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田志剛 摘自《卓越密碼:如何成為專家》 /01/ 體育、音樂、美術這類主要依賴于個體進行訓練的活動,可以通過專門科學的練習方法進行提升,該類專家的養成過程本質在于受訓的個人的反映,強調突破個人的瓶頸養成做某件事情的直覺。 通常,這些領域科學的訓練方法大部分已經形成(無論是田徑還是彈琴,目前大都有比較科學的訓練手段),只需要按照這些科學的訓練方法然后具備合理的訓練量、有名師指點即可提高(當然最終的成績既依賴于你的天賦也依賴于訓練水平)。 當然,任何領域到最高水平都是“功夫在詩外”,頂尖的運動員一定會用腦子訓練和比賽(對比與咱們經常說的國足不用腦子踢球)、最牛的畫家一定也有很深的文學素養,除了本專業的訓練外他們都擅長持續的學習和跨領域的思考。 但對于在職場工作的人而言,他們的工作對象通常不是自己,而是他人(客戶、老板、同事、員工);面對的工作內容通常不是客觀的物體(譬如車床加工機械零部件、農民種地),而是相對“軟”的管理規則、客戶滿意度、激發員工的士氣和確定未來的戰略這樣的內容,所以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實踐必須依賴于他人,必須在組織環境中才能實現,如果僅僅個人有想去做的愿望但可能根本沒有相應環境,最終可能無法完成。 無論你多么了解銷售的理論和技巧,但要想成為銷售的高手和專家都離不開去大量接觸各種類型的客戶,通過多種方式去挖掘、發現他們的需求,如果沒有大量的潛在客戶讓你去接觸、交流、簽單到實施乃至后續的客戶持續服務,是不大可能成為銷售專家的。 進一步說,現在的大部分工作都需要與他人協作完成,復雜產品和服務的銷售除了依賴于銷售技能,還需要你能夠有好的售前顧問、商務顧問的配合,沒有這樣的團隊搭配,個人也很難有實踐的機會。 /02/ 從另一個角度看,我們將職場中知識工作者的工作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類是重復性質工作 譬如上面提到的政府辦事人員、客戶服務中心的坐席代表、運維的工程師等都屬于這一類,對于這一類工作的實踐是盡快速度的接觸大量的用戶和問題,理解用戶需求,能夠處理不同類型的問題。 第二類是項目性質的工作 譬如程序員、市場人員、人力資源部門的管理人員,這類工作只能在項目中鍛煉自己,當你沒有這樣的項目機會時,很難個人進行訓練。 你要爭取加入到重要、復雜和困難的項目,爭取在項目中承擔更重要的角色,在這樣的項目中才能提升自我。 第三類是創新性質的工作 研發、戰略設定等部門的工作對創新的要求比較強,這種工作的結果很難控制,出問題的概率很高。 對于這種類型的工作,只能盡量多的去嘗試,然后在結果出現后用結果與原來的預期去對比,發現自己初期判斷中的問題、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等。 在未來類似工作中去借鑒之前的經驗和教訓,進而提升工作成果的質量。 當然每個人的工作中一定都有重復或者創新的部分,判斷的依據是你的工作核心部分是那些,再采取相應的實踐策略,找到合適的實踐方式。 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除了實踐內容上的差異外,還要有以下兩個必須考慮的因素: 一個是實踐數量要足夠多,只有數量的積累足夠多才能夠實現質變。 沒有人可以通過做二三個事情就能成為解決這個問題的專家,適當的重復每個角色和崗位都需要。 原來(現在更加復雜)一個醫生達到副高職稱,最順利的話也得10年以上:18歲讀書,五年本科畢業,五年住院醫師,五年主治醫師,五年副主任醫師,理論上最年輕是38歲。 張文宏醫生說他僅僅讀書就超過了13年,本科6年、碩士3年、博士4年,雖然很艱苦但也很快樂。 即便是天才們,成為專家也需要大數量的實踐。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卡尼格爾(R. Kanigel)1991年寫過一本《知無涯者:拉馬努金傳》,記錄的是被譽為“印度之子”的數學天才拉馬努金(Srinivasa Ramanujan)。 這位出生于1887年的數學天才沒有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全靠自學成才,家鄉是窮鄉僻壤,而且他出身的家庭窮得叮當響。這位從未接受過正規數學訓練的人卻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數學天才,具有驚人的數學直覺,在他短短的一生中(32歲)卻獨立發現了幾千個數學公式和命題。 近些年還有專家認為,他臨終前發現的一個函數可以被用來解釋宇宙黑洞的部分奧秘。但令人吃驚的是,當他首次提出這種函數時,人們還不知道黑洞是什么。 2000年,《時代》周刊選出了100位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其中就有拉馬努金,并稱贊他是一千年來印度最偉大的數學家。 但這樣的天才是不是生下來就這么厲害?有一天一個老朋友遇到他,就對他說:“人們稱贊你有數學的天才!”拉馬努金聽了笑道:“天才?你看看我的臂肘吧!”他的臂肘的皮膚顯得又黑又厚。 他解釋自己日夜在石板上計算,用破布來擦掉石板上的字太花時間了,他每幾分鐘就用肘直接擦石板的字。朋友問他既然要做這么多計算為什么不用紙來寫。拉馬努金說他連吃飯都成問題,哪里有錢去買紙來算題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