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三野大軍的前身為華東野戰軍,也經常被稱為“陳粟大軍”。后來陳老總成為開國元帥,粟裕也位居十大將之首,軍內陸位都很顯赫。其實除了陳粟外,華野當年還有一位“503”首長,就是野戰軍副政委譚震林,他在建國后沒參加授銜,存在感似乎跟陳粟有一定差距。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要知道同時期的東北戰場上,東野有一位“103”首長,即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劉亞樓的整體軍事資歷,其實還趕不上“503”譚震林,譚震林是紅軍時期的軍級干部,資格很老。但劉亞樓在軍民中的名氣,卻比譚震林大一些:講東野的指揮核心,基本都是以“林羅劉”相稱,卻很少有人說華野的核心是“陳粟譚”。這是為什么呢?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一方面,是華野司令部的分工很特別。“501”陳老總作為野戰軍司令員兼政委,在軍內威望太高了;至于戰役謀劃及指揮方面,軍委指定以副司令員“502”粟裕為主。陳粟搭配是解放戰爭的經典組合,打出無數名局。這樣的領導模式下,誰會注意到“503”呢?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而陳老總借調中野時期,粟裕的地位有所提升,被委任為野戰軍代司令員、代政委,譚震林還是擔任副政委。在實際工作中,譚震林或許是負責野戰軍政工事務最多的人,但地位始終沒提上去,職務也沒變。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還有更關鍵的一點:譚震林1947年錯過了重要機遇,這并非運氣因素,主要是自己沒把握好。出于中原和華東戰場的整體需要,也是應對國民黨軍重點進攻的策略,這一年夏季華野進行了“七月分兵”。 正常情況下,人民軍隊一貫的用兵原則,就是集中兵力搞切割包圍,不斷削弱敵人、最終取得勝利。顯然47年這一次,不得不打破常規,也確實面對著巨大的軍事壓力。分兵之后,華野西兵團依然由陳粟負責指揮,那東兵團、也就是內線兵團由誰來帶呢?起初野戰軍副政委譚震林是不二人選,將在山東境內帶著第2、第7、第9和第13縱隊,與國民黨重兵周旋。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如果在這段特殊時期,譚震林能夠采取正確的作戰策略,守好關鍵的根據地、幫華野挺過難關,他在軍史上的地位,很可能有大的提升。然而在國軍的兵力優勢面前,譚震林認為固守膠東地區是死局,堅持要帶著兩個縱隊南下作戰,去魯中爭取“運動殲敵”。 這個思路,客觀來看沒把握住要點,并且9縱和13縱怎么辦呢?因此遭到了當時華東局領導的強烈反對,形成拉鋸狀態,消耗掉寶貴的時間。膠東根據地是華野兵員、后勤物資甚至東北海運武器彈藥的關鍵所在,一旦丟失不堪設想,整個華東戰局都可能崩盤。沒幾個人支持譚震林,當時陳、粟向軍委推薦了9縱司令員許世友,讓他出任內線兵團副司令,在軍事上輔助譚震林。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許世友當然是堅持要保住膠東的。可這樣還不夠,許世友只當兵團副司令員的話,仍然無法強行要求譚震林改變思路,畢竟譚震林是野戰軍副政委,還是兵團正職司令員。所以在關鍵時刻,毛主席拍了板:將許世友提升為華野內線兵團司令員,譚震林任兵團政委,二人配合、集中兵力打膠東保衛戰。 如此一來,許世友“意外”得到大幅度升遷,并且獲得了內線軍事指揮權。許世友是專業的軍事將領,打仗方面自然比譚震林內行,在許世友的調度下,內線兵團逐步化解了國軍的進攻,膠東安然無恙,1948年初形勢更是明顯好轉。許世友指揮越來越強勁的山東兵團,解放了山東境內大部分領土,還在48年9月打出了聞名遐邇的濟南戰役。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譚震林曾當過新四軍師長,獨立打過仗,但在軍事方面確實不算強項;這倒不太要緊,他作為老牌的政工干部,若能在危急關頭聽進正確意見,也是能帶好隊伍的。可是在這件事上譚震林過于堅持己見,最終軍委干預、啟用許世友后才改變了局面,許司令立下了大功。如果47年保衛膠東時,首功之人是譚震林,那他在華野內的聲望及地位,很可能將上一個層次,在軍史上的評價也會更高。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