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瀉要方《丹溪心法·卷二泄瀉》 治脾虛肝郁痛瀉之代表方 【組成】炒白術三兩,炒白芍二兩,炒陳皮兩半,防風一兩 上剉,分八貼,水煎或丸服。 【方歌】 痛瀉藥方用陳皮,術芍防風共成劑 腸鳴泄瀉又腹痛,治在抑肝與扶脾 【趣味方歌】網絡引用 臣要住房(陳皮、白芍藥、白術、防風) 【方解】 瀉責之脾,痛瀉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 土虛木郁而木來賊土 白術<君> 苦甘溫 補脾燥濕以補脾虛(脾強則能提升肝氣)。 白芍<臣>酸寒,柔肝緩急止痛。 白術+白芍 補土泄木、標本兼治。 陳皮<佐>辛苦溫 理(肝脾)氣燥濕、醒脾和胃。 防風 ①風中潤劑 升散之性,散肝舒脾而無升散太過出現傷津或致虛陽上升而眩之弊;②味甘而緩急止痛。 防風+白芍 疏柔肝木而達調肝之效。 防風+白術 鼓舞脾之清揚以止瀉;(防風)為脾經引經藥。 補充:若為久瀉,除防風外酌加升麻以升陽止瀉。 補脾柔肝,寓疏于補,扶土抑木 【功用】補脾(主)柔肝,祛濕止瀉。 【主治】脾虛肝郁之痛瀉。腸鳴腹痛(大腹痛→脾之分野,臍之周圍),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舌苔薄白,脈兩關不調,左弦(肝郁)而右緩(脾虛)者<——>蒿芩清膽湯,脈數左弦右滑。 ![]() 補充:若素有脾胃虛寒或年老氣虛<生氣、受涼>或小兒后天失調<無食積>或小兒泄瀉大便呈噴射狀而無熱<有風有水>者,可酌加生姜、炮姜。 注:泄瀉可用分利之法;痢疾禁用分利之法。 (文中圖片為網絡引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