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重慶長嘉匯半馬將于11月2日鳴槍,這條串聯5座長江大橋、坐擁“龍門浩月”等巴渝勝景的賽道,正等待著跑者用腳步丈量。對于目標完賽時間在1小時20分到2小時30分的跑者而言,此刻啟動為期九周的系統訓練,既是對賽道的尊重,更是對自己PB的鄭重承諾。 作為本次賽事的媒體合作伙伴,慧跑將為15000位參賽選手精心制作一份9周備賽課表。 ![]() 一、為什么是九周?貼合長嘉匯賽道的“精準備戰周期”長嘉匯半馬的賽道堪稱“精華與挑戰并存”:從海棠煙雨公園出發,途經長江索道、龍門浩老街等地標,全程沿江的平坦路段利于保持節奏,但部分路段的起伏與穿城而過的輕軌景觀,也需要跑者具備穩定的核心力量與節奏把控能力。 九周的訓練周期,恰好能覆蓋“基礎鞏固—強度提升—賽前調整”三個關鍵階段:第一周夯實有氧基礎,適應“江風+平坦路面”的組合;中間6周加入乳酸閾值跑、間歇跑、比賽配速跑、長距離跑訓練,針對性提升應對賽道起伏的能力;最后2周逐步減量,讓身體以最佳狀態迎接比賽日,同時留出時間熟悉賽道細節——畢竟,當你跑過重慶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時,穩定的節奏才能讓你兼顧風景與速度。 二、2025長嘉匯半馬9周備賽課表核心邏輯 “以半馬比賽配速(HMP)為錨點,通過不同強度訓練(恢復跑RE、輕松跑E、長距離跑L、節奏跑T、間歇跑I)的組合,實現耐力、速度、節奏的全面提升,同時適配長嘉匯賽道'平坦為主、小幅起伏’的特性”。以下從訓練結構、強度關聯、適配賽道三個維度拆解: 1、強度關聯:以“HMP”為錨,實現“一表適配全PB區間”課表下方“PB230~120對應課表各訓練強度的配速”表格,是核心設計亮點——所有訓練強度(RE、E、L、T、I)的配速,都以“半馬比賽配速(HMP)”為基準,按固定百分比(55%、70%、85%、102%、110%)換算。無論目標PB是120還是230,只需找到自己的HMP,即可推算出所有訓練的配速,實現“普適性+個性化”的統一: 例如,目標PB1:45:00,HMP為4分59秒/公里: ?恢復跑(RE)配速7分13秒; ?輕松跑(E)配速6分28秒; ?長距離跑(L)配速5分43秒; ?乳酸閾值跑(T)配速4分53秒; ?最大攝氧量跑(I)配速4分29秒。 其他目標的跑者,同理可按比例換算出各強度配速,確保訓練強度與自身能力精準匹配。 2、訓練結構:“金字塔”分層,覆蓋能力全維度課表以“跑休+力量→低強度(RE、E)→中強度(L、HMP)→高強度(T、I)”的金字塔結構展開,對應跑步能力的“恢復→基礎耐力→長距離耐力→節奏與速度→比賽專項”五個層級,確保從新手到進階跑者都能找到適配強度: 底層(RE、E):占比最高,是提升耐力的核心。恢復跑(RE)用于訓練后調整,輕松跑(E)夯實有氧基礎。 中層(L、HMP):長距離跑(L)用于比賽配速的耐力支撐,讓跑者能長時間保持中高強度有氧,半馬配速跑(HMP)模擬比賽節奏。 上層(T、I):提升乳酸閾值與最大攝氧量的關鍵。乳酸閾值跑(T)突破乳酸閾值,最大攝氧量跑(I)提升最大攝氧量速度。 恢復與力量(跑休+力量):每周一、三、五的“跑休+力量”是基礎,通過核心與下肢訓練(如平板支撐、弓步)強化身體穩定性,為上層高強度訓練“托底”,避免長嘉匯賽道小幅起伏路段因力量不足導致受傷。 三、訓練課表詳解 1、按照基于半馬配速(HMP)百分比支撐階梯的訓練方法,課表包含6個基于HMP的百分比配速的強度和ST跑。 2、9周分為三個小周期,第一個周期1周,第二個周期6周、第三個周期2周。 3、課表中已包含了熱身與冷身跑的計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