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講座悟方法,優(yōu)化講評促提升 ------聽王紅順教授講座有感 駝人新城學校小學部 劉代芳 新學期為期四天的培訓,讓我收獲頗豐、感觸良多,每位專家的分享都直擊教學痛點、滿含實用干貨,其中王紅順教授關于教學實踐的講解,更讓長期扎根私立小學的我心有共鳴、深受觸動。 當下,生育率持續(xù)走低推動小學招生競爭加劇,私立學校的生存壓力傳導至每一位教師,“抓成績”成為保障教學質量、穩(wěn)住辦學根基的核心要務——沒有扎實的成績做支撐,教育理念的落地、教學特色的打造都無從談起。 如何高效提升學生成績?王教授的講座給出了清晰路徑,尤其是試卷講評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新思路,既貼合六年級“備戰(zhàn)小升初”的教學節(jié)奏(日常新課之外,周考、月考常態(tài)化),又精準破解了我過往教學中的困境,讓我對“講評”的價值有了全新認知。下面,我結合自身教學經(jīng)歷,談談具體感悟。 過去,我對試卷講評的認知停留在“全覆蓋、強灌輸”:為凸顯成績的重要性,會當眾公布全班分數(shù)排名,先表揚前列學生、再點名提醒后進學生,最后邊板書答案邊逐題講解;因擔心后進生跟不上,還會對易錯字詞、基礎題型反復領讀、機械練習,常常一張試卷要占用兩節(jié)課,看似“細致”,實則效率低下——學生被動接收,缺乏主動思考,成績提升效果并不明顯。這種模式忽略了學生的心理感受與認知規(guī)律,也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學生為主體、主動建構知識”的核心觀點相悖。 王教授的分享,首先讓我意識到“評價激勵”在講評中的關鍵作用。我雖從未用言語挖苦過后進生,但“公開排名”本身已對他們的自尊心造成隱性傷害,而王教授提出的“多維表揚法”(以語文為例,除總分前5名,還設男生前5名、女生前5名、男女進步前5名,以及作文、閱讀、積累等專項前5名),恰好破解了這一問題。這種方式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支撐,打破了“唯總分論”的單一評價標準,讓不同優(yōu)勢的學生都能獲得認可,既保護了后進生的學習熱情,又為全體學生搭建了“可追趕、能超越”的目標,真正激活了學習內驅力。 其次,在錯題訂正環(huán)節(jié),王教授“先自主、再合作”的策略,徹底改變了我“包辦代替”的教學習慣。他建議讓學生先獨立訂正,遇阻后再與同學討論交流,簡單的基礎知識點完全放手讓學生自主消化——這一做法契合合作學習理論,通過“自我探索+同伴互助”,讓學生在主動思考中加深對錯題的理解,比教師單向講解的記憶更牢固。 最讓我茅塞頓開的,是王教授對“聽”與“訂”分離的強調。他指出,中等生和學困生常存在“假訂正”現(xiàn)象:教師講題時,學生只顧抄黑板答案,看似試卷上錯題全改對,實則只是“答案搬家”,并未真正理解;下次遇到同類題,依然會出錯。這正是我過往課堂的真實寫照——我曾因“講過的題學生還錯”而發(fā)怒訓斥,卻從未意識到“邊講邊訂”分散了學生注意力,導致“聽”不專注、“訂”不扎實。王教授提出的“先聽后訂”模式(講解時要求學生專心聽、不動筆,講完后憑理解獨立訂正),既遵循了認知學習理論中“注意力集中才能實現(xiàn)知識內化”的規(guī)律,又能通過“無答案訂正”檢驗學生的真實掌握程度,讓講評真正落到實處。 作為一名有三十多年教齡的教師,王教授的講座不僅是方法的傳授,更是理念的革新。教育領域沒有“一勞永逸”的經(jīng)驗,唯有緊跟時代步伐,將先進教育理論與教學實踐結合,不斷優(yōu)化教學方法,才能真正助力學生成長,也讓自己在教育之路上持續(xù)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