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樁是我國古代養生方法之一,其特點是剛柔相兼、虛實松緊錯綜為用、陰陽相交、水火既濟、動靜相兼,內外溫養,可用于防病治病、保養心神、增長體力、健身延年。站樁是形、意、氣、力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調整陰陽平衡的整體活動。形(姿勢)和意(意念活動)又是這一功法的根本,二者互相作用。只要練功時形和意配合適當,則力不練自生,氣不運自行。必須親自練功,切實體驗,熟練地掌握調配方法。只有這樣,治病時才會收到滿意的效果。單純計較某個姿勢的作用,就容易形成呆板僵硬,只注意某個意念活動而忽略姿勢的適當配合,就不會產生好的效果。
一、姿勢:
練功開始,先將姿勢設好,使軀干四肢保持相對均衡,心胸開闊,筋肉舒展,全身放松,但松而不懈。調配雖活,但有原則,即強弱、動靜、虛實、松緊的調配,應以患者感到舒適得力,不超本人身體負擔為度。
1、先天式:兩腳成后八字,與肩寬,兩腳著地平均用力,重心在腳掌稍后處。兩膝微曲,最大限度不過腳尖。上體保持正直,臂半圓,腋半虛,肩稍后張,使心胸開闊,呈虛靈挺拔之勢。雙手手指相對,相隔三拳左右,位于臍下,掌心向上,頭正或稍后仰,目閉或自然睜開(多用于練功開始階段),嘴微張。全身放松。
2、扶按式:兩臂稍起,手指分開稍彎曲向斜前方,雙手位于臍際,手心向下偏外方。有如扶按在飄浮水中的大氣球上,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3、撐抱式:兩臂抬至胸前,松肩,肘關節稍下垂,雙手與胸相隔一尺,手指分開,手心向內做抱物狀或手心向外做撐物狀。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4、分水式:兩臂稍彎曲并向左右側自然伸展,雙手保持在臍橫線以下,手指分開,手心朝前有如分水。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5、休息式:
第一式:雙手反背貼于腰部,或將雙手插入上衣袋內,大拇指露出,其他要求與提抱式同。
第二式:兩臂抬起,兩肘彎曲,搭扶在相當于胸高的欄桿上,兩腳前后相距約四橫指。前腳滿掌著地,后腳腳尖自然著地,兩腳可不定時的輪換。
第三式:臀部輕靠桌邊,作休息式中第一式或提抱式?;螂p足并立,腳跟提起。雙手插入上衣袋內,大拇指露出。
第四式:左手扶桌或椅背,右手反背貼腰。左腳在前,全掌著地,左腿直立或微曲。右腳在后,右腿自然微曲,足跟微提,有似走未走之意,或以足尖為軸,緩慢、自然的轉動,頭微左歪(最多不超過一拳頭),全身重量主要放于左側,使右側處于松懈、舒展狀態。如是,左右(手)前后(腳)作不定時輪換。
(二)坐式:
一般適用于病情雖然較重,但身體又有一定負擔能力(如暫時不適于作站式的重關節炎等),以及肢體殘缺的患者。另外它也可作為以站式練功為主的一種輔助功法。
1、端座椅邊,身軀直立,閉目,嘴微張。兩腳平行或八字分開(相距約四拳頭),腳掌與腳跟均著地,兩膝彎曲約九十度,雙手放于大腿根部,手指向斜前方,臂半圓,腋半虛,全身放松。
2、兩腳向后收,腳跟離地,作里八字狀。兩膝彎曲四十至五十度,雙手放于大腿根部或兩臂抬至胸前約一尺,手指分開,指尖向斜前方,掌心向內作抱物狀或掌心向外作撐物狀。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3、兩腿前伸,膝微曲,足尖回勾,足跟著地或稍離地面,雙手放于大腿根部,或兩臂抬至胸前約一尺,作抱物狀。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三)臥式:
一般適用于重病,或不適宜起床的患者,另外,也可作為以站式或坐式練功為主的一種輔助功法。
1、身體仰臥,閉目,嘴微張,兩腿平直分開(不超過肩寬),或兩膝微曲,足跟著床,雙手放于小腹部位,肘著床,腋微虛。全身放松。
2、雙手放于身體兩側,手心向下或向上,肘著床,腋微虛。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3、兩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狀,肘著床,兩膝微曲。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4、雙手放于身體兩側,或兩臂抬至胸前作抱物狀,兩腿平直微分,足尖前伸(即腳面下壓)或兩膝微曲,足尖回勾。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四)行走式:
對一般患者多作為一種輔助功法,但對肝臟患者,練功初期多與站式等并重使用。
1、兩手插上衣袋內,拇指露出,兩腿微曲,雙肩向后舒張,腋半虛,上體呈懶洋洋后倚狀,閉目凝神,待全身有了輕松舒適的感覺時,一只腳開始作欲動欲止,欲止欲動的懶狀前移(一拳左右),邁出左腿時,頭自然右歪,使上下呈一斜式的舒展。如是左右腳交替前進,有如趟泥。
2、雙手反背貼腰或自然伸向身體兩側,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五)半伏式:
一般對于消化系統有病的患者療效好,可作為單純或輔助功法。
1、雙手扶按在椅背上,或雙肘搭扶在桌面上,閉目,左腿在前稍彎曲,右腿在后自然直立,臀部后倚,腹部放松,頭部可輪換向左右偏側,兩腿可交替使用。
2、兩腳平行分開,兩膝微曲或直立,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3、將棉被垛于床沿,兩腳平行分開,或一腳微向前立于床沿,兩臂半圓撐開扶于被上,手半握拳,下額自然著于拳上,其他要求與一式同。
二、意念活動:
意念活動的目的主要在于凝神定志,誘導入靜。所以意念活動的過程,也就是克制雜念,萬念歸一的入靜過程。意念活動的原則,設想的事物或情景,應是輕松舒適,心曠神怡悠然自得的,避免緊張的或不愉快的,一般應用有以下幾種:
1、放松活動;一是以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的方法體會整體放松,一是從頭部向下體會放松,繼而頸項、兩肩、兩臂、兩腕、兩手、胸背、腰腹、胯、腿、腳一直到腳趾。如是上下循環不已的反復進行。但是這些整體的上下全體放松,初學者還不易做到,必須先從逐段放松開始,熟練后,再按上述方法,進行整體放松活動。
逐段放松法:先后部,再前部,即先從頭頂開始,從后頭、頸項、雙肩、雙臂、雙手(開始時如果不能左右同時放松,就先松一邊,后松一邊,熟練后再同時放松)、背、腰、臀、胯、大腿后面、腳跟、腳掌、腳趾,反復進行三、五次,再從頭頂、眼皮、顏面、口、頸,再從天突左右向兩肩的前面、兩臂的前面、兩腕、兩手、胸、腹、大腿的前面、腳面、腳趾,反復進行三五次。熟練后,再上下左右一起進行。
這種放松活動,可做為站樁功的基本意念活動。初學練功者,無論采取何種姿勢,都必須先學會放松,然后再作其他意念活動。
2、遠聽活動:一般先從近處聽起,越聽越遠,直到細聽極遠方微弱的聲音。聽遠時切忌急躁,也不應死聽某一個聲音,而應漫無邊際由近及遠的細聽微弱的聲音。
3、逆水浴活動:設想自己笑臥于適應本身舒適溫度、上下流通的浴池中,水自頭部緩緩下流,永不間斷。
4、淋浴活動:設想自己在浴室中進行適宜本身舒適溫度的淋浴,水不間斷從頭部緩緩流到腳下,然后用耳注意聽沖到腳下的水流聲音。
5、半身浴活動:設想自己的下半身泡在適宜本身舒適溫度的水中,體會其感覺。
6、直立水中活動:設想自己直立在適宜本身舒適溫度、將要沒胸的水中,水從四面八方緩緩向身體沖撞,任其自由搖擺。
7、生根活動:設想自己如千年松柏之挺立,兩足穩如生根,不為颶風吹動。
8、趟泥活動:設想自己在深沒腳腕、適宜本身舒適溫度的泥水中行走,雖有阻力,仍可緩緩前進。
9、踩棉活動:設想自已腳踩在松軟舒適的大棉花包上,并不時的使用身體左右微擺。
10、依靠活動:設想自己背、臀、小腿部位,都依靠在柔軟舒適的東西上休息,全身輕松,沒有任何負擔。
11、懸發活動:設想自己有幾根頭發系懸于矮樹枝上,既要保持頭發的直立狀態,又要使其不斷,如是,則全神貫注于頭頂之上。
12、搭扶活動:設想自己的兩臂搭扶在欄桿上,或雙手扶于飄浮在水中的氣球上,使全身始終處于輕松舒適的狀態。
13、反觀內視活動:練功時,如萬念紛至,不易排除,則可反觀內視,體察身體各個部位是否輕松舒適,如發現某部不松不適,即有意識地將其放松。如是,精神意念完全寄于體內,反復體會身輕松舒適的感覺,萬念不排自除。
14、聽之任之活動:練功時,如雜念很多,不易克制,則聽之任之,順其自然,來者不拒,去者不留,認為我身如海,雜念似波,風浪雖大,無損于我,風平浪靜,水自無波。如是,雜念則不期克而克,不期制而制。
15、吸收活動:練功時,如雜念難于克制,即可盡量吸收,認為我心如烘爐,雜念似枯葉,四面八方,來者即熔。如是,能使心胸開闊,膽氣壯大,正氣一勝,邪念自負。
16、集散活動:當練功有了一定基礎,完全體會到全身輕松舒適的感覺后,即可在練功過程中,不時地將這種感覺,由全身集中于身體某部,然后再放散于全身,如是,將這種集中與放散反復進行,不但可以收到整體鍛煉的效果,而且對局部病變很有好處。
17、靜觀活動:設想自己站、坐或臥在優美舒適的地方,若即或離地靜觀滄海、明月或優美的景物。心曠神怡,逐漸達到迷離忘我的境地。
18、天人合一活動:設想自己站、坐、臥在優美舒適的地方,體會我身為大氣所包裹,逐漸感到我身與大氣融合為一體,極為舒適,悠然自得,逐漸達到忘我的境地。
三、舉例
為了舉例說明姿勢與意念活動的具體配合,這里只原則地介紹幾種疾病的部分治療方法。一般高血壓和神經衰弱、關節炎患者,只要有負擔自己身體的能力,沒有特殊情況,開始都適于站式功。譬如,高血壓患者,可做站式中休息式的第四式,并配合淋浴的意念活動;神經衰弱的患者,可做站式中的休息式第一式或提抱式,并配合踩棉式的意念活動;關節炎患者,可做站式中的提抱式或分水式,并配合懸發等意念活動。這里需要再次提醒的是,教功者必須認真體察患者的一切,熟練掌握姿勢與意念活動的配合原則,辯證論治,因人而異,萬不可生搬硬套或執著于一法一式。
注意事項
一、練功前,應排除大、小便,并把衣扣腰帶松開。練功開始,可將頭微向后仰。兩臂上舉,兩腳跟隨著身體的左右微擺或微轉輪換著地或離地,使身軀呈挺拔狀(與伸懶腰頗類似),然后使身體逐漸復原,沉靜片刻,即按著準備鍛煉的姿勢,全身放松,正式練功。練功結束時,可雙手扶膝順向或逆向轉動數次,然后兩臂做數次斜前后的擺動,或按照醫生所教的簡單按摩方法按摩。
二、飯前、飯后一小時不宜練功。
三、練功時應注意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過猶不及。
四、練功時間的安排因人而異,一般身體較好的,可以十分鐘開始,身體較差的,可從五分鐘開始,然后逐漸延長。時間的延長,可以是漸進的(如從五分鐘延長到六~七分鐘),也可以是跳躍的(如從十分鐘延長到二十分鐘)。練功次數每天可進行二~三次,多不過五次。練功時間長短及次數多少,以有余力、有余興、舒適得力不超過身體的負擔(不疲勞)為原則。如是,才能達到周身舒適,氣血流通,心神得養,筋骨健壯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