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是張建忠,在診室伏案半生,翻爛的醫書堆起來能當凳子坐。 夜深人靜時,案頭燈下,那些泛黃書頁上的墨字常在我腦中嗡嗡作響。 今日要講的,是雞內金這味看著不起眼、卻擔得起“一兩雞內金,勝過一兩金”的寶貝, 它在我應對纏人的天皰瘡時,真真立下了奇功。 小時候在鄉下,每逢過年殺雞,奶奶總要把雞胗里那層黃澄澄的內膜剝下來,洗凈晾干,用報紙包好放進藥箱。 那時不懂,只覺得這東西皺巴巴的,像極了干枯的樹葉。 后來學了醫,啃了《本草綱目》、《本草備要》,才深知這味“雞肫胵里黃皮”(《本草綱目》原名)的妙處。 張錫純先生在《醫學衷中參西錄》里贊它:“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 此論精辟,深合我意。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正文: 天皰瘡,中醫也叫“火赤瘡”、“天行瘡”。 此病兇險,皮膚燎漿大皰,破后膿水淋漓,痛如火燒。 觀其病機,核心在于脾虛失運,濕熱毒邪壅盛,搏結肌膚。 脾主肌肉,亦主運化水濕。 脾虛如大地泥濘,水濕不運,則內蘊成毒; 濕熱毒邪熏蒸,外發肌膚,便如野火燎原,起皰潰爛,纏綿難愈。 更可嘆者,患者因皮損疼痛,寢食難安,脾胃更傷,濁氣壅滯, 這便成了惡性循環——中焦這個輪子不轉了,一身的氣血水濕全亂了套。 我臨床所見,十之八九的天皰瘡患者,舌苔必是黃厚濁膩,脈象多是濡滑或弦滑有力, 問診之下,納差、腹脹、大便粘滯不爽者比比皆是。 此等情形,若只顧清熱解毒、斂瘡生肌,而忽略中焦樞紐的斡旋,無異于揚湯止沸,釜底未抽薪! 這就引出了我今日要托出的這張經驗方子。 此方源于早年訪學所得,經我多年臨床反復錘煉,用于脾虛濕毒壅盛型天皰瘡,效果頗為顯著: 生黃芪30g,白術15g,茯苓15g,生薏苡仁30g,土茯苓30g, 白鮮皮15g,地膚子15g,金銀花15g(后下),連翹15g,牡丹皮12g, 赤芍12g,生雞內金15g(研末沖服),生甘草6g。 此方之妙,首在立意:健運中焦以絕濕毒之源,清解透達以消已成之瘡。 黃芪、白術、茯苓,此乃健運中州、補氣健脾的基石。 脾土得健,方能運化水濕,猶如疏浚河道,使泛濫之水有路可退。 薏苡仁、土茯苓,利濕解毒,導濕熱之邪從小便而走。 金銀花、連翹、白鮮皮、地膚子,清解肌膚郁熱,祛風除濕止癢,直折瘡瘍之勢。 丹皮、赤芍,涼血活血,因熱毒壅遏,易致血熱瘀滯,“血行則毒散”。 而方中最具點睛之妙、最堪玩味者,當屬生雞內金。 此物生于雞之砂囊,色黃屬土,稟雞之強健消谷之性。 其用在此,絕非僅為助消化那么簡單: 健運脾胃,斡旋中焦: 雞內金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其健運脾胃之力溫和而持久。 它尤善“消磨”脾胃中停滯的濕濁、食積這些病理產物。 天皰瘡患者中焦多窒塞,濕濁壅滯,如同淤泥堵塞河道。 雞內金能消磨這些“淤泥”,恢復中焦氣機升降之樞紐作用。 中焦一通,則清陽能升,濁陰得降,濕毒失去了盤踞滋生的土壤。 化積導滯,推陳致新: 《內經》云:“六腑以通為用。” 患者常見腹脹、便秘或便溏粘滯,此乃腑氣不通,濁氣內擾,更助毒邪。 雞內金具有強大的消積導滯之功,能通降腑氣,使腸中積滯得以疏導,濁陰下行,給邪氣以出路。 腑氣得通,則郁熱毒邪亦隨之有外泄之機。 載藥達表,引經報使: 雞內金質地輕疏,其性活潑走竄。 在方中它能巧妙地引領諸藥之力,特別是那些健脾益氣、利濕解毒之品, 使其藥效更深入地作用于需要的地方,并能“走”向肌膚腠理,增強全方透達肌膚、清解瘡毒的效果。 此即“引經報使”之功,非尋常消食藥可比。 生雞內金在此方中,猶如一位深諳調和之道的智者。 它不爭君位,甘居臣佐,默默于中焦之地施展其“消”與“運”的功夫。 上能助清氣升發,下能促濁氣通降,中能令樞機流轉。 有了它,補益之品才不致呆補礙胃,清熱利濕之品才更有力量清泄濕毒,全方由此而靈動貫通,效力倍增。 此方運用,貴在隨證化裁: 若熱毒熾盛,皰周紅赤灼痛明顯,舌紅苔黃燥者,可加生石膏30g、知母10g,大清氣分熾熱。 若濕象尤為突出,水皰碩大,滲液極多,舌苔水滑厚膩者,可加車前子15g(包煎)、澤瀉12g,增強利水滲濕之力。 若瘙癢劇烈難忍者,可加苦參10g、徐長卿15g,增強祛風除濕止癢之功。 若病久耗氣傷陰,見神疲乏力、口干、舌紅少苔者,可酌減苦寒清利之品,加入太子參15g、麥冬12g、石斛12g,益氣養陰扶正。 然無論證型如何加減,生雞內金一藥,我必保留,且堅持生用、研末沖服。 市售炒制者,雖便于保存,然其消磨運化之力已大打折扣。 若能覓得農家散養土雞之內金,色澤金黃,質厚脆硬,掰之有聲,方為上品。 ![]()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圖片詳情 最后絮叨幾句: 天皰瘡雖險惡,根在脾虛濕毒蘊結。 雞內金這味尋常之物,以其不爭之德,行斡旋中焦之實, 使補不滯、清不寒、利不傷,實為治療中不可或缺的“樞機之品”。 古人云“藥無貴賤,愈病者良”,雞內金之“金貴”,不在其身價, 而在其用得其所時,能發揮四兩撥千斤之妙。 行醫數十載,我深知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 中焦氣機一轉,則一身之氣機皆活。 面對皮膚頑疾,眼光切不可只盯在表面的“瘡”上。調好脾胃, 疏通中焦,常能打開局面,為祛邪解毒、生肌長皮奠定堅實基礎。 這小小雞內金里,蘊藏的正是中醫“治病必求于本”、“執中央以運四旁”的大智慧。 此一物降一物,降的不是那天皰瘡,而是那盤踞中焦、阻礙氣機、滋生濕毒的“積”與“滯”。 積滯去,樞紐通,升降復常,氣血調和,肌膚方有安寧之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