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羨慕那些能在臺上侃侃而談、在人群中自然發光的人。可到了自己呢? 一想到要在眾人面前發言、展示自己,哪怕只是部門例會做個簡單匯報,手心就冒汗,聲音發顫,恨不得找個地縫鉆進去。 一、人為什么不自信? 一個很大的原因,是你把“行為失誤” 等同于 “個人價值否定”。 什么意思? 一次演講忘詞就認定自己“天生不是演講的料”,一次寫作被退稿就斷言 “根本沒有寫作天賦”。 這種 “以偏概全” 的思維模式,讓我們在犯錯后首先攻擊自我,而不是改進方法。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不是永不犯錯,而是在犯錯中精進。 之前有個程序員,三十歲突然想學脫口秀。 第一次開放麥表演時,臺下冷到能聽見空調聲,他站在臺上臉憋得通紅,準備的段子一個沒響。 下臺后他躲在消防通道抽煙,差點當場放棄。 后來他換了個思路:把每次表演都當成“公開練手”,專門挑自己不擅長的段子來講。 半年后再看他演出,雖然偶爾還會冷場,但那種“哪怕不好笑我也要講完” 的松弛感,反而贏得了觀眾的好感。 后來,他就靠兼職脫口秀賺起了外快。 二、如何自信?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里說得明白: “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干,而是干起來再學習,干就是學習。” 你連“獻丑” 的勇氣都沒有,又怎么能等到 “完美” 的那天? 其實怕獻丑的本質,是把別人的評價看得比自己的成長還重。 偉人當年搞革命,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斗爭,哪次不是在摸索中前進? 要是怕失敗、怕別人說“不行”,早就沒有后來的成功了。 真正的自信,是明白成長必然伴隨笨拙,進步注定帶著瑕疵。 我常拿學游泳舉例。 過程總得嗆幾口水,就像孩子學走路總要摔幾個跟頭,沒有誰能一步到位。 有人說“獻丑會讓人看不起”,可你仔細想想:誰會真的看不起一個敢于嘗試的人? 大家鄙夷的從來不是“做得不好”,而是 “光說不做”。 那些在一旁指點江山的人,未必比你做得好。 《矛盾論》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螺旋式上升的。 你第一次做某件事,肯定會有疏漏;第二次嘗試,才能在錯誤中調整;第三次實踐,才能慢慢找到規律。 這個過程中,“獻丑” 其實是在為你積累寶貴的經驗。 就像農民種地,哪有一開始就豐收的? 總得經歷過蟲害、旱災,才能摸索出耕種的門道。 要做到大大方方獻丑,首先得放下“完美主義” 的執念。 偉人在《論持久戰》里強調“積小勝為大勝”,成長也是這樣:不是一下就做到極致,而是在一次次不完美的嘗試中積累進步。 就比如寫文章這件事。 你寫的第一篇文章可能邏輯混亂,但寫完才有修改的基礎。 沒有1,哪有后面的0呢? 其次要明白,別人的眼光也沒有那么重要。 《毛選》里反復強調“從實際出發”,你的成長只和自己的實踐有關,和別人怎么看毫無關系。 就像當年紅軍在井岡山,白軍說他們“成不了氣候”,可他們只管在實踐中摸索戰法,最后不也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嘛? 你專注于自己的成長,別人的評價自然就影響不了你。 三、分享幾個方法 從我自己的實操經驗看,可以: 1、主動結交那些“允許你犯錯” 的朋友,加入包容試錯的社群。 就像學游泳要先在淺水區練習,在安全的環境里積累經驗,才能逐漸建立對未知的掌控感。 就比如我們社群,我從來都是鼓勵大家,挖掘你做的好的一面。 2、每次進步5%進步就足夠好了。 不要追求每次都完美表現,只要比上次好 5% 就夠了。 第一次演講能講完 3 分鐘就及格,第二次減少一個卡頓就進步,第三次加入一個手勢就是突破。 《中庸》里“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的道理,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持續行動比一次性完美更重要。 最后再聊幾句。 人生這本大書,從來不是靠“不犯錯” 寫成的,而是靠 “不怕犯錯” 的勇氣一頁頁翻開。 畢竟,連太陽都有黑子,月亮都有圓缺,又何必要求自己永遠完美無缺? 大膽去試,痛快去闖,哪怕跌跌撞撞,也是在朝著更好的自己靠近。 其實很多時候,你所謂的“獻丑”,在別人眼里可能根本不值一提; 而你因為怕出丑錯過的機會,才真的會成為遺憾。 (如果我講的對你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推薦) 關于周亦見: 常年研讀歷史、《毛選》,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致力于傳播東方智慧,解決現實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