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瀉心湯”源于張仲景《傷寒論》。列于“太陽病篇”,為表證誤下,胃氣受傷,升降失常,寒熱互結(jié)于胃脘所致的“心下痞”而設(shè)。五瀉心湯均治胃中不和而出現(xiàn)的“心下痞”。由于“痞”的程度和兼證不一,故仲景特設(shè)五個“瀉心湯”以治之。
1. 半夏瀉心湯??出處??:《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主治??:寒熱互結(jié)之痞證。癥見心下痞(胃脘部堵悶不舒),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 ??原方組成與劑量??: 半夏(半升,洗) · 黃芩(三兩) · 干姜(三兩) · 人參(三兩) · 甘草(三兩,炙) · 黃連(一兩) · 大棗(十二枚,擘)
??現(xiàn)代常用參考劑量??:半夏??: 30克 (半升約合現(xiàn)代65-80克)、黃芩??15克、干姜15克、人參??15克(現(xiàn)代多用黨參替代)、炙甘草??15克、黃連6克、大棗6枚。 按:半夏瀉心湯適用于心下痞而兼嘔吐者。本方原治小柴胡湯證誤下后,損傷中陽,外邪乘機而入,寒熱互結(jié),滯于胃脘,而成心下痞。“痞”即氣不能升降,滿而不痛,按之濡。《傷寒論》所謂“按之自濡,但氣痞耳”。《金匱要略》云:“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寒熱互結(jié),氣不升降,所以上為嘔吐,下為腹痛腸鳴或下利。治療當除其寒熱,復其升降,補其脾胃。程應(yīng)旄說:“瀉心雖同,而證中具嘔,則功專滌飲,故以半夏名湯也。曰瀉心者,言滿在心下清陽之位,熱邪夾飲尚未成實,故清熱滌飲,使心下之氣得通,上下自無阻留,陰陽自然交互矣。然樞機全在于胃,故復補胃家之虛,以為之斡旋,與實熱入胃而瀉其蓄滿者,大相徑庭矣。” 方中黃連、黃芩苦寒降泄除其熱,干姜、半夏辛溫開結(jié)散其寒,參、草、大棗甘溫益氣補其虛。七味相配,寒熱并用,辛開苦降,補氣和中,自然邪去正復,氣得升降,不必攻痞,而痞自消。 2. 生姜瀉心湯??出處??:《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 ??主治??:水熱互結(jié)之痞證。在半夏瀉心湯證的基礎(chǔ)上,更突出“??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等水飲食滯停聚的癥狀。 ??原方組成與劑量??: 生姜(四兩,切) · 甘草(三兩,炙) · 人參(三兩) · 干姜(一兩) · 黃芩(三兩) · 半夏(半升,洗) · 黃連(一兩) · 大棗(十二枚,擘)
??現(xiàn)代常用參考劑量??: 生姜??30克(君藥)、炙甘草??15克、人參??15克、干姜??6克 (劑量大幅減少)、黃芩??15克、半夏??30克、黃連??6克、大棗??6枚。
?? 按:《傷寒論》云:“傷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姜瀉心湯主之。”由于脾胃虛弱,水氣內(nèi)停,與入里之邪互結(jié)而致,故不僅有心下痞硬,腸鳴下利,而且有干噫食臭,腹中雷鳴。《靈樞·口問》曰:“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為噫。”《靈樞·百病始生》曰:“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不化。”用生姜瀉心湯,以散水止利,和中消痞。 方中生姜、半夏散脅下之水氣;人參、大棗補中州之土虛;干姜、甘草以溫里寒;黃連、黃芩瀉其痞熱。故吳謙云:此方“備乎虛水寒熱之治,胃中不和,下利之痞,焉有不愈者乎!”
3. 甘草瀉心湯??出處??:《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及《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 ??主治??:胃虛痞利俱甚之證。用于反復誤下后,脾胃氣虛極重,下利日數(shù)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安。亦治狐惑病(類似白塞氏綜合征)。 ??原方組成與劑量??: 甘草(四兩,炙) · 黃芩(三兩) · 干姜(三兩) · 半夏(半升,洗) · 大棗(十二枚,擘) · 黃連(一兩) (注:《傷寒論》原方中無人參,但林億等校勘時認為應(yīng)有人參三兩,后世醫(yī)家多從之)
??現(xiàn)代常用參考劑量??: 炙甘草??: 30克 (君藥,用量最大)、黃芩??15克、干姜??15克、半夏??30克、人參??15克(據(jù)林億校正補入)、黃連??6克、大棗??6枚。
按: 甘草瀉心湯適用于傷寒或中風,本應(yīng)汗解,而誤下之,虛其胃腸,表邪乘虛而入,客于心下,因而成痞者。所以甘草瀉心湯證于痞、嘔、下利外,更見“水谷不化,心煩不得安”,是“胃中虛,客氣上逆”所致。《傷寒論》曰:“其人下利,日數(shù)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干嘔心煩不得安,醫(y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熱結(jié),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鞭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此外,甘草瀉心湯還是治療口腔潰瘍、下陰瘙癢、皮膚濕疹的最佳治療藥物。 方中甘草、大棗甘溫補中,緩中之急;半夏降逆止嘔;黃連、黃芩苦寒瀉陽陷之痞熱;干姜辛熱,散陰凝之痞寒。全方共收益氣和中,降逆止嘔,消痞除煩之功。
4. 大黃瀉心湯??出處??:《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 ??主治??:邪熱壅滯之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亦治心火亢盛之吐血、衄血。 ??原方劑量??: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注:此方為苦寒瀉熱之劑,非同前述辛開苦降之痞證方,且用法特殊——“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即用開水浸泡片刻后服用,取其氣之輕揚,不欲其味之重濁,以瀉上部無形邪熱。)??
現(xiàn)代常用參考劑量??: 大黃 15克、黃連 6克、黃芩 6克
按: 大黃黃連瀉心湯,適用于熱邪壅聚的熱痞。《傷寒論》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guān)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熱痞有實熱和虛熱之分。成無己說:“心下硬,按之痛,關(guān)脈沉者,實熱也;心下痞,按之濡,關(guān)上浮者,虛熱也。”而《醫(yī)宗金鑒》謂“濡字上當有不字”,因“按之自濡者,但氣痞耳!若心下痞,按之不濡,此為可攻之熱痞也。然其脈關(guān)上不沉緊而浮,則是所結(jié)之熱亦淺,不可竣攻也”。故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5. 附子瀉心湯??出處??:《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主治??:熱痞兼表陽虛。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 原方劑量??: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現(xiàn)代常用參考劑量??: 大黃 15克、黃連6克、黃芩6克、附子15克
??(注:此方用法同大黃瀉心湯,三黃用開水浸泡,附子另煎取汁,然后將兩汁混合服用。寒熱并用,各司其職。)? ?? 按: 附子瀉心湯適用于熱陷于胃兼陽虛于外者。《傷寒論》云:“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唐容川說:“瀉心皆水火虛氣作痞。唯此是火氣實,水氣虛,水中化氣,即衛(wèi)外之陽氣也。故用附子補水分之陽氣。”《醫(yī)宗金鑒》云:“其妙尤在以麻沸湯漬三黃,須臾絞去滓,內(nèi)附子別煮汁,意在瀉痞之意輕,扶陽之意重也。”寒熱并用,溫陽瀉心,攻補兼施,其效無窮。
總之,五瀉心湯主證的共同點是“心下痞”,而共用芩、連以清熱消痞,但因其“痞”的程度不同和兼證不一而用藥也有不同。 半夏瀉心湯證系本為柴胡湯證而反誤下成痞。嘔吐較甚,而以半夏為君,降逆止嘔,開結(jié)消痞;生姜瀉心湯證是胃虛、谷不消而干噫食臭;水不化而腹中雷鳴下利,故以生姜為君;甘草瀉心湯證是因再次誤下,胃氣重虛,客氣上逆,而用甘草為君,以資甘緩補中消痞;大黃黃連瀉心湯證是熱邪壅聚于胃,故用大黃以清熱消痞;附子瀉心湯證是邪熱有余,胃陽不足,用附子以扶陽消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