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入蜀記 南宋 陸游 朗誦: 背景音樂:《花開無塵》 --------------------------- ![]() 七月 十四日,晚,晴。開南窗觀溪山。溪中絕多魚,時裂水面躍出,斜日映之,有如銀刀。垂釣挽罟者彌望,以故價甚賤,僮使輩日皆饜飫。土人云,此溪水肥,宜魚。及飲之,水味果甘,豈信以肥故多魚邪?溪東南數峰如黛,蓋青山也。 八月 十四日,曉,雨。過一小石山,自頂直削去半,與余姚江濱之蜀山絕相類。拋大江,遇一木筏,廣十余丈,長五十余丈。上有三四十家,妻子雞犬臼碓皆具,中為阡陌相往來,亦有神祠,素所未睹也。舟人云,此尚其小者耳,大者于筏上鋪土作蔬圃,或作酒肆,皆不復能入夾,但行大江而已。是日逆風挽船,自平旦至日昳才行十五六里。泊劉官磯,旁蘄州界也。兒輩登岸,歸云:“得小徑,至山后,有陂湖渺然,蓮芰甚富。沿湖多木芙蕖,數家夕陽中,蘆藩茅舍,宛有幽致,而寂然無人聲。有大梨,欲買之,不可得。湖中小艇采菱,呼之亦不應。更欲窮之,會見道旁設機,疑有虎狼,遂不敢往。”劉官磯者,傳云漢昭烈入吳嘗杈舟于此。晚,觀大黿浮沉水中。 ![]() 八月 二十一日。過雙柳夾,回望江上,遠山重復深秀。自離黃,雖行夾中,亦皆曠遠,地形漸高,多種菽粟蕎麥之屬。晚,泊楊羅,大堤高柳,居民稠眾。魚賤如土,百錢可飽二十口;又皆巨魚,欲覓小魚飼貓,不可得。 九月 九日,早,謁后土祠。道旁民屋,苫茅皆厚尺余,整潔無一枝亂。掛帆,拋江行三十里,泊塔子磯,江濱大山也。自離鄂州,至是始見山 。買羊置酒。蓋村步以重九故,屠一羊,諸舟買之,俄頃而盡。求菊花于江上人家,得數枝,芬馥可愛,為之頹然徑醉。夜雨,極寒,始覆絮衾。 ![]() 十月 二十一日。舟中望石門關,僅通一人行,天下至險也。晚,泊巴東縣,江山雄麗,大勝秭歸。但井邑極于蕭條,邑中才百余戶,自令廨而下皆茅茨,了無片瓦。權縣事秭歸尉右迪功郎王康年、尉兼主簿右迪功郎杜德先來,皆蜀人也。謁寇萊公祠堂,登秋風亭,下臨江山。是日重陰微雪,天氣,復觀亭名,使人悵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嘆。遂登雙柏堂、白云亭。堂下舊有萊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復,秀麗可愛。白云亭則天下幽奇絕境,群山環擁,層出間見,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欄外雙瀑瀉石澗中,跳珠濺玉,冷入人骨。其下是為慈溪,奔流與江會。余自吳入楚,行五千余里,過十五州,亭榭之勝無如白云者,而止在縣廨聽事之后。巴東了無一事,為令者可以寢飯于亭中,其樂無涯,而闕令動輒二三年,無肯補者,何哉? ![]() 二十三日,過巫山凝真觀,謁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謂巫山神女也。祠正對巫山,峰巒上入霄漢,山腳直插江中。議者謂太、華、衡、廬,皆無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見。 所見八九峰,惟神女峰最為纖麗奇峭,宜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時,有絲竹之音,往來峰頂,山猿皆鳴,達旦方漸止。”廟后,山半有石壇,平曠。傳云:“夏禹見神女,授符書于此。”壇上觀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霽,四顧無纖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數片,如鸞鶴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異也。祠舊有烏數百,送客迎舟。 ![]() ![]() ![]() 注 釋 ①十四日:七月十四日,作者乘船在長江中西行到太平州州治當涂縣(現在安徽當涂)。 ②南窗觀溪山:南窗,船艙中向南的窗。溪山,河山風景。溪,姑熟溪。書中七月十三日這樣記述:“州(太平州州治)正據姑熟溪北,土人但謂之姑溪。水色正綠而澄澈如鏡,纖鱗(小魚)往來可數。溪南皆漁家,景物幽奇。”山,就是下文“溪東南數峰如黛”的青山(山名)。 ③絕:極。裂:沖開。 ④垂釣挽罟(gǔ)者彌望:垂釣,垂竿釣魚。挽罟,拉網。罟,捕魚的網。彌望,充滿視野。彌,滿。 以故:因為這個緣故。 ⑤僮使輩日皆饜(yàn)飫(yù):家僮差役們每天都吃得飽飽的。僮,年紀小的仆役。使,公家的差役。饜、飫,都是飽足的意思。 ⑥土人:當地的人。宜魚:適于魚的生長。宜,適宜。 信以肥故:當真是因為(水)肥的緣故。 ⑦黛:青黑色的顏料,可以畫眉。這里是說山色青黑。 十四日:八月十四日,船從富池出發西行。富池,富池口鎮,在現在湖北陽新。 ⑧自頂直削去半:像是從山頂一直削去一半。形容山的一面直上直下。 余姚:縣名,現在浙江余姚。 ⑨江:余姚江,東流入甬江。 絕相類:極像。拋:放,行船。 ⑩筏:用竹或木編的水行的工具,俗稱竹排、木排或筏子。 ?妻子雞犬臼(jiù)碓(duì)皆具:妻子、兒女、臼、碓都具備。妻子,妻和兒女。臼、碓,舂(chōng)米的工具。臼是石槽,盛還沒去皮的谷子。碓是一塊圓形石頭,系在桿上,一上一下地搗臼中的谷。具,具備、齊備。 ?阡陌:田間的小路,南北向的稱阡,東西向的稱陌。這里指筏上縱橫的通道。 ?素所未睹:向來沒看見過。舟人:使船的人。蔬圃:菜園。酒肆:酒鋪。 ?夾:江邊的小水灣,可以停船。挽船:用力拉船。 自平旦至日昳(dié):從天亮到日落。 ?磯(jī):水邊的大巖石、小山。旁(bàng):同“傍”,靠近。 ?蘄(qí)州:州治在現在湖北蘄春南臨江處。兒輩:子侄等晚輩。 ?陂(bēi)湖渺然:湖澤廣闊遼遠。陂湖,湖澤。渺然,形容面積很大。 芰(jì):菱角。富:繁多。 ?木芙蕖(qú):一種落葉灌木,秋天開花,花大而艷,有紅、黃、白等顏色。 蘆藩:用蘆葦編的籬笆。藩,籬。 ?宛:逼真,相似。艇(tǐng):輕快的小船。 窮之:看個究竟。窮,盡。之,代陂湖的環境。會:恰好。 ?機:捕捉野獸的工具。傳(chuán):傳說。 漢昭烈:蜀漢昭烈帝劉備。昭烈是謚號。 ?入吳:往吳國去。黿(yuán):鱉。 二十一日:八月二十一日,船從黃州上游戚磯港出發。 ?黃:黃州。曠遠:空闊遼遠。 菽(shū)粟(sù)蕎(qiáo)麥:菽 ,豆類。粟,谷子,去皮后為小米。蕎麥,粒三角形,有棱,磨成面粉食用。 ?楊羅(fú):江邊地名,在鄂(è)州(現在武漢市武昌一帶)以東幾十里。稠眾:稠密眾多。 ?百錢可飽二十口:一百個銅錢(買的魚)可以使二十口人吃飽。 ?九日:九月九日,船行至荊州石首縣(現在湖北石首)界內。 ?謁(yè)后土祠:往拜土神的廟。后,古代尊稱君主。 苫(shān):覆蓋房頂。掛帆:張起船帆。 ?買羊:買羊肉。村步:村莊。步,停船的水邊。 ?以重(chóng)九故:因為重陽節的緣故。重九,陰歷九月初九。古代說九是陽數,所以重九稱為重陽節。 ?屠一羊:(村莊里)宰了一只羊。俄頃:一會兒。 ?求菊花:重陽節是菊花開的時候,古代有重陽賞菊的風俗。芬馥(fù):芳香。 ?頹(tuí)然徑醉:就喝醉了。頹然,醉后坐立不穩的樣子。徑,就。 ?始覆絮衾(qīn):開始蓋棉被。二十一日:十月二十一日,船過歸州(現在湖北秭(zǐ)歸)西行往巴東縣(現在湖北巴東,往西就是重慶巫山縣界)。 ?石門關:兩山夾著的一條狹路,當在巴東縣之東。 井邑:街市。井,民居。邑,縣城。于:助詞,無義。蕭條:冷落。 ?令廨(xiè):縣官辦公的地方,縣衙門。令,知縣。 ?茅茨(cí):茅屋。茨,用茅草、蘆葦蓋的屋頂。 了無片瓦:一片瓦都沒有。了,完全。 ?權縣事:代管縣里的政事,代理知縣。權,暫代。 秭歸尉:秭歸縣的縣尉(縣令的屬官)。 ?右迪功郎:一種文散官(只是品級,沒有實職)銜,從九品,品級最低。 ?尉兼主簿:(巴東縣的)縣尉兼主簿。主簿是縣令屬下管文書的官。 ?寇萊公:北宋名相寇準,字平仲,華州下(guī,現在陜西渭南)人。19歲中進士,曾任歸州巴東縣的知縣。宋真宗時封萊國公。重陰:天陰得很。 ?復觀亭名:再看看秋風亭這個名字。秋風容易喚起凄涼惆悵的心情,所以這樣說。 ?流落天涯:在遠離故鄉的地方漂流。槁死:枯死。 ?南山重(chóng)復:南山峰巒很多。絕境:超過一切的美妙境界。 ?間(jiàn)見(xiàn):和“層出”意思一樣,都是山峰很多的意思。間,更迭。 森然:繁密茂盛的樣子。 ?欄外雙瀑瀉石澗中:欄桿外面的兩條瀑布傾瀉到石澗里。瀉,奔流。石澗,連底帶岸都是石頭的山澗。跳珠濺玉:像珍珠在跳躍,像玉屑在飛濺。形容瀑布水入澗的景象。 ?是為慈溪:這就是慈溪。會:會合。自吳入楚:從江浙到湖北。 ?亭榭(xiè):都是點綴風景的建筑物。榭,建在高臺上的敞屋。 ?勝:(景物)優美。止:只,僅。聽事:廳堂,辦公的處所。 ?了無一事:(知縣)一點事都沒有。為令者:作知縣的人。 寢飯:睡覺吃飯度日。無涯:沒有邊際,無盡。 ?而闕令動輒二三年,無肯補者:可是每逢知縣出缺,動不動就兩三年沒有人肯補這個缺。闕,通“缺”。 ?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賢的處所。 翳:遮蓋,這里指云。是日:這一天。 ![]() ![]() ![]() ![]() 賞 析 《入蜀記》是陸游入蜀途中的日記,共六卷,是中國第一部長篇游記。將日常旅行生活、自然人文景觀、世情風俗、軍事政治、詩文掌故、文史考辨、旅游審美、沿革興廢錯綜成篇,評古論今,夾敘夾議,卓見迭出,寄慨遙深。 ![]() 陸游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8)十二月被授夔州通判,次年閏五月十八日以故鄉山陰動身赴任,于十月二十七日方抵夔州。《入蜀記》就是他在赴蜀途中記其所見所聞的一部日記。 此書與一般行記惟知流連風景不同,所記沿途物產、民俗及社會情況甚為豐富,不論是對研究陸游本人,還是對研究南宋社會,都有較大參考價值。 《入蜀記》的文采也頗可觀,陸游本是大手筆,書中描摹山川風物極有韻味,載三峽風物,不異丹青圖畫,讀之躍然。以它優美的文字受人推重,還對沿途所見古跡進行考辯。 ![]() 隨著作者的筆觸,我們飽覽了長江沿線的山山水水、名勝古跡,參與各地古樸的社會活動。十天的日記里從字里行間可以體味作者旅途的心情,與他一道艱辛跋涉,分享憂喜,作者淵博的學識,翔實的考據,增加了作品的厚實度,使讀者獲益匪淺。 詳寫處細部刻畫栩栩如生,使人身臨其境,一山一水,一景一物,目睹清晰,層次分明,生動逼真。略寫處寥寥數字,形貌畢現。抓取景物突出特色,攝取形象,給人以鮮明印象。 總觀全文,詳略得當,張弛合宜,節奏清晰,把景物描繪、歷史記載、古跡考證、詩文引證、風土人情熔于一爐。豐富的內容,優美的語言,使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 ![]() ![]() ![]() 作 者 陸游(1125年—1210年),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 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宋高宗時,參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寧宗詔陸游入京,主持編修孝宗、光宗《兩朝實錄》和《三朝史》,官至寶章閣待制。 陸游少年時便負有凌云之志,為抗擊金兵馳騁奔走。但因此而為主和派排擠,屢遭貶黜。請纓無路的詞人只好寄情江湖,漁樵度日,然而終是憂憤難平。 陸游一生筆耕不輟,詩詞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詩語言平易曉暢、章法整飭謹嚴,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與杜甫的沉郁悲涼,尤以飽含愛國熱情對后世影響深遠。 ![]() 其詩早年由專以“藻繪”為工變為宏肆奔放,充滿戰斗氣息及愛國激情;晚年趨向質樸而沉實,清曠淡遠,流露著蒼涼的人生感慨。存世有九千三百余首。 其詞風格多樣,主要表達愛國情懷,抒發壯志未酬的幽憤,是“辛派詞人”的中堅人物。也有清麗纏綿的婉約派風格,亦有寓意深刻,感悟人生的蘇派文風。但未能熔煉成獨特的個性,有集眾家之長、“而皆不能造其極”之感。存世共約一百四十余首。 其文兼善眾體,構思奇巧,文筆精純。同時表現著愛國主義的情懷。亦有一些別具風格的散文,書寫鄉居生活之狀,淡雅雋永。 ![]() 陸游一生創作頗豐,據汲古閣所刻《陸放翁全集》,計有: 《渭南文集》50卷(其中包括《入蜀記》6卷,詞2卷);《劍南詩稿》85卷(其中有古近體詩9138首);《放翁遺稿》3卷;《南唐書》18卷;《老學庵筆記》10卷;《家世舊聞》8則;《齋居紀事》36則;《續筆記》2卷、《高宗圣政草》 1卷、《陸氏續集驗方》 2卷、《感知錄》 1卷、《清尊錄》 1卷、《緒訓》 1卷、《放翁家訓》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