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手術參考: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橈背側雙鋼板內固定切開復位內固定(ORIF)- 背橈側雙鋼板技術橈骨完全粉碎性骨折目錄
1. 初步說明此類為橈骨遠端完全關節內骨折。 由于是關節內骨折,應盡可能進行解剖復位并實現絕對穩定固定,以降低關節后續發生退行性變的風險。 鑒于橈尺遠側關節受累對功能的影響,關節內骨折的解剖復位與穩定固定至關重要。 這類骨折在老年人群中極為常見,常伴有骨質疏松。 年輕患者發生此類骨折多因高能量創傷,可能伴隨軟組織或骨骼損傷。 若無CT掃描,難以準確評估損傷細節。 ![]() 移位骨折的臨時復位通過手法或中國指套施加縱向牽引實現復位,復位后用臨時夾板維持。 若計劃進行確定性手術但無法在合理時間內實施,可采用臨時外固定架輔助。 ![]() 2. 合并損傷正中神經壓迫若出現明顯感覺喪失或其他正中神經壓迫體征,需對正中神經進行減壓。 ![]() 合并腕骨損傷此類損傷可能伴隨關節軟骨剪切傷、舟骨骨折及舟月韌帶(SL)斷裂。所有患者均需評估是否存在此類損傷,若有則參考手部腕骨模塊。 ![]() 橈尺遠側關節/尺骨損傷可能伴隨尺骨莖突撕脫和/或橈尺遠側關節脫位。若橈骨骨折固定后仍存在明顯不穩定,建議修復莖突和/或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TFC)。簡單骨折中少見,高能量損傷時可能發生。 需以健側作為患側評估參考。 通常需待骨折穩定后才能評估橈尺遠側關節穩定性(如下所述)。 ![]() 3. 治療原則支撐中間柱與橈骨柱背側雙鋼板固定時,中間柱和橈骨柱分別由單獨鋼板支撐。橈骨柱通過置于第一伸肌鞘管深面的橈側鋼板支撐,中間柱則由背側預塑形鋼板支撐。 支撐鋼板通過與潛在移位軸線成90°方向施加力以抵抗軸向負荷。 ![]() 4. 患者準備與手術入路患者準備該手術通常采用仰臥位背側入路。 ![]() 手術入路通常采用背側入路。 必須熟悉腕部周圍解剖,詳見前臂遠端解剖。 ![]() 5. 橈骨柱處理外固定架牽引可使用臨時跨關節外固定架維持初步手法復位,并通過牽開關節便于觀察。 ![]() 鋼板選擇橈骨柱鋼板為預塑形,但可能需進一步塑形以適應個體解剖。 ![]() *** 陷阱:螺孔變形*** 避免在鎖定孔處塑形鋼板,否則鎖定螺釘可能無法適配。 ![]() 可變角度鎖定鋼板允許遠端螺釘在30°范圍內靈活定位,可根據骨折類型精準調整方向。 鋼板放置將鋼板滑入第一鞘管下方,置于橈骨柱。 ![]() *** 陷阱:支撐不足*** 為有效支撐橈骨莖突,鋼板必須準確定位于橈骨莖突真正的外側。 *** 注意*** 避免將鋼板置于橈骨柱背側,否則無法有效抵抗軸向剪切力以維持復位 ![]() 在骨折近端的長圓形孔中植入標準皮質骨螺釘(位于鋼板支撐位置),擰緊前可調整鋼板位置。 ![]() 6. 中間柱處理關節切開如需直視關節面,可行有限橫向橈腕關節切開。 此時可見關節面,需檢查近排腕骨是否存在額外韌帶損傷,同時可檢查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的橈骨附著處。 ![]() 關節面骨折塊復位使用分離器或牙挺直接操作,將中央塌陷的關節面骨折塊復位至橈腕關節面水平。 ![]() 背尺側骨折塊復位復位背尺側骨折塊,用尖復位鉗維持。 塌陷復位后形成的骨缺損可用骨移植物或替代物填充。 ![]() 鋼板選擇與準備根據骨折形態選擇合適鋼板,T形或L形鋼板的選擇取決于骨折類型,必要時可塑形。 可變角度鎖定鋼板在此處非常實用。 ![]() *** 陷阱:螺孔變形*** 避免在鎖定孔處塑形鋼板,否則鎖定螺釘可能無法適配。 ![]() 鋼板放置預塑形鋼板后放置,以支撐中間柱并維持重建的橈腕關節面。 通過長圓形孔用標準皮質骨螺釘臨時固定鋼板,透視檢查復位及內植物位置,必要時調整后擰緊螺釘。 ![]() 7. 完成固定確認鋼板位置正確后,在骨干最近端孔植入第二枚螺釘固定,再植入遠端鎖定螺釘穩定關節面骨折塊。 若使用可變角度鋼板,可調整螺釘方向避免穿入關節。 ![]() 再次確認橈骨柱鋼板位置無誤后,在最遠端孔植入鎖定螺釘并取出克氏針。 若骨折形態允許,可在骨折近端植入額外螺釘。 ![]() 透視確認遠端螺釘位置,若疑似進入橈腕關節,使用可變角度鎖定鋼板時可重新調整螺釘位置。 ![]() 雙鋼板間角度應為70°-90°,透視檢查骨愈合情況,最后松開外固定架(如使用)并檢查穩定性。 ![]() 8. 橈尺遠側關節(DRUJ)評估術前需以健側作為患側評估參考。 固定后需評估橈尺遠側關節的前臂旋轉功能及穩定性,前臂應完全旋轉以確認無解剖學阻擋。 方法1肘關節屈曲90°置于手術臺上,在 forearm中立位、腕關節中立位時測試背掌側移位。 在腕關節橈偏位(若尺側副復合體未斷裂可穩定橈尺遠側關節)重復測試。 ![]() 在腕關節完全旋后和旋前位重復測試。 ![]() 方法2測試橈尺遠側關節穩定性時,將尺骨向橈骨擠壓... ![]() 同時被動活動前臂至完全旋后 ![]() ...和旋前位。 若可觸及'彈響',需考慮橈尺遠側關節不穩定,此時應行尺骨莖突基底骨折內固定;若為尺骨莖突尖端骨折,需考慮三角纖維軟骨復合體穩定術。 ![]() 9. 術后護理功能鍛煉術后立即鼓勵患者抬高患肢,并活動手指、肘關節和肩關節。 ![]() 部分醫生可能選擇固定腕關節7-10天后開始主動腕關節和前臂活動,期間腕關節保持手術時的敷料固定。 ![]() 患者無不適且拆線后無需固定時,即可開始腕關節和前臂活動。 約術后6周,根據X線表現可開始抗阻訓練。 必要時可在手部治療師指導下進行功能鍛煉。 ![]() 隨訪術后7-10天檢查傷口并拆線,拍攝X線片確認復位情況。 內植物取出內植物取出為選擇性操作,但若出現軟組織刺激(尤其是肌腱刺激以預防晚期斷裂)則需取出,背側或橈側鋼板尤為常見,通常在術后9-12個月取出。 來源:https://surgeryreferenc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