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 痛瀉要方
【出處】 ⑴痛瀉要方,原名白術芍藥散,出自《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因張景岳稱之為“治痛瀉要方”,故有今名。 ⑵痛瀉要方最早載于《丹溪心法·泄瀉卷》篇。書中雖無方名,但所列藥味(防風、白芍、白術、陳皮)與痛瀉要方完全一致并標明治“痛瀉”字樣,主要功效為調和肝脾“抑木扶土”大凡肝強脾弱患者應用即有效。
【異名】白術芍藥散(《古今醫統》卷三十五)。
【組成】炒白術90克 白芍(炒)60克 陳皮(炒)45克 防風60克
【方歌】 痛瀉要方陳皮芍 防風白術煎九煎 補瀉并用理肝脾 若非食傷醫便錯
【功效】 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 脾虛肝旺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或瀉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左弦而右緩者。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基本概述
痛瀉要方為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由炒白術、炒白芍、炒陳皮、防風四味中藥組成。方用白術燥濕健脾,白芍養血瀉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該方現代常用于急性腸炎、慢性結腸炎、小兒泄瀉、慢性泄瀉、腸道易激綜合征等屬肝旺脾虛者。從治療應用劑型上,急癥痛瀉要方以湯劑為主,鞏固治療是以散劑或沖劑為主,故痛瀉要方的湯劑起效快,起效急,固體劑型則作用較緩和。
各家論述
痛瀉之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牌運失常所致。《醫方考》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其特點是瀉必腹痛。治宜補脾抑肝,祛濕止瀉。方中白術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土虛,為君藥。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術相配,于土中瀉木,為臣藥。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牌和胃,為佐藥。配伍少量防風,具升散之性,與術、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氣,且有燥濕以助止瀉之功,又為牌經引經之藥,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藥相合,可以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瀉自止。 《醫方集解·和解之劑》:“此足太陰、厥陰藥也。白術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陳皮辛能利氣,炒香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者皆以瀉木而益土也。”
化裁
⑴ 久瀉者,加炒升麻以升陽止瀉;舌苔黃膩者,加黃連、煨木香以清熱燥濕,理氣止瀉。
⑵水濕下注者,加茯苓、車前子,利濕止瀉。
⑶脾虛者,加黨參、山藥,健脾益氣。
注意事項
⑴陽明濕熱之腹痛泄瀉忌用;應該用芍藥湯。
⑵熱毒之腹痛泄瀉忌用;應該用白頭翁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