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平仄交錯、韻律優美的詞句中,有一種獨特的詞體形式叫獨木橋體。 據清代張德滾《詞徽》記載,獨木橋體自北宋誕生,便以其特殊的押韻規則,成為詞史上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它打破常規,要求全篇用同一個字為韻,一押到底。這種看似 “束縛” 的創作規則,卻激發了詞人無限的創造力。 黃庭堅的《阮郎歸》采用隔句押韻,以 “山” 字韻貫穿,讓相思之情在山的意象中綿延不絕; 而下面蔣捷的這首《聲聲慢?秋聲》則句句押同一韻字,將秋聲的蕭瑟、愁緒的濃烈展現得淋漓盡致。 ![]() 《聲聲慢·秋聲》 蔣捷〔宋代〕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 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聲。 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 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 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 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 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這首詞的大意: 深巷里吹來菊花的香氣,低窗前飄下枯紅的霜葉,四處是一片凄涼的秋聲。豆大的雨聲潑來,又夾雜呼嘯的風聲。稀疏疏的鼓敲了二十五響,更鼓樓為何不鎖住,這惱人的更聲。我的故人在遠處,是誰人的玉佩步叮咚?卻原來檐底下風搖鈴聲。 畫角的鳴聲把月亮吹落,連營的戰馬開始集合,四面八方響徹一片笳聲。但見鄰家燈焰閃爍,燈前還有著搗衣的砧聲。從夜到曉,細碎碎嘟噥噥象訴不完愁似的,是凄涼的蟋蟀叫聲。它尚未訴完,又把一半,分給了雁聲。 這首詞意在描寫秋聲,故一意到底,始終盤旋,每句都以“聲”字結尾。這種反復與強調使秋聲連綿盤旋于讀者的耳中,造成獨特的藝術效果。 ![]() “黃花深巷”兩句描繪出一幅秋日深巷中黃花綻放、窗欞外紅葉飄落的畫面,本是美好的秋景,卻因“凄涼一片秋聲”而染上哀愁。 “豆雨聲來”兩句寫秋雨如豆般灑落,同時夾雜著呼嘯的風聲,這兩種自然聲響相互交織,進一步強化了秋夜的凄涼氛圍。 古時更鼓以五點為一更,“二十五點”意味著五更將盡,天即將破曉。“麗譙門”通常指華麗的高樓,這里代指城門。麗譙門不鎖更聲,更聲在寂靜的秋夜中回蕩,增添了空曠與孤寂之感。 “故人遠”三句寫故人遠去,音訊全無。詞人聽到檐底鈴聲,恍惚以為是故人玉佩搖動之聲,然而這只是虛幻想象,對故人的思念之情在秋夜中愈發濃烈。 “彩角聲”三句寫軍中號角聲響起,仿佛要將月亮吹落,連營戰馬躁動,胡笳聲四起,描繪出一幅戰亂紛飛的場景,暗示了當時社會的動蕩不安,抒發了詞人對家國破碎的悲痛。 “閃爍鄰燈”兩句寫閃爍的鄰家燈火給人溫暖卻又遙不可及之感,燈前的搗衣聲寄托了深深的離愁別緒,讓詞人想到遠方親人,愁緒更濃。 “知他訴愁”兩句寫蟋蟀在秋夜中碎噥噥地鳴叫,仿佛在訴說著無盡的愁緒,直到天亮。詞人將蟋蟀的鳴叫擬人化,賦予其人的情感,使其成為了自己愁緒的寄托。 結尾兩句寫蟋蟀的鳴叫還未訴完心中的愁苦,便將一半的愁緒分給了南飛的雁聲。 這里將蟋蟀聲和雁聲聯系起來,賦予了秋聲以人的情感,使秋聲成為了詞人愁緒的載體,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將詞人的離愁別緒推向了高潮。 此詞詠秋聲絕妙,字字句句無一不是秋聲。風聲、雨聲、更聲、鈴聲、角聲、笳聲、砧聲、蛩聲、雁聲,聲聲盈耳,聲聲肅殺,聲聲凄寒,聲聲動心。然而秋聲過耳,我們聽到的卻是作者的心聲。 【聲明】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立即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