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那禮沒崩時是怎樣的呢? 從河南省博物院這件特別的西周時期的外交紀念品可以“管中窺豹”一番! 西周 匍雁形銅盉 它就是被譽為“西周外交紀念品”的匍雁形銅盉。 是不是感覺這種造型很奇怪,為什么做成大雁的造型呢? 銅盉蓋內鑄有銘文,解釋了這件事! 銘文大意:西周穆王時期某年四月戊申日,應國使者匍出使邢國。邢國國君青公派遣司史贈送匍一束鹿皮服飾、兩件圍裙、一鈞(30斤)紅銅。匍為紀念此次外交活動,用獲贈的銅材鑄造此雁形盉,祈愿長久使用。 好像也沒說明白…… 要想搞清楚是怎么回事,就得求助于古代關于諸侯國外交“禮”的文獻了! 《周禮·行人》中規定“歲相問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這是周代諸侯國之間外交禮儀制度的核心內容,規定了諸侯國之間不同層級的定期交往規范。 “歲相問”是每年一次的常規問候; “殷相聘”是每五年或十年一次的正式互訪; “世相朝”是新君即位時要派使者朝見,朝是最高規格的朝見。 《儀禮·士相見禮》中規定,“下大夫相見以雁”…“上大夫相見以羔”…… 這就說到正題了。 當外交使臣到了其他諸侯國,應該如何接待、如何送禮回禮呢? 下大夫是諸侯國中的中低級貴族官員,地位次于上大夫(卿),如果A國派下大夫出使,B國就也派一名下大夫接待,用雁作為見面禮。 雁象征大夫事君需忠誠有序、守時履職、嚴于律己、以事君命等,是后世婚禮中“雁禮”習俗的來源。 如果A國派上大夫,B國也要派上大夫接待,用羔作為見面禮。羔羊“群而不黨”。 邢國與應國同為姬姓諸侯,血緣親近,往來頻繁,匍盉的出土印證了這一歷史背景。說明匍是一位下大夫。匍按照禮制做了這個雁盉,是符合周禮的。 這件匍雁形銅盉相當精美,通高25.2厘米,流至尾長31.8厘米,重3公斤多。 器蓋隆起,中部設蜷曲鳥紋捉手,蓋緣飾極為精美的鳳鳥紋。 最為特別的就是這個銅人。 只有少數青銅器上有銅人,但其上的絕大多數銅人都面目模糊,而這個人的容貌卻很清晰! 銅人雙手抱蓋鈕,雙腳銜接雁尾浮雕牛頭環鈕,發髻高綰、面龐清秀,身著十褶裙與革帶,腳蹬淺筒靴,頭發衣飾紋路纖毫畢現。 孔子認為西周初期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文化傳統失序后價值觀瓦解崩壞,而這件文物恰是他所向往的時代禮的表達。 可惜孔子無緣見到這件文物!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他周游列國十四年,宣揚“為政以德”“仁義禮智信”等學說,但最終未能阻止禮樂崩壞的趨勢。 如果孔子穿越到馬克思時代,馬克思會告訴他:古老的禮樂制度(奴隸制度)已無法適應新時代(封建制度)的需求,用“克己復禮”來維系舊秩序肯定會導致失敗。 孔子再偉大,也沒有辦法阻擋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啊! 扯得有點遠了…… ----------- 河南博物院更多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