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部癭腫(甲狀腺腫大) 頸前喉結兩側甲狀腺腫大,中醫文獻稱為“俠癭”(《靈樞·經脈》)。癭、嬰通借,嬰有纏繞的意思,俠癭即腫塊在頸嬰喉之義。其特點是:發于結喉兩側甲狀腺部,或為漫腫,或為結塊,或為灼痛,多數皮色不變,大多可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包括西醫之單純性甲狀腺腫、甲狀腺腺瘤、甲狀腺囊腫、甲狀腺癌、甲狀腺炎及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等。 ![]() 《三因方·癭瘤證治》:“堅硬不可移者曰石癭,皮色不變者曰肉癭,筋脈露結者曰筋癭,赤脈交結者曰血癭,隨喜怒消脹者曰氣癭。”臨床常見有氣癭(甲狀腺腫)、肉癭(腺瘤或囊腫)和石癭(甲狀腺癌)。 癭瘤的主要病因是氣滯血瘀、痰凝火郁和沖任失調、腎虛肝旺、陰虛痰凝等,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分證治療。癭瘤和瘰疬、發頤不同,瘰疬發于頸側、頷下、耳后,質硬而累累相連,相當于頸淋巴結核;發頤則發于頤下腮腺,紅腫熱痛,相當于急性化膿性腮腺炎。臨床應予以鑒別。 ![]() 中醫所稱的癭,絕大多數可見甲狀腺腫大。甲狀腺重量超過35g(正常人平均為20~25g)時,望診可發現腺體外形,有時尚可察其結節,是為甲狀腺腫大。一般來說,甲狀腺應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但較大的甲狀腺腫塊如固著于甲狀腺周圍組織時,也可不移動。甲狀腺腫大有地方性甲狀腺腫、甲亢、甲狀腺瘤、甲狀腺炎等。 甲狀腺癌(石癭)一旦確診,應及時就醫,以求根治。多發性結節的肉癭內服藥治療3個月而癥狀未改善者,或伴甲亢,或增大快有惡變傾向者亦較難治。 ![]() 癭瘤治療應先了解甲狀腺功能狀況。氣癭要用含碘食物。合并甲亢者少用含碘中藥,以益氣養陰治本,佐軟堅散結;甲減應加強含碘藥,并以溫腎陽為主,助以軟堅散結。 ![]() 故鄉的云在整理倪海廈人紀資料及倪師桃花島跟診醫案的時候,發現倪師治療這個病易如反掌,現總結匯總倪師治療甲亢和甲狀腺結節常用方法: 一、倪師治療脖子腫大的甲亢和甲狀腺腫大方法 【倪海廈】這個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宋本)臨床上治療甲狀腺亢進使用最多。 甲狀腺大脖子病的人,一直手抖、心顫、盜汗、心悸、很緊張、蟹眼癥(眼珠子向外突出)。甲狀腺腫大的病人有如下表現: 1.心悸,心跳非常快; 2.手抖; 3.嘴巴干燥,非常燥渴; 4.盜汗嚴重。 倪海廈259種經典配方之第40方,治療甲狀腺腫瘤和淋巴癌的處方:桂枝25克、龍骨25克、牡蠣50克、防己40克、炙甘草 25克、瓦楞子 50~100克。 二、倪師治療心悸、心跳加速的甲亢患者: 桂枝加桂湯方(長期便秘又受到驚嚇所引起的心臟動悸;甲亢;治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倪海廈】桂枝加桂湯,所加的桂指的是肉桂,肉桂打粉沖服。 附錄一:倪海廈259種經典配方 【倪海廈】桂枝加桂湯,所加的桂指的是肉桂,肉桂打粉沖服。
多汗、盜汗,稍微運動一下就汗流浹背一身汗,汗后疲倦: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黃芪+炮附子: 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生龍骨15克,生牡蠣15克,黃芪30克,炮附子9克,生姜 10克,大棗4枚(切開)。水煎服,一天一付,分早晚兩次服用。 ![]() ![]() ![]() 四、倪師治療甲亢、甲狀腺腫瘤、馬刀瘡、頸部瘰疬、頸部淋巴結核的基礎方(出自《萬病回春》散腫潰堅湯): 昆布15g 海藻15g 黃柏(酒炒)15g 知母(酒浸)15g 天花粉15g 桔梗15g 連翹10g 三棱(酒浸)15g 莪術(酒浸)15g 龍膽草15g 黃連6g 黃芩(酒15g 黃連6g 黃芩(酒炒)25g 葛根15g 白芍(酒炒)10g 升麻10g 柴胡12g 甘草(炙)6g 歸尾10g 。 以上內容方案來自故鄉的云編寫的《桂林古本傷寒雜病論白話注解》和倪海廈教你《百病不求人》兩本書。 ![]() 以下內容來自其他人的經驗和方法,現列舉出來,供大家參考: 【證治方藥】 (一)氣滯痰凝 1.臨床表現:頸部彌漫性腫大,或光滑腫塊,皮色如常,質軟不痛,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伴情志不暢,胸悶脅脹,婦女月經不調。舌苔薄,脈弦滑。 2.病因病機:肝郁不疏,氣滯不暢,水濕內生,凝聚為痰,發為頸部癭腫。本證相當于氣癭、肉癭。 3.治法:解郁化痰,軟堅散結。 4.方劑:四海舒郁丸(《瘍醫大全》)合柴胡疏肝湯(《景岳全書》)加減。 藥物:海藻30g,昆布30g,海蛤15g,夏枯草15g,黃藥子15~30g,牡蠣15g,法半夏10g,香附10g,赤白芍各15g,木香10g,柴胡10g,陳皮6g,甘草6g。 方義:柴胡、赤白芍、香附、木香、陳皮理氣解郁,海藻、昆布、黃藥子、半夏、夏枯草、牡蠣、海蛤化痰軟堅,散結消癭,甘草和中。 加減:胸悶憋氣明顯者加瓜蔞、郁金寬胸理氣;疲乏便溏加茯苓、白術健脾;局部腫硬明顯有瘀血者,加乳香、沒藥、三棱、莪術、紅花活血化瘀;月經不調加川芎、當歸、益母草調經。 5.變通法:氣滯痰凝,肝郁化火者,見心煩易怒,口苦,烘熱,用丹梔逍遙散(《內科摘要》)合四海舒郁丸。頸前腫塊質硬光滑亦可用海藻玉壺湯(《外科正宗》)加減,藥用海藻、昆布、當歸、川芎、半夏、陳皮、青皮、海帶、貝母、連翹、甘草等,該方軟堅散結、化痰理氣作用較好,和四海舒郁丸均是癭瘤常規方劑。 ![]() (二)痰毒瘀阻 1.臨床表現:頸前甲狀腺腫塊堅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與周圍組織黏連,吞咽時腫塊活動受限,推之活動度差,時而脹痛。伴局部皮膚青筋顯露,聲音嘶啞,頸部兩側瘰疬叢生,心悸易驚,神疲乏力,顏面浮腫。舌質紫黯,苔薄黃,脈弦數。 2.病因病機:氣郁痰凝日久,瘀毒內聚成塊。本證相當于石癭、癭癰(急性、亞急性甲狀腺炎)。 3.治法:解毒化痰,化瘀散結。 4.方劑:消腫潰堅湯(經驗方)加減。 藥物:龍膽草10g,黃藥子10g,夏枯草30g,蜂房30g,赤白芍各10g,莪術15g,土貝母20g,威靈仙30g,生甘草10g。 方義:黃藥子、威靈仙、蜂房解毒化痰,夏枯草、土貝母散結消腫,赤白芍、莪術和血化瘀,龍膽草清熱瀉火,生甘草和中。 加減:聲音嘶啞、吞咽疼痛加射干、桔梗、青果利咽開音,熱毒重者加山慈菇、山豆根、連翹、銀花、板藍根清熱解毒。 5.變通法:如熱毒瘀阻日久傷陰,用加減普濟消毒飲(《溫病條辨》)合增液湯(《溫病條辨》)加減解毒養陰,藥用銀花、連翹、板藍根、山慈菇、甘草、桔梗、牛蒡子、黃連、黃芩、玄參、麥冬、生地、威靈仙、黃藥子、夏枯草、苡仁等,大劑投之。 ![]() (三)氣血兩虛 1.臨床表現:頸前甲狀腺腫塊,皮色不變,光滑柔韌,隨吞咽而上下移動,或腫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神疲乏力,面色無華,頭暈自汗,心悸失眠,月經不調,閉經。舌淡,脈虛細。 2.病因病機:病程日久,氣郁痰凝,瘀毒內聚成塊,正虛邪戀,氣血不足。可見于肉癭、石癭后期。 3.治法:益氣養血,佐以軟堅解郁。 4.方劑:香貝養榮湯(《醫宗金鑒》)合四海舒郁湯(《瘍醫大全》)加減。 藥物:香附10g,浙貝母10g,海藻15g,昆布15g,夏枯草15g,山慈菇10g,黨參10g,白術10g,茯苓15g,陳皮6g,當歸10g,白芍10g,熟地10g,甘草6g。 方義:香附、貝母、夏枯草解郁軟堅,海藻、昆布、山慈菇消積化癭,黨參、黃芪、白術、甘草益氣,當歸、白芍、熟地養血,陳皮理氣和胃。 加減:石癭者可加黃藥子、威靈仙解毒化痰,肉癭者可加莪術、三棱活血化瘀。 5.變通法:可用八珍湯(《正體類要》)合四海舒郁湯(《瘍醫大全》)加減。 ![]() (四)氣陰兩虛 1.臨床表現:甲狀腺腫大,兩目突出。兩手顫動,頭暈目眩,急躁易怒,多汗消瘦,疲乏無力,盜汗短氣,失眠,烘熱,腰酸。舌紅,脈細數。 2.病因病機:脾氣不足,腎陰虧虛,虛火上炎,肝風內動,氣陰不足,平衡失調。 相當于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3.治法:益脾氣,養腎陰,息虛風。 4.方劑:生脈散(《內外傷辨惑論》)、三甲復脈湯(《溫病條辨》)、六味地黃湯(《小兒藥證直訣》)加減。 藥物:黃芪15g,黨參15g,丹皮10g,生地30g,玄參15g,麥冬15g,炙甘草15g,生龍牡各15g,龜甲15g,山萸肉10g,白芍15g,茯神15g,淮小麥30g,炙遠志6g,石菖蒲10g,五味子10g。 方義:生地、玄參、麥冬滋陰清熱,龍骨、牡蠣、龜甲育陰潛陽息風,黃芪、黨參補脾氣,菖蒲、遠志、茯神、五味子、小麥安心神,白芍緩肝急,丹皮清肝火,山萸肉補腎陰。 加減:心煩失眠加蓮心、棗仁、柏子仁安心神,五心煩熱加百合、白薇養陰清熱,兩手顫抖加鉤藤、潼蒺藜息風,兩目突出、干澀加生石決明、菊花、女貞子、石斛養陰明目。 5.變通法:以心陰不足為主者,用天王補心丹(《攝生秘剖》),養陰補心;以氣陰兩虛、虛火上炎明顯者,用當歸六黃湯(《蘭室秘藏》)合百合地黃湯(《金匱要略》)益氣養陰;肝陰不足用一貫煎(《柳州醫話》)合四物湯(局方》)補肝陰、和肝血。腎陰虛、肝火旺者用滋水清肝飲(《醫宗己任編》),滋陰補腎,疏肝泄火。若消谷善饑、形體消瘦、汗多,以陽明胃熱為主者,用玉女煎(《景岳全書》)清胃火、養腎陰。 ![]() (五)腎虛痰凝 1.臨床表現:頸部甲狀腺彌漫性腫大,或有腫塊、結節,隨吞咽動作上下移動。 面目虛腫,表情遲鈍,皮膚粗糙,記憶力下降,神疲嗜睡,尿頻數。舌淡,脈沉細。 2.病因病機:沖任失調,腎氣不足,痰凝積聚。可見于氣癭、肉癭和橋本氏甲狀腺炎等。 3.治法:補腎化痰,軟堅硬結。 4.方劑:陽和湯(《外科全生集》)合四海解郁湯(《瘍醫大全》)加減。 藥物:熟地15~20g,鹿角片10~15g,肉桂3~6g,白芥子6g,海藻30g,昆布30g,香附15g,貝母10g,夏枯草15g。 方義:熟地、山萸肉補腎,鹿角、肉桂助陽,蓯蓉、杜仲補腎陽,香附、貝母、夏枯草、海藻、昆布化痰軟堅。 加減:結節腫塊可加山慈菇、莪術散結化瘀,陽虛者加補骨脂、益智仁、肉蓯蓉、杜仲補腎益智。 5.變通法:可用右歸飲(《景岳全書》)加減。 [醫家經驗] (一)夏少農治療甲亢經驗 處方:黃芪30~45g,白芍12g,生地15g,香附12g,夏枯草30g,首烏20g。脾虛去生地,加山藥、白術、神曲;心火旺加黃連3g,肝火旺加龍膽草5~10g。 適于神疲乏力,氣促汗多,口干咽燥,五心煩熱,舌紅苔少,脈虛數。并兼有心悸、善忘、夜寐不安,或急躁、震顫、面紅、口苦,或消谷善饑、口干喜涼飲,或納谷不化、大便溏薄等癥。 認為甲亢癥以正氣虛弱、腎水不足者為多,用益氣養陰法有效。若眼球突出可加用夏枯草、貓兒眼睛草、車前草,化濕清火消痰,必要時加白芥子。亦可用杞菊地黃丸加化痰利水劑。繼發性心臟病,見心動過速、早搏、脈結代等,可加陳香櫞、枸橘李各15g理氣,亦可用遠志、佛手、郁金。早搏當重用滋陰,如黃精、首烏、生熟地各12g。 認為除缺碘外,一般不主張用海藻玉壺湯。大便過多宜溫陽健脾,輕則白術12g,重則訶子12g,或減少滋陰藥,用白芍、山藥,去首烏、地黃。(上海中醫文獻館編.難病辨治.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7,180) (二)陳如泉診治結節性甲狀腺病經驗 結節性甲狀腺病基本屬于中醫的癭病范疇,本病的發生發展,大多遵循氣滯、痰凝、血瘀、正虛4個病理環節。臨證時,頸部腫塊質地是辨證的重要依據。氣滯為主者,頸腫時大時小,質地柔軟;痰凝為主者,質韌或稍硬,多不疼痛,活動良好;血瘀為主者,質地堅硬,壓之疼痛,活動度差。同時,再結合病程、癥狀、舌象、脈象,辨別四者孰輕孰重,是否兼夾發病。 其發病都是一個慢性過程,初多不為患者察覺,至求醫之時,一般已成疾日久,病理改變主要以痰凝血瘀為主。故而患者大多頸腫難消,腫塊堅硬而韌,或有疼痛不適,口黏多痰,舌質黯或有瘀斑、苔薄少津或白膩,脈澀或濡。因此多以消痰活血為大法,結合具體病機,參以疏肝理氣、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等法,療效尤佳。 基礎方為:瓜蔞皮15g,浙貝母10g,夏枯草15g,牡蠣20g,茯苓15g,赤芍10g,王不留行15g,穿山甲15g,郁金10g,柴胡12g等。 可在基礎方上辨證用藥。在臨床應用時,要注意病人的具體情況。對于活血藥,月經期(尤其量多者)及妊娠期婦女不能用,體質虛弱者及老年人要減少用量,體質強盛者若結節較大、質地較硬、時間較長,尤應加大用量。氣滯重者加用制香附、青皮等,有陰虛者加用玄參、鱉甲等。 癭病病位居上,且久病氣血周流不暢,故普通藥物難達病所,此時加用蟲類藥物,如蜣螂蟲、紅娘蟲、蜈蚣等,一可入絡引經,一可活血消腫,能大大增加療效。另外,本病初期,以氣血痰瘀滯為主,邪郁日久則可從熱化火,若火郁甚者則宜清熱解毒,藥用白花蛇舌草、板藍根、重樓、白頭翁、山慈菇、野蕎麥根等。臨床觀察也證實用健脾化痰、活血化瘀配合清熱類藥物,可明顯提高結節性甲狀腺疾病的治療效果。 喜用鬼箭羽、石見穿和貓爪草,慎用海藻、昆布、黃藥子等藥。化瘀消腫之中藥可配成膏劑外敷,內外合治以求良效。[王志興,等。陳如泉診治結節性甲狀腺病經驗.中醫雜志,2002,43(8):574] 【簡易方藥】 1.山甲、蚤休、法半夏、半支蓮、桔梗、浙貝母、黃藥子、山慈菇、夏枯草各10g,海藻、王不留行、昆布各12g,牡蠣20g,每日1劑,水煎服。適于痰瘀郁火者。 2.熟地、玄參、牡蠣各30g,山藥、山萸肉、夏枯草各15g,丹皮、澤瀉、浙貝母、僵蠶各12g,每日1劑,水煎服。陰虛熱甚加鱉甲,氣郁加柴胡,血虛加首烏。適于陰虛火旺者。 3.黃藥子15~30g,每日1劑,水煎服。適于氣癭。 4.黃藥子300g研為細末,與白酒1500g和勻,分裝于4個500ml鹽水瓶中,棉線扎緊瓶蓋,放于鐵鍋中,加水后加溫至60~70℃,4小時后取出,冷卻過濾后即可。每次6ml,每日3次,睡前加服12ml。不會飲酒者,可少量多次服用,保持口中常有酒味。1個月為1療程。伴肝病者忌服。適于氣癭、肉癭。 5.柴胡、郁金、香附、八月札、夏枯草、海藻、莪術、黃藥子、芋奶丸(分吞)各9g,瓜蔞15g,牡蠣30g,海浮石12g,每日1劑,水煎服。主治甲狀腺囊腫、腺瘤。 伴甲亢癥狀,加生地、玄參、黃芩、知母、石膏、龍骨、珍珠母,去柴胡、香附、海藻、莪術;青年期甲狀腺腫大,月經不調,更年期甲狀腺腫大,加仙茅、仙靈脾、益母草、當歸、川芎;急性甲狀腺炎加大青葉、紫草、銀花、連翹、象貝、僵蠶,去柴胡、香附、郁金、八月札;久治不愈,腫塊較硬,加丹參、三棱、石見穿、婆婆針、蛇六谷。 6.青蒿6g,黃芩6g,丹皮6g,連翹9g,板藍根15g,夏枯草15g,玄參15g,桔梗4.5g,浙貝9g,每日1劑,水煎服。疏肝利膽,清熱止痛散結。主治亞急性甲狀腺炎肝膽蘊熱型。 7.柴胡5g,赤芍9g,白芍9g,枳殼5g,竹茹15g,海浮石12g,制半夏4.5g,牡蠣 30g,海藻 30g,昆布15g,每日1劑,水煎服。疏肝泄熱,化痰軟堅。主治亞急性甲狀腺炎肝熱痰濕型。 8.鉤藤 9g,丹皮9g,黃藥子9g,夏枯草9g,海藻9g,昆布9g,地丁草12g,每日1劑,水煎服。適于肝熱痰濕型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如腎陰虛者可用六味地黃湯化裁,腎陽虛者可用附桂八味湯化裁。 【針灸治療】 (一)毫針法 1.取穴:氣癭(在甲狀腺腫塊上偏外側、相當于水突穴近處)、天突。配合谷、曲池、風池、中渚、頸3~5夾脊。 方法:針氣癭穴時,針體呈45°角自腺體邊緣向腫塊中心進針,用雞爪刺法。天突穴沿胸骨后緣向下進針1~1.5寸,不可提插。其他穴位酌選1~2個,輪換配用。 療程: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適于甲狀腺腫。 2.取穴:甲狀腺腫結節處。 方法:常規消毒后,以左手拇、食指固定腫塊,在結節周邊將針刺入皮下,然后針尖向內斜,一直刺到結節基底部,根據情況可刺6~8針。另在結節皮膚正中,將1枚針直刺至基底部。得氣后輪流提插捻轉,共20分鐘,再出針。可配天柱、大杼、內關、曲池,常規刺法,留針20分鐘。 療程: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于結節性甲狀腺腫。 3.取穴:間使、內關、神門,三陰交、太溪、照海、復溜。甲狀腺腫大加水突、頸4~5夾脊。突眼癥加上天柱(天柱穴上5分)、風池;若眼瞼攣縮或眼球活動不靈者,配攢竹、陽白透魚腰;伴有復視者,配睛明、照海,氣短乏力、腹瀉者,加足三里。 方法:間使、內關、神門用瀉法,三陰交、太溪、照海、復溜用補法,它穴用平補平瀉,均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的手法,以中度刺激為宜。得氣后留針30分鐘。根據不同兼癥,尚可結合以下穴位針刺。 甲狀腺腫大時,根據其腫大情況,調整水突穴針刺方法。若見雙側彌漫性腫大者,以雙側水突穴為中心,針體作45°角橫斜刺入腺體1/2以上,再在雙側各斜刺1針;若見單側腫大,則在病側水突穴斜刺人腺體2/3許,再在其上下各斜刺1針;若見結節性腫塊,則斜刺入腺體2/3以上,并將針再提至皮下后分別朝三個方向斜刺。 突眼癥取上天柱(天柱穴上5分),針體呈75°角向內斜刺1寸;風池,用平補平瀉法,使針感到達眼區。 療程:隔日治療1次,30次為1療程。適用于甲狀腺機能亢進癥。 (二)灸法 取穴:天突、通天、膻中、云門、臂臑、曲池、風池、大椎、氣舍、臑會、天府、沖陽、中封。 方法:每次取3~4穴,艾炷隔姜灸,膻中灸7壯,其余穴位各灸18壯。 療程: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于甲狀腺腫。 (三)皮膚針法 取穴:甲狀腺腫塊處。 方法:常規消毒后,在甲狀腺腫塊上及其周圍任選數點進行叩打,每點叩打3~5次,輕中度刺激。 療程:每周2~3次,10次為1療程。適用結節性甲狀腺腫。 (四)耳針法 1.取穴:內分泌、甲狀腺。 方法:毫針中度刺激,留針30分鐘。 療程:隔日1次,10次為1療程。 2.取穴:神門、皮質下、內分泌、甲狀腺、平喘。配心、肺穴。 方法:每次取2~3穴埋針,每天病人可自行按摩埋針處。 療程:1周更換1次,10次為1療程。適用于甲狀腺機能亢進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