亢,陰陽不調(diào),氣不得寧故不寐。 5、陰虛不眠者,陰主津主血,津少血虧無以養(yǎng)心,心虛則神不守舍,難于入寐,或忽寐忽醒也。 6、陽虛不眠者,經(jīng)云:“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入于陰始能安眠。今陽虛,陽不入陰故不眠,張景岳說:“陽有所歸,神安而寐······陽為陰抑,則神索不安,是以不寐”。《證治要法》說:“病后虛弱及年高人陽衰不寐”,陽虛、陰虛。陰陽不協(xié),即引起失眠,合乎現(xiàn)代醫(yī)學(xué)認(rèn)為大腦皮層興奮、押制失去平衡而產(chǎn)生失眠之理。 7、《素問·逆調(diào)篇》說:“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又經(jīng)云:“胃不和則臥不安”,所以胃熱、胃實、胃虛皆令人不得安睡。胃熱多由于食積不消,積食生熱,擾亂心神以致不眠。胃主衛(wèi),胃實則衛(wèi)氣盛,胃氣獨盛于陽,不入于陰故不眠。若胃虛亦不眠,以其虛,則胸中似饑,若無所主,得食則能臥,是其明讓證。 8、膽受邪,精神不寧。肝膽相連又為表里,膽熱、膽虛、膽寒皆影響于肝。膽熱則肝陽亢盛,上擾清竅故不寐,膽寒則致肝虛,血不歸于肝則難成眠;膽虛則易驚,精神無所主,入睡不易。 9、肝經(jīng)受病,為五志七情所擾不眠者,以肝性條達(dá)宜舒展,若精神過度緊張,情志抑郁皆能引起肝郁不舒,以致調(diào)節(jié)失常,不能安臥,遂成失眠。余治失眠癥中,此一類型最為多見,原因復(fù)雜,隱晦變幻,不易究詰。 此外尚有思慮傷神不眠者,氣血雙虧不眠者,皆可包括于上述各類型中。 ![]() 至于治法,調(diào)陰陽、理氣血、治臟腑、和營衛(wèi),方法眾多,要在辨證施治,不用安眠類的藥物,且可取得長期穩(wěn)定的療效,治病求本,體現(xiàn)了祖國醫(yī)藥學(xué)的特點。 茲將治療方法概述如下: 1、凡心腎不交者,宜用酸棗仁湯或枕中丹及《理虛元鑒》之養(yǎng)心固本湯,以交其心腎。 2、血不上榮者,宜用八珍湯加朱砂安神丸,磁朱丸、以安其心神。若系虛寒,則宜用《證治準(zhǔn)繩》之遠(yuǎn)志飲子或十四友丸以補(bǔ)之。 3、腦腎不足者,若為腎水虧,則用六味、杞菊、麥味地黃湯或丸以滋腎水。參以棗仁、龍骨、牡蠣等以收斂之。若是夢遺及虛怯者,則十全大補(bǔ)湯或丸、三才封髓丹及還少丹之屬,皆可用之。 4、心陽亢盛者,心煩不眠,宜以黃連阿膠雞子黃湯為主,加龍骨、牡蠣以斂其陰。 5、陰虛不眠者,以生津養(yǎng)血為先,用二冬、二地、二至、玄參、阿膠、花粉、石斛等味,以滋其源,參以安神之品,則津回神安,綺石老人有言:“專補(bǔ)腎水,不如補(bǔ)肺滋其源”,此治本之旨也。 6、陽虛不眠者,以益氣為先,氣屬陽,益氣即所以補(bǔ)陽,宜用參、芪、術(shù)、懷山藥、石蓮肉以固其氣,亦即綺石老人:“陽虛之所當(dāng)悉,統(tǒng)于脾也。”之意。 7、胃熱不眠者,胃實不眠者,多系痰火為患,宜用半夏、茯苓、川連、枳實、石菖蒲以導(dǎo)痰化滯。王肯堂之治失眠以理痰氣為第一義,蓋即指此。胃虛不眠者,宜以秫米半夏湯合異功散或歸脾湯。 8、膽熱不眠者,宜用溫膽湯去姜,仿陳修園之意以清膽中之火,甚則加膽草以折其勢,火退則已。 膽寒不眠者,膽虛不眠者,用千金溫膽湯。(按:此方載在《千金方》內(nèi),以生姜分量最重),《蘭臺軌范》說明:“大腦后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又云:“方中一味生姜,已足散膽中之寒”。是以說明制溫膽湯之意義,生姜散寒,兼振脾陽,膽寒散,脾陽振,自能入睡。 但近人用此方,每多去姜,此系采取《時方歌括》所載之方。陳氏并云:“二陳湯為安胃祛痰之劑,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虛熱,枳實以除三焦之痰壅,熱除痰清,而膽自寧。和即溫也,溫之者,實源之也。” 亦有加茯苓者,此系采用《證治準(zhǔn)繩》治驚門內(nèi)之方。 我個人體會,治病用藥,貴在辨證精確,靈活運用。如系膽經(jīng)虛冷,自以遵守《千金方》之法為是。如系胃有伏熱,膽雖虛而非寒甚者,則不妨采取陳氏之意,是在醫(yī)家臨證時審度之。 9、肝為五志七情所擾不眠者,宜采用炙甘草湯,諸復(fù)脈湯、柴胡如龍骨牡蠣湯或逍遙散、十味溫膽湯之類。其有因肝虛所致,可用《本事方》真珠母丸。 此外更有多夢臥不安者,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與梔子豉湯合用,多有效;或梔豉湯、朱砂安神丸加琥珀末(按:梔豉湯本系治虛煩之法,但多夢不安者,加此二味,亦頗有效)。 又有教師、演員職業(yè)者講演過多,傷津傷氣而致失眠,以柏子養(yǎng)心丸、天王補(bǔ)心丹治之。 又有膽胃俱病失眠者,治胃無效,治膽亦無效,膽胃合治方能奏效。 更有一種久患失眠而陽痿者,則須用鹿茸、仙靈脾、故紙、巴戟天等藥以助陽,睡眠即安。此即張景岳所謂:“陽為陰抑,宜養(yǎng)陰中之陽”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