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為什么喜歡陳誠?看看胡璉記載的一個故事就知道了。 胡璉在回憶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七七事變爆發后,中國到底要不要跟日本全面開戰,蔣介石心里一直很糾結,就派陳誠和熊式輝去京滬杭沿線考察一下,看看那里的國防工事準備好了沒有,如果與日本開戰,能不能抵抗得了日軍的進攻。 陳誠和熊式輝考察結束后,回來向蔣介石匯報,兩人說的話很有意思。 熊式輝說完考察情況后,對蔣介石說:“我們準備的程度不夠,現在還不能打。” 陳誠說:“打不打是上面的決策問題,我不敢妄參末議。如果決策非打不可,我們便只有執行命令,奮力去打,在艱苦拼斗中求取勝利和生存。” 您覺得,兩人誰說的話更高明呢? 當然是陳誠。 熊式輝的話看起來更有決斷,但是,你怎么能替領導做決定呢?尤其是對蔣介石這樣的領導來說,熊式輝的回答很明顯是越界了。 而陳誠的話,就是一個下屬“完美”的回答——我只負責提供材料,如何決策是領導的事,只要領導決定了要打,我就堅決執行命令,用最大的努力去求取勝利! 對蔣介石來說,這樣的回答實在是說到了他的心坎里,他怎么能不喜歡陳誠呢? 胡璉在回憶錄中寫道:“陳誠的這種精神、見解和做法,便是他始終蒙受蔣介石知遇倚重的主要原因。” 不過,這只是對蔣介石而言,如果是毛主席就不一樣了。 當年,毛主席命令粟裕率領一支部隊渡江南下,粟裕卻沒有執行命令,數次抗命,說留在江北打仗更有利。如果是換成蔣介石,早就把粟裕撤職了,他肯定不會容忍這樣的部下,但是,毛主席卻沒有這么做,而是把粟裕請去中央駐地,讓他當面詳細說說自己的想法。 最后,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的意見,這才有了后來波瀾壯闊的淮海戰役。 這就是毛主席和蔣介石對待部下的態度,一個讓部下暢所欲言,海納百川,另一個卻大搞一言堂,不允許部下頂撞自己,誰勝誰敗,就不需要多說了。 (參考資料:《蔣介石在淞滬戰場》)#抗日戰爭#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