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陽有不少以“姓+寨”命名的鄉鎮和村莊,這些地名一般與當地的名門望族有關,臨泉縣呂寨鎮也不例外。 這里至今保留著豫皖蘇四專署舊址(呂家祠堂),流傳著清末名紳呂東陽及其曾孫呂霞光的故事。 呂家祠堂今猶在 每年冬季,呂寨鎮與周邊鄉鎮最大的區別,就是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新鮮大蔥的香味。這里距離阜陽市區和臨泉縣城都是50公里左右,220國道穿境而過。 除了盛產大蔥,呂寨鎮厚重的歷史也令人矚目:清朝設阜陽縣西南團防總局,民國初期設阜陽縣西南鎮。抗戰時期,國民黨中央陸軍軍官學校駐魯干部訓練班遷到呂寨。解放戰爭時期,中共豫皖蘇區第四軍分區駐扎于此,稱呂寨鎮。 位于呂寨鎮中心小學院內的“豫皖蘇四專署舊址”,又名呂家祠堂,1994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祠堂現有前后6間硬山式磚木結構房屋,目前修繕工程已近尾聲,青磚外墻、重梁起架帶著歷史滄桑感。正殿前有兩棵兩人合抱粗的圓柏,樹齡都在200年以上。 據1994年出版的《臨泉縣志·大事記》記載:“1947年10月20日,中共豫皖蘇區第四地委、第四專署、第四軍分區于沈丘縣蓮池集成立,先后移駐臨泉縣的于寨、呂寨。1948年10月,第四軍分區配合臨泉、新蔡、泉南縣大隊,在陳集擊潰地方土頑李金生部2000余人。11月,第四軍分區將臨泉、沈丘等縣大隊組成第一清剿區,在新蔡、泉南、臨泉等縣阻擊牽制國民黨黃維兵團、清剿地方土頑。” “當時的呂家祠堂有前后三進院子,中共豫皖蘇區第四地委、第四專署、第四軍分區機關都設在呂家祠堂。”據我市文史愛好者張殿兵整理,1948年1月至1949年2月,第四地委多次在呂寨召開會議,貫徹新區政策,發動群眾擴大武裝,培養干部,建立政權,為支援淮海戰役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時間回到明朝萬歷年間(1573年—1620年),呂氏始遷祖呂三才從山東棗林莊遷居河南,后因饑荒流落到阜陽西南的倒流崗(今呂寨鎮周大村呂老莊一帶)。當時,呂三才和家人給地主做佃戶,男的下地干農活,女的在家紡紗織布,開始艱難創業。 五世祖呂鎮京生了4個兒子,分別是呂福、呂祿、呂禎、呂祥,稱“老四門”。后來又經過兩代人積累,逐漸成為當地有實力的大地主。清朝咸豐年間捻軍作亂,八世祖呂東陽帶領族人和佃戶在住宅周圍開挖了三道寨溝,并把倒流崗改名為“平心圩寨”,取平心順意之意。 “光緒年間,因'平心圩寨’比較拗口,于是改名'呂大寨’,這也是現在還有不少人稱呂寨為呂大寨的原因。”張殿兵說,上世紀80年代,當地因呂寨小學建設拆掉了祠堂的花門樓和過堂,只留下前殿和后殿,現有規模較省級文保單位——臨泉縣譚棚鎮的張老家祠堂略小。 “2017年,我幫助呂寨鎮中心學校編寫鄉土教材時,發現其中不少近代人物、事件都與呂家祠堂有關。”張殿兵說,呂家祠堂是呂氏遷潁的歷史見證。 一代名紳呂東陽 在呂寨歷史上,清末民初的呂東陽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他擁有田地8000多畝,曾是當地有名的開明鄉紳。 現在的呂家祠堂院內,立著一塊3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刻著“旌獎(誥授奉直貤封資政)大夫五品銜盡先縣丞呂公(諱)東陽(字)寅賓坊”,落款是“大清光緒三十四年”。 “呂東陽活了80多歲,一輩子樂善好施。”今年61歲的馬守起1981年開始在呂寨鎮政府工作,退休前是呂寨鎮黨政辦公室主任。由于鎮政府和中心小學只有一路之隔,多年來他一直注重收集與呂家祠堂有關的資料,對整理呂東陽生平事跡傾注了大量心血。 據民國時期《阜陽縣志續編·人物志》記載,清朝光緒年間,山西、河南出現饑荒,不久黃河又決堤,鄭州一帶的災民先后來到阜陽。呂東陽出錢賑濟災民,保全了好多人的生命。 其中,光緒三年(1877年)呂東陽和三弟呂向陽共捐出雜糧1000余石,設粥場免費向災民施粥。光緒十四年(1888年)夏天,皖北地區遭遇黃泛,呂東陽從當年6月到次年3月底,遇到本地或外地來的貧民,都按人口施舍糧食,累計施舍2000石,價值約1000兩銀子。 時任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陳彝查訪到這個情況后,立即將呂東陽的事跡上報朝廷。朝廷按照當時的規定,同意為呂東陽立坊表功,這在祠堂現存石碑的碑文上有詳細記載。 此外,呂東陽還非常重視教育,100多年來在當地被傳為佳話。原來,有一年呂東陽到阜陽城辦事,遇到呂寨一個叫任老新的秀才,呂東陽便請他吃飯。路上,任老新又遇到一位窮秀才,呂東陽慷慨邀請這個人一同前往,沒料想被這個窮秀才奚落了一番,說他目不識丁,不愿與他同席。 回到呂寨以后,呂東陽重金邀請私塾先生教他四弟呂近陽讀書,無論寒暑都親自給私塾先生端菜送飯,不敢有絲毫怠慢。 同治九年(1870年),呂近陽考上了舉人,很快被朝廷派到湖南,擔任古丈坪(今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縣)撫民同知。剛到任,他就以改進士大夫風氣為己任,又因苗族群眾居住區習俗簡陋,為他們訂立婚喪嫁娶的禮制,社會風氣很快煥然一新。不久,呂近陽調任永順府知府,后來病逝在任上。 “此后,讀書治學、興辦教育在呂氏家族蔚然成風。”馬守起說,1939年至1947年,族人呂次山、呂星若創辦明強中學,先后培養三屆畢業生,合計200余人。呂東陽的曾孫呂霞光后來成為旅居法國的著名畫家,曾邀請于右任、李宗仁為明強中學題寫校名。 旅法畫家呂霞光 在阜陽城區,連接三清路、高鐵阜陽西站、潁柳路泉河橋的這條南北方向道路,被命名為“霞光大道”。而在臨泉縣城南側,連接古沈大道和興泉大道的220國道,也被命名為“霞光大道”。 1906年,呂霞光出生在呂大寨內宅。這里占地約18畝,當時有四處院落,從東至西分別是老二呂向陽、老大呂東陽、老三呂升陽、老四呂近陽留下的房屋。“內宅四周是呂大寨的第一道寨溝,外面還有四道寨溝。”呂寨鎮黨委副書記李濤說。 如今,在呂寨集貿市場北部,還能看到第一道和第二道寨溝,其中二道寨溝圍攏的區域占地面積約130畝。呂家的佃戶就住在一道寨溝和二道寨溝之間,叫作外宅。 “新中國成立后,呂家四門的房屋全部收歸國有,原有的青磚跟腳土坯房陸續被拆除,成為呂寨糧站所在地。”李濤說,現在最北邊一排坐北朝南的倉庫,就是新中國成立后建設的蘇式倉。記者采訪時,這里大門緊鎖,門柱上掛著“臨泉縣古沈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呂寨糧站”的牌子。“計劃經濟時期,呂寨這一片的農民交公糧,都來呂寨糧站。最近幾年已不再進糧。”呂寨糧站站長金同福說。 在78歲的居民張鳳英帶領下,記者沿著剛完成清淤的二道寨溝外圍走了一圈。寨溝內的水清澈見底,寨內長滿了高大楊樹,是呂寨鎮政府種植的生態保護林。 幼年的呂霞光在呂大寨私塾讀書,后來就讀于北京四中、南京市立美術專業學校。1927年,呂霞光從上海藝術大學畢業后,徐悲鴻推薦他與吳作人一起去法國留學。呂霞光先是考入巴黎國立美術學院,專攻繪畫和雕塑,順利畢業后又到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學習,其優異成績震驚了比利時美術界。 抗戰期間,呂霞光攜法國籍妻子馬德蘭回到祖國,先后擔任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教授和上海美術大學及其重慶美術分校教授。他積極參加周恩來、郭沫若領導的抗日文化宣傳活動,抗戰勝利后重返巴黎。 1984年,呂霞光夫婦在巴黎國際藝術城建造畫室,無償捐贈給中國美術家協會,專供來法學習的中國畫家使用。1986年,呂霞光捐贈2萬元,在臨泉一中設立獎學金。1993年,87歲高齡的呂霞光專程從法國回到北京,將他收藏的價值連城的178件畫作、文物捐獻給祖國,這些藝術精品現藏于浙江省博物館呂霞光藝術館。 呂霞光一直保留中國國籍,1994年在法國去世,他的5個孩子中有3個分別取名呂巴黎、呂四海、呂重慶。“2019年5月,呂重慶回過一次呂寨老家,協商'呂霞光故居’重建事宜。”李濤說,現在的呂寨鎮集貿市場北也有一條連接220國道和066縣道的霞光大道,讓人們記住這里是呂霞光的故鄉。(記者 尚原野 實習生 朱敏 許玉杰 通訊員 張玲芝 馬素勤 文/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