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注意事項 ●偶爾可將切口向近端延伸為Speed和Boyd入路,通過單一切口增加顯露橈骨頭的范圍。操作時必須注意保護骨間后神經,避免損傷。 ●采用單一入路同時處理前臂雙骨,會顯著增加異位骨化及前臂功能受損的風險。 孟氏骨折脫位 ●孟氏骨折脫位是指尺骨骨折合并橈骨頭脫位。 ●大多數情況下,橈骨頭向前或向外側脫位,向后脫位罕見。 ![]() ●對于孟氏骨折脫位,必須對尺骨進行解剖復位和穩定固定,以確保橈骨頭能穩定復位。 ![]() 2. 復位與固定順序 ●檢查橈骨頭的位置,在大多數情況下(>90%)橈骨頭可自行復位。術者需確定前臂處于何種旋轉位置時橈骨頭最穩定。在橈骨頭向前外側脫位后,通常在完全旋后位時橈骨頭最穩定。術后夾板固定時,前臂應保持在這一穩定的旋轉位置。 ![]() ●若橈骨頭未能正確復位,或在前臂活動(旋前/旋后及屈伸)時發生脫位,可能是由于尺骨干復位不良,或存在軟組織嵌入。若確認尺骨復位良好但橈骨頭仍脫位,則通過短的外側入路… ![]() …或延伸為Speed和Boyd入路顯露橈骨頭(<10%)。10.Speed和Boyd前臂骨干入路(AO官網版) ![]() ●尺骨解剖固定后,若橈骨頭仍不穩定,通常是由于環狀韌帶或撕裂的關節囊嵌入,應將其從關節內取出并縫合。 3. 患者準備 ![]() 4. 尺骨骨折的復位與固定 尺骨斜形骨折:拉力螺釘聯合鋼板固定 尺骨橫形骨折:加壓鋼板固定 ![]() 5. 孟氏骨折脫位 ![]() ![]() ●若橈骨頭向后脫位,則采用Speed和Boyd入路縫合背側關節囊韌帶缺損處。 ![]() 注意事項:橈骨頭持續不穩定 ![]() 6. 內固定核查 ![]() 確認能使橈骨頭獲得最大穩定性的旋轉位置。術后前臂夾板固定時,前臂應保持在該位置。 ![]() 7.下尺橈關節(DRUJ)的評估 略。詳見最詳細的蓋氏骨折(Galeazzi 骨折)手術指南(AO官網版) 8. 病例 ![]() 肘關節CT顯示橈骨頭向前脫位。 ![]() 三維CT圖像。 ![]() 術前檢查骨間后神經,拇指伸展功能正常。 ![]() 在屈肌與伸肌之間的神經間平面做尺骨中段切口。標記出尺骨近端和遠端。 ![]() 此處尺骨邊緣位于皮下,因此骨折易于顯露,圖中可見背側的伸肌和掌側的屈肌。 ![]() 用骨鉗復位骨折。 由于該骨折為粉碎性且極不穩定,術者決定先應用微型鋼板以提供初始穩定性。 ![]() 已植入微型鋼板。其提供的穩定性足以支撐中和鋼板的植入。 ![]() 小鋼板已復位骨折近端,骨折鉗仍在原位。 ![]() 此圖顯示復位鉗和固定器已復位兩處骨折。注意掌側和背側的軟組織已小心地保留在骨折塊上,以確保血供。 ![]() 使用很長的鎖定加壓鋼板(LCP)為這一復雜的尺骨中段骨折提供足夠的固定。 ![]() 已完成近端固定,在進行遠端固定前,用一把鉗子維持復位。 ![]() 近端和遠端均已固定。注意肌肉仍附著在掌側和背側表面。僅在50%的螺孔中植入了螺釘。 ![]() 閉合前的最終固定狀態。 ![]() 正位片顯示肱橈關節復位良好。 ![]() 最終閉合切口。 ![]() 采用橋接固定聯合復位鋼板治療該復雜孟氏骨折。 遺憾的是,骨折部位存在輕微間隙。如果在固定完成后移除小鋼板,愈合可能會更快(見下文)。 ![]() 4周時骨折仍可見,但肘關節復位良好。 ![]() 4周時肘關節功能的臨床影像。 ![]() 49周時的正位和側位影像。 ![]() 49周時的最終臨床結果。 ![]() 9. 術后處理 ●由于存在橈骨頭脫位,孟氏骨折的術后處理與其他前臂骨干骨折常規的功能護理不同: ●尺骨穩定固定且橈骨頭位置滿意后,術后治療包括用長臂石膏固定3周,前臂保持在術中確定的能使橈骨頭獲得最大穩定性的旋轉位置,通常為旋后位。術側手臂需抬高,并盡早開始手指的主動活動。 ●拆除石膏后,方可開始腕關節、肘關節的主動活動及輕柔的前臂旋轉練習。 ![]() X線檢查
![]() 術后 ![]() 1年后 ![]()
來源: AO Surgery Reference |
|
來自: Zhaojunchao404 > 《上肢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