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友 專 欄 生活中,我們總會被情感困惑、生活煩惱所擾,內心滿是迷茫。 當你深陷其中時,不知所措時,不妨靜下心來,聆聽曾教授的智慧。為此,我們創立了本專欄。 本專欄將結合實際生活中朋友們真實的困惑,運用曾師智慧為你一一解答,助你找到前進方向,讓生活充滿陽光與希望,內心愈發富足。 在這里,讓我們一起學習,走出心靈困惑,開啟美好生活新篇。 本文作者:周靜 7月5日,我在重慶書畫研究會美術館觀看了一場主題為“悟道”的個人畫展,畫家名叫郭云天,擅長畫山水畫。 畫家是北京人,60后,7年前來到重慶,愛上了這里的秀美山水,就此停駐下來,用一支畫筆表達他對“本地風光”的熱愛。 當天展出的山水畫大約有五、六十幅,尺寸大小不一,四時風光各異,構圖簡潔、設色明麗、濃淡兼宜,引人遐想。 1 中國畫受道家思想影響,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在中國畫里,山象征仁德(穩重包容),水象征智慧(流動變通),松竹梅蘭喻君子品格。 畫家以水墨淡彩描繪“天、地、人”的永恒共生,“道”的靈魂密碼就隱藏在天地山水之間。 中國人尤其是文人墨客這個群體,喜歡“尋道”、“問道”、“學道”、“悟道”、“行道”、“弘道”。 中國人相信宇宙、社會、人生中有終極的真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這個群體的“行道實踐”。 2 道究竟是什么? 《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意謂真常之道,本無相無名,不可言說,凡可言者,則非真常之道。 《道德經》第六十二章又說:道者,萬物之奧。 “奧”就是奧妙,就是庇蔭。 庇蔭不是護短,而是讓我們安心,讓我們心不慌,讓我們心態很好,生活能夠正常。 曾經我和幾位喜歡《道德經》的朋友一起探討了一個問題,老子寫《道德經》是寫給誰看的? 討論結果,大家一致認為,是寫給君王、領導者、管理者們看的,難道普通老百姓就不能看嗎? 不!《道德經》同樣適合于普通老百姓,怎么講呢? 因為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CE0,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價值投資者、管理者! 在“成功學”盛行的現代社會,人人都在追逐夢想,在物欲橫流中漸漸迷失了自己。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在二十一世紀物才是上帝,人像工具,再沒有什么天長地久了。” 人們似乎忘記了,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就是自然。 江山依舊在,人事已全非。 人類社會再怎么改朝換代,自然是永恒不變的,而“道”就蘊涵在自然當中,道法自然。 3 曾師說,道是無所不包的,正道是道,偏道也是道,邪道還是道,歪道也是道。正道、偏道、邪道、歪道,這樣你才要選擇。 一切有形的東西,最后都是不了了之,所有看得見的錢財、寶貝,都是不可靠的。 積善之家是可以永遠存在下去的。 所謂積善,不過就是憑良心積德而已,憑良心就是遵道而行。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老天就是自然,就是天理。 今天每一個人,大家心里都很清楚,沒有一個人能夠控制大自然。 人要成事,艱難險阻;天要成事,不費吹灰之力。 曾師說,國學不能復古,必須確實與時俱進,配合時代的需要,做好合理的調整,創新不能忘本,必須掌握根本原則,堅持中華的特性,成為世界的典范。 “謝天謝地、不忘祖先、敬畏圣賢”是曾師留給我們的立身處世箴言,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體現。 現代社會物質主義盛行,導致文化斷層與精神迷失。 我們通過這“三句真言”:通過敬畏天地、傳承孝道、踐行圣賢智慧,重建文化自信。 謝天謝地是感恩,表示不忘根本,不忘祖先是傳承,敬畏圣賢是以圣賢為鏡、為榜樣,通過修身實現自我超越。 4 曾師說,每天早上起來第一句話說“謝天謝地”,是你一天愉快的開始。 人要跟天地在一起,與天地相親,善用天時、地利,佐以人和的努力,讓自己的這一生活得更豐富,也更有意義。 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參天地之化育”的獨特方式與智慧。 這種智慧,不但是我們生命力的源泉,更是我們幸福人生的根源。 “天乃無言之圣,圣乃有言之天”,人類社會是效法天地在運行的,多向天地學習,只要我們修道、行道,依道而行,就可以萬事亨通! 若今天的文章,對您有所啟發,點個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