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湯+痛瀉藥方治療脾腎陽虛泄瀉效果非常好
(2013-05-18 09:32:32)
這個處方在臨床上經常用的,效果非常好,屢用屢驗。給大家發一個真實的病例,僅供大家參考,不可照搬。
張XX,男,34歲,腹泄三年,伴腹痛腹脹,腸鳴較甚,大便不成形,早上起床即腹瀉,日大便七八次,便溏,呈稀水樣,睡眠飲食可,舌質淡,苔白厚膩,脈寸關弱,兩尺脈弱。
方藥:黨參30 炒白術15 炒白芍15 陳皮15 防風15 炒厚樸15 柴胡15 炒薏米仁30 白頭翁15 芡實20
補骨脂10 山萸肉10 五味子10 丹參15 茯苓15 烏藥15秦皮15 炙甘草6.
五劑,水煎服,每天早晚各一次。
復診:已不腹瀉,但還稍有腹脹,舌邊分紅,苔稍薄黃,脈虛弱較前好轉。
方藥:黨參30 炒白術15 生白芍15 陳皮15 防風15 炒厚樸15 柴胡15 芡實20 龍膽草10 澤瀉15 補骨脂10
山萸肉10 五味子10 茯苓15 烏藥15 炙甘草6.
五劑,水煎服,每天早晚各一次。
三診:腹瀉已好,大便已成形,大便日一次,鞏固其后,繼服五劑。
希望大家在臨床上仔細辯證,有些病看起來時間很長,但是認真辯證還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的,以上僅供大家臨床參考,切勿照搬!
以上摘自《初入杏林》
附:痛瀉方
痛瀉要方 (原名:白術芍藥散)
【出處】 《景岳全書》引劉草窗方 ;《丹溪心法》
【分類】 和解劑-調和肝脾
【組成】 白術(30克) 白芍(20克) 陳皮(15克) 防風(20克)
【方歌】 痛瀉要方陳皮芍 防風白術煎九煎 補瀉并用理肝脾 若非食傷醫便錯
【功用】 補脾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
脾虛肝旺之痛瀉。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或瀉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左弦而右緩者。(本方常用于急性腸炎、慢性結腸炎、腸道易激綜合征等屬肝旺脾虛者。)
【用法】 作湯劑,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解】
痛瀉之證由土虛木乘,肝脾不和,牌運失常所致。《醫方考》說:“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其特點是瀉必腹痛。治宜補脾抑肝,祛濕止瀉。方中白術苦甘而溫,補脾燥濕以治土虛,為君藥。白芍酸寒,柔肝緩急止痛,與白術相配,于土中瀉木,為臣藥。陳皮辛苦而溫,理氣燥濕,醒牌和胃,為佐藥。配伍少量防風,具升散之性,與術、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氣,且有燥濕以助止瀉之功,又為牌經引經之藥,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藥相合,可以補脾勝濕而止瀉,柔肝理氣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瀉自止。
【化裁】 久瀉者,加炒升麻以升陽止瀉;舌苔黃膩者,加黃連、煨木香以清熱燥濕,理氣止瀉。
【臨證加減】
(1)水濕下注——茯苓、車前子,利濕止瀉。
(2)脾虛——黨參、山藥,健脾益氣。
【現代運用】
急慢性腸炎、慢性結腸炎、神經性腹瀉、小兒消化不良等證屬肝強脾弱者。
【注意事項】
(1)陽明濕熱之腹痛泄瀉忌用——應該用芍藥湯。
(2)熱毒之腹痛泄瀉忌用——應該用白頭翁湯
【附方】 無。
【附注】 本方為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脈左弦而右緩為辨證要點。
【文獻】 方論
江昂《醫方集解·和解之劑》:“此足太陰、厥陰藥也。白術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能勝濕,為理脾引經要藥;陳皮辛能利氣,炒香尤能燥濕醒脾,使氣行則痛止。數者皆以瀉木而益土也。”
痛瀉要方
【來源】《丹溪心法》卷二。
【異名】白術芍藥散(《古今醫統》卷三十五)。
【組成】炒白術90克 白芍(炒)60克 陳皮(炒)45克 防風60克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功用】補脾瀉肝。
【主治】肝旺脾虛,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弦而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