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焦慮的人,都應該讀一讀佛陀的故事。 佛陀不是神,他是一個“找到路”的人,一個心靈療愈大師,一個在2500年前,就把人生所有困惑都想透了、解開了的人。 ![]() 一提到“佛陀”,“佛祖”,很多人腦海里可能立刻會浮現出一個金光閃閃的、高高在上的佛像。 我以前也是這么想的,直到我后來翻開了這本《佛陀傳》。 它好像溫柔地,把那個高居神壇的雕像,請了下來。然后拍拍身上的塵土,轉過頭來對我們說: ![]() 哎,別這么拘束。我和你生活中的一個朋友沒區別,我叫喬達摩·悉達多。 這本書最震撼我的第一點,就是看到了一個會痛苦、會迷茫的悉達多。 他不是生來就四大皆空的。恰恰相反,他擁有我們能想象到的一切。 他是一個王子,父親是國王,住著三座宮殿以適應不同季節。他有美麗的妻子、可愛的兒子,什么都不缺。 書里有個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 ![]() 悉達多九歲那年,他的堂弟用弓箭射下了一只天鵝,說:“這是我射下來的,它是我的!”。 你想想,在那個年代,這邏輯沒毛病吧?誰打的獵物就歸誰。 但九歲的悉達多,抱著受傷的天鵝,說出了一句顛覆常規的話。他說:“你想殺了它,你是它的敵人。我救了它,愛護它,我是它的朋友。生命,應該和愛它的人在一起,而不是和傷害它的人在一起。” 你聽,這是一個孩子最本能的慈悲。 他提出了一個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思考的問題: 生命的所有權,到底屬于誰?是屬于那個有能力占有它的人,還是屬于那個真正愛護它的人? 悉達多第一次走出宮門,看到了人間的真相。步履蹣跚的老人,痛苦呻吟的病人,和冰冷的逝者。 那一刻,他像被雷擊中一樣。他突然意識到,原來榮華富貴、王權地位,都只是一個華麗的泡影。 在這個泡影之下,是所有人都無法逃脫的底層代碼——生、老、病、死。 ![]() 他問自己: 如果生命的終點注定是衰老、病痛和死亡,那么我們現在所追求的一切,意義又在哪里?有沒有一條路,可以讓我們真正地,從這種巨大的、無邊無際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這個問題,像一根刺,深深扎進了他的心里。 于是,他做了一個在當時看來,無比“離經叛道”的決定。在一個月圓之夜,他放棄了王位、家庭,放棄了一切,獨自走進了森林,去尋找那個答案。 你可能會說,這太不負責任了!拋妻棄子。但他的妻子是理解并支持他的。她知道,丈夫的離開,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所有和他們一樣,被煩惱困擾的眾生。這是一種更宏大的愛。 可是,路在哪里呢?他也不知道。 他先是拜訪名師,學習最高深的禪定,但他發現,那只是一種暫時的逃避,無法根除痛苦。 然后,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苦行。以為只要把身體折磨到極致,就能讓精神獲得自由。他每天只吃一粒米,瘦得只剩皮包骨,頭發一碰就掉,最后因為體力不支,直接暈倒在了河邊。 ![]() 就在他瀕死的那一刻,一個叫善生的女孩,用一碗乳粥救了他。 也正是這一碗溫暖的乳粥,讓他徹底醒悟。他意識到: 摧殘身體,并不能讓智慧生長。一條又濕又爛的木頭,是點不著火的。一條路,如果讓你失去了感受生命的基本能力,那它一定是錯的。 真正的道路,不在放縱和苦行這兩個極端,而在中間。這就是著名的“中道”。 ![]() 然后他終于在菩提樹下,證悟成為了“佛陀”,意思是“覺悟的人” 。 那么,他到底“覺悟”到了什么?是不是一套很復雜、很玄妙的理論? 這是我被這本書深深打動的第二個地方。 佛陀的智慧,從來都不在天上,而是在我們最日常、最不起眼的生活里。 他悟道后,對一個牧童出身的比丘,講了第一部“經”,《看顧水牛經》。 ![]() 他說,一個好的修行人,就像一個好的牧童。 牧童要了解每一頭牛的脾氣,修行人也要了解自己身體和念頭的習性。 牧童要為牛清理身體,修行人也要清理內心的貪婪和憤怒。 牧童要為牛找安全的路,修行人也要避開那些會引發欲望的場所。 你聽,多簡單,多樸素! 你的心,就是那頭需要被照料的水牛。而你,必須成為那個有愛、有智慧的牧童。 修行,就是這么具體的一件事。 ![]() 這本書,沒有回避佛陀的老去和逝去。 他也會生病,也會疲憊,他甚至遭遇過暗殺和攻擊。 他不是一個擁有金剛不壞之身的神。 他是一個找到了“方法”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給我們探出了一條通往內心平靜的路。 他告訴我們:我們可以像一個沖浪高手一樣,駕馭著生命的波濤,而不是被它吞沒。 書的最后一句話,也是這本書原名《故道白云》的由來,是這樣寫的: “佛陀見過的白云,仍在天空;佛陀走過的路,仍在我們的腳下。” 所以,朋友,這是一本邀請你“回家”的書。回到你的內心,回到你的呼吸,回到每一個鮮活的當下。 它會讓你重新認識一位你一直知道,但并未真正了解過的智者,他像一個朋友,陪你走過人生的迷霧。 它也會讓你重新認識你自己。 你會知道,原來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潛藏著覺悟的種子,都擁有獲得寧靜和喜悅的能力。 如果你覺得累了,倦了,迷茫了。 不妨讀一讀這本《佛陀傳》。 你會發現,那條古老的道路,那片潔白的云彩,其實,從未離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