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北京面臨城市現代化改造的迫切需求。 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吳晗主張拆除古城墻、牌樓等古建筑,理由主要有三個: 一是交通擁堵,牌樓阻礙現代交通發展; 二是拆除封建象征,當時的背景之下,城墻、牌樓被視為“封建殘余”,與新社會格格不入; 三是學習蘇聯模式,參考蘇聯專家建議,拆除古建筑以建設工業化中心。 而林徽因與丈夫梁思成作為中國古建筑保護的先驅,堅決反對這一計劃。 他們認為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歷史遺產,拆除后重建的僅為“假古董”,應通過優化交通管理解決擁堵,而非犧牲歷史遺產。 并提出了 “梁陳方案”,在老北京城外另建新城,保留古城風貌。 于是雙方的分歧越來越大,從最初的理念之爭,開始偏離到人身攻擊。 吳晗在會議中嘲諷林徽因“思想守舊”、“出身低微”,甚至譏諷其“是舊社會的貴族出身”,暗示其立場落后。 林徽因據理力爭,指出拆除古建筑將導致歷史記憶的永久喪失,并強調:“拆真古董易,建假古董難。” 當吳晗再次以出身問題攻擊林徽因時,這個溫柔的才女徹底失控,指著吳晗的鼻子怒斥:“我侯官林氏滿門忠烈,你又算什么東西!” ▲梁思成 這句話背后,是林徽因對家族榮譽的捍衛,侯官林氏也當得起滿門忠烈。 林徽因祖父林孝恂,歷任浙江多地知縣。他接受新思想,參與過孫先生領導的革命運動,為家族播下革命火種。 林徽因堂叔林覺民,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1911年廣州起義中身中數彈仍高呼“吾輩此舉,事必敗,身必死,然吾輩身死之日,距光復期必不遠矣”,最終壯烈犧牲,留下大名鼎鼎的絕筆《與妻書》。 林徽因另一個堂叔林尹民,能文能武,留學期間加入同盟會。1911年率軍械回國參與黃花崗起義,寡不敵眾時身中數十槍。 林徽因父親林長民,民國立憲派名流,他堅決反對軍閥割據,在巴黎和會期間公開反對喪權辱國的協議,彰顯愛國立場。1925年,林長民在郭松齡反奉之戰中殞命,為民請命而犧牲。 林徽因弟弟林恒,1935年投筆從戎,考入中央航校。1941年成都空戰中,他駕駛戰機與日寇血戰,喋血長空,年僅25歲。 林徽因還認了八位飛行員弟弟。1938年,林徽因與梁思成輾轉至昆明安頓。期間,他們偶遇了八位中央航校的學員。 這些年輕人因抗戰爆發轉移至西南大后方,與家人失去聯系,且多數人的父母身處淪陷區或生死未卜。 在畢業典禮上,因無家人出席,林徽因夫婦便代表他們的家長參加了典禮,從此這八位學員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名義上的弟弟。 林徽因夫婦也視他們如親人,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關懷。這八位弟弟在隨后的抗戰中陸續犧牲,他們的陣亡通知書都寄到了林徽因家中。 可想而知,作為姐姐的林徽因,收到弟弟們一封封陣亡通知書,是多么的絕望。 林徽因本人雖未直接參戰,但以文化與建筑貢獻國家,她與丈夫梁思成深入山西、河北勘察古建筑,發現佛光寺大殿等國寶。 抗戰期間拒絕逃亡,堅守祖國,參與戰時建筑保護。新中國成立后,主導設計國徽、人民英雄紀念碑。 林徽因的“滿門忠烈”,是家族歷史與個人擔當的交融。她以建筑為劍、以文化為盾,在戰火中守護中華文脈,其家族故事堪稱半部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吳晗和林徽因誰對誰錯,歷史自有辯證。林徽因的怒罵,是文化守護者對歷史破壞者的最后控訴。 當今天我們漫步于復建的文物前,或許更能理解她當年那句“滿門忠烈”背后的悲憤與無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