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實用心理《5分鐘心理學》 ![]() 配合下方音頻閱讀,體驗更佳。 檸檬心理丨作者 Pexels、Pixabay丨圖源 我們常常被要求盡力而為、做就要做到最好。 但事實上,不是所有事情都值得我們全力以赴,有些任務、關系、目標,我們沒有必要去追求完美。 比如: 老板讓你簡單寫寫周報,你就沒有必要每字每句去精心打磨; 家人說了早飯只想喝點粥,你就沒有必要花2小時研究怎么做營養精致的早餐; 孩子安安靜靜地在做作業,你就沒有必要在旁邊一直盯著他。 否則你會發現: 你越來越疲憊。 當你試圖把每件小事都做到100分,等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你已經力不從心。 這是因為: 每個人每天的意志力和專注力都是有限的。 當你對不重要的事情過于認真,你就是在消耗自己的時間、精力和情緒資源。 這在心理學被稱為: 自我損耗效應。 就像手機電量一樣,用得越多,剩余就越少。 生活中很多小事就是這樣偷偷吸走你的能量: 非要整理到完美的衣柜、反復修改的普通郵件、過度糾結的下午茶選擇…… 這些事情本身沒有錯,但是當你把它們當成重點項目來處理時,就是在透支自己的能量。 所以: 學會區分什么值得用心、什么只需應付, 給真正重要的事情留出余力,才是更聰明的做法。 如果你不確定一件事情是否值得投入精力,那我就從心理學和效率管理的角度,給你分享幾個實用的判斷標準,這樣你就可以自行判斷。 一,評估這件事的長期價值。 我們經常會高估一件事眼前的利益,而低估長期的收益。 做決定前,問問自己: 一年后、三年后,這件事的結果還重要嗎? 比如: 花2小時精心P圖發朋友圈,當下可能獲得點贊滿足感,但半年后誰還記得? 反過來說,花同樣的時間學一門技能、經營一段重要關系,或許能給你帶來長遠的改變。 二,觀察自己的情緒反應。 心理學研究發現: 丨“有意義感”的活動會激活大腦的獎賞回路,讓我們越做越有動力; 丨而純粹出于義務或焦慮去做的事,就會讓我們疲憊甚至厭倦。 比如: 你和志同道合的人聊天,會感到輕松愉悅; 但是因為面子不好意思拒絕,逼著自己社交,那你會感覺很心累。 所以: 丨如果你發現一件事“做完了很充實”,那就值得投入; 丨如果“做的時候一直想拖延”,那可以考慮降低標準; 丨如果“做完反而更累了”,或許該直接縮減或放棄了。 三,看看他人是否真的在意。 很多人過度努力,其實是: 怕被批評或否定。 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對你的要求,遠低于你對自己的要求。 比如: 老板明確跟你說“報告簡單總結就行”,你卻熬夜做20頁PPT,結果老板也只看了前兩頁,你的努力就完全沒有意義。 下次不妨直接問關鍵人: “你希望這個做到什么程度?” 然后再去按對方的要求完成就行。 四,衡量選擇付出的成本: 為了做這件事,你錯過的事值當嗎? 有時候,你選擇做A,就沒辦法用同樣的時間做B。 比如: 你花3小時反復修改一封普通郵件 ,那就少睡了3小時,或者陪伴孩子的時間少了3小時。 這兩件事到底孰輕孰重? 對不重要的事,可以設一個“精力預算”: “這件事最多花XX分鐘/錢”“到點就停,不追求更好”。 最后,想象一下: 如果不做或者隨便做,天會塌嗎? 這個方法很適合完美主義者,問問自己: 如果這份PPT不做動畫,客戶會取消合作嗎? 如果今天不擦窗戶,家里會臟到不能住嗎? 如果沒有答應朋友的聚餐,朋友會和你絕交嗎? 你會發現: 90%的“必須做好”,其實只是“我以為必須”。 真正的效率不是做得更多,希望你能保護好自己的能量,把它們用在真正讓你幸福和成長的事情上。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