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時候,金庸來浙江杭州訪問,向杭州市政府提出,批給他兩畝地,由他建一個別墅,然后金庸把自己在香港、美國的藏書都運回來,建一個藏書樓。之后,金庸提出要在杭州安度晚年。等百年之后,別墅和藏書一起送給杭州。 當時這事兒在杭州市政府內部還挺受關注的。你想啊,西湖邊的地多金貴啊,那可是寸土寸金的景區核心區,平時別說批兩畝地建私人別墅了,就是蓋個公共廁所都得層層審批。但金庸是誰?那可是寫了《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的“武林盟主”,全中國誰不認識他?而且他提的條件也實在——建藏書樓,百年后連房帶書都捐給杭州,這可不是單純的私人享受,明擺著是給杭州留文化遺產呢。聽說當時市領導專門開了個會,有人擔心開了這個頭,以后名人都來要地怎么辦?但更多人覺得,金庸這事兒不一樣。他不是來圈地炒房的,是來做文化的。他那些藏書,光聽著就嚇人——香港、美國運回來的,肯定有不少孤本、善本,真建成藏書樓開放了,那杭州就多了個文化寶地。再說了,金庸都表態百年后捐贈,相當于政府現在“借”地給他用,將來還能落個好名聲,怎么算都不虧。最后拍板:批!但有條件——建筑風格必須跟西湖景區統一,得是江南園林那味兒,不能搞成西式洋房破壞景觀;而且產權得寫清楚,百年后無條件移交政府。金庸一聽,當場就拍板同意,說“沒問題,我要的就是跟西湖融到一塊兒去”。 地批下來了,就在靈隱路旁,依山傍湖的好位置。金庸是真上心,自己掏腰包找設計團隊,點名要杭州園林管理局的老專家,說“你們最懂西湖的脾氣”。他自己也天天往工地上跑,那會兒他都快70歲了,爬山坡一點不含糊,對著圖紙跟工人比劃:“這個軒要對著湖面,開窗就得見雷峰塔”“那個齋的屋檐要翹得再高點,下雨的時候雨水能順著瓦當滴成簾兒”。工人都說:“查先生(金庸本名查良鏞)比我們包工頭還能盯活兒!” 裝修更講究。那會兒杭州普通人家連電風扇都未必家家有,他非要給每個房間裝冷暖空調,說“書怕潮怕熱,溫度濕度得穩住”。書房地面全鋪厚地毯,踩上去沒聲音,他說“走路出聲吵著看書就不好了”。香港來的裝修隊都嘀咕:“查先生這哪是建別墅,簡直是建博物館啊!” 書運回來的時候更熱鬧。從香港、美國裝箱海運,光集裝箱就來了十幾個。海關一看清單——《資治通鑒》善本、清代話本小說、還有他自己寫小說時的手稿,趕緊特事特辦。書到了,金庸請了浙江大學的古籍專家來幫忙整理,書架都是按“經史子集”分類擺的,連標簽都是他親手寫的小楷。 1996年房子建好,取名“云松書舍”,大門上那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對聯一掛,整個杭州文化圈都轟動了。金庸自己先去住了兩天,第一天在書房看了一下午書,第二天早上起來,站在“松風明月樓”的陽臺上往下瞅,西湖水波粼粼,游客們擠在湖邊拍照,他忽然就嘆了口氣。 后來他跟市領導說:“這地方太好了,好到我不敢一個人占著。你說我寫'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結果自己在西湖邊圈這么個院子,算什么事兒?書藏在這兒,只有我一個人看,那跟廢紙有啥區別?”當場就提出來:“我不等百年后了,現在就把書舍捐給政府,你們馬上開放,讓老百姓都能來看書、逛園子。” 市領導都懵了,以為他開玩笑,反復確認:“查先生,這可是您花了幾千萬建的……”金庸擺擺手:“錢是身外之物,文化才是根。這書舍跟西湖一樣,本來就該屬于大家。” 沒過多久,云松書舍就正式對外開放了。現在你去西湖玩,還能進去轉轉:“耕耘軒”里常有老人下棋喝茶,“賞心齋”的書架上擺著金庸捐的書,隨便你翻。有回我帶孩子去,小家伙指著對聯問我寫的啥,我一說這是金庸爺爺建的,他眼睛都亮了——你看,這就是比房產證值錢的東西,文化這東西,越分享越值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