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建和1977年,臧健和辭掉了護士工作,帶著一雙不到十歲的小女兒和滿懷希望,辭別青島的老母親,到泰國投奔已分離3年的丈夫,誰知重男輕女的婆婆已另為丈夫娶妻生子,“我從小受的教育和自己的尊嚴讓我無法接受這種一夫多妻的現(xiàn)實,為了我自己為了孩子的前途,我只能離開。”母女三人輾轉到了香港,租住在一間僅4平方米、沒有窗戶的小屋里。 初到香港,臧健和聽不懂也不會講粵語,生存都成了問題,母女三人的生活重擔全壓在了她的肩上,為了養(yǎng)家糊口,剛開始臧健和一天要干刷碗、打針、洗電車三份工作,睡眠時間只有三四個鐘頭。后來,她干刷碗工時被撞傷了腰。 因為腰部受傷同時又被醫(yī)生查出患有糖尿病,臧健和無法再找工作,社會福利部門派人上門要她享受“公援金”。當時迫切需要幫助的臧健和竟然婉言謝絕了,“在很多人眼里,我真是傻透了,明明缺錢花,卻不要應該要的錢。我母親從小教育: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白領錢我自己會失去斗志,孩子也會受影響。” 為了生存,在朋友的提議下,她自制了一輛小木車,到灣仔碼頭賣起了家傳的北方水餃。那時候香港地鐵沒開通,不少人在碼頭候船用餐,從沒做過生意的臧健和當了一名小販。開始的一段日子,給臧健和留下最深最多記憶都是與苦難有關。不管刮風下雨,兩個女兒每天都來攤上幫媽媽干活,十歲的大女兒和面,四歲的小女兒洗碗,小女兒還沒有洗碗的木桶高,洗碗時她整個身子都探進桶里了,冬天海風一吹,孩子的兩只小胳膊凍得通紅,手上裂著口,但懂事的孩子從不抱怨。經(jīng)過一番努力,臧健和母女們忙碌的小攤成為灣仔碼頭上一道動人的風景。 征服日商 在臧健和當了3年小販后,一個改變她事業(yè)和命運的機會降臨了。 “1982年的一天,和一家頗有名望的日本百貨公司有珠寶生意來往的表姐突然打來電話:日本老板想和我談談,看能否一起合作。日本老板怎么會知道街頭小販的水餃?原來表姐參加一次派對時,帶去了我包的水餃,老板那吃東西十分挑剔的小女兒竟然吃了20多只水餃,精明的商人靈機一動,認定我的水餃是一個可以大為推廣的產(chǎn)品。第一天見面時日本人提出參觀一下工廠,我只得直言相告我沒有工廠,只是個小販。日本人失望而歸。誰知第二天,對方又提出再談談,日本老板打算提供設備,讓我提供技術,但餃子需用日本商標,一聽這樣的條件我想也沒想就回絕了。當時表姐和朋友罵我‘傻’、‘死腦筋’、‘做小販的命’,后來大家又說我懂得商戰(zhàn)中的‘品牌保護意識’。其實當時我的想法很簡單:這樣的合作把我的餃子變成了他的餃子,我的技術被他們學會后,萬一將我踢出來,我自己再去做什么?我和孩子的生活保障不就沒了嗎?” “次日我又推起小車上碼頭的時候,表姐再次打來電話:‘你運氣太好了!日本人還要找你。’這次對方作了讓步,同意用我的包裝和商標,但不能印上通訊地址和電話,沒有電話怎么知道顧客的意見,我的水餃就是在顧客的提醒下才越來越好吃,與顧客失去了溝通,再怎么來改變口味、提高質量?日本人聽我說的有道理,同意了我的要求,接下來輪到談價格了。當我報出每盒12.5元(港幣)的批發(fā)價時,竟然引起哄堂大笑,老板問我:‘你懂不懂做生意?’‘我不懂。’‘那你知不知道批發(fā)價要低于零售價?’‘這個我知道啊。’‘那為什么零售價才11元,剛才報的批發(fā)價那么高?’旁邊的人又笑彎了腰。我等他們笑完了,說出了理由:我的水餃在碼頭上賣,可以非常簡單地包裝甚至不包裝下鍋煮著賣,但要進日本百貨公司,一定要給顧客留下好印象,當然要改善工藝改變包裝設計,這就會提高成本,提價合情合理。” 就這樣,一個不懂經(jīng)營之道的弱女子在談判中 征服了久經(jīng)沙場的日本商人,臧健和的“灣仔碼頭北京水餃”登上了大雅之堂,由著名的日本超市橫掃香港飲食界。水餃,這個傳統(tǒng)的北方面食如今已成了香港人喜慶節(jié)日必備的一道美食。“別人都說我有福氣、運氣好,我不這么看。都在碼頭上擺攤,有的人連小販都做不長遠,而我想就是做小販也要做最好的,日本人跟我合作并不是我運氣好,而是我的餃子好。” 牢記情義 “我能有今天這一步,固然與我當初的選擇和堅韌的性格有關,但確實是顧客給我的最多,顧客是衣食父母這句話對衣食無憂的人來講,只是一個要求,可我從當小販起就體會到:顧客愿意吃你做的東西,你自己飯碗里也就有了吃的。我現(xiàn)在的餃子能被港人接受,也是顧客的意見和建議促使我做了改良,否則我恐怕還是一個小販。” 正是懷著這種感恩的心理,臧健和要求全體員工要愛護顧客。對投訴,她這樣看,聽到投訴就瞪大眼睛,不但不承認錯誤,還要把顧客罵一頓,這可是生意人的大忌。做個統(tǒng)計可以知道,顧客買了東西不滿意而不投訴的顧客是占大多數(shù)的,他們在很忙的情況下,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tài)度,以后不買就是了,而肯花時間投訴、肯打電話的顧客真是少之又少,他們正都是愛護我的顧客。 臧健和清楚地記得,“有一次一位顧客寫信來稱買了五盒水餃,煮了兩盒結果全部開口,我們馬上開會找問題,結果發(fā)現(xiàn)是工廠來了一批新工人,培訓方面不徹底,他們包得不好才導致這種錯誤。要是沒有顧客,我還蒙在鼓里,繼續(xù)那樣做下去,會走失多少客人?還有一位顧客在餃子皮里吃出一條面粉袋子的殘線,他寫信來‘不知道你的餃子什么時候長上線了,下次要再長針就麻煩了。’顧客盡管語言很幽默,可我笑不出來卻想哭,從那以后,我們意識到面粉不能開袋就用,一定要經(jīng)過篩籮過程,我們立即買了機器,加了道篩籮工序,保證了面粉的品質。”為回饋忠實的顧客,臧健和特意在“灣仔碼頭水餃”起步的地方開設專賣店,以批發(fā)價銷售,“這些客人都是從我做小販時培養(yǎng)起來的,對他們,我有一分情,一分義。” 回顧創(chuàng)業(yè)的經(jīng)歷,臧健和說:“我忘不了自己困難時受到過的幫助,那個時候我特別羨慕那些有能力幫助別人的人。到我也可以給人幫忙的時候,自己感覺很幸福很開心。”為了紀念自己已經(jīng)去世的母親,也為了能讓和母親一樣的老人們活得幸福開心,她向青島市慈善總會捐款100萬元人民幣,以母親的名義建老人院,“我這樣做是皆大歡喜:對政府算是幫了點忙,對老人們是盡了份孝心,對母親我也有了交代,對自己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企業(yè)管理“四”大關系學說 對員工:“親善大使”說 對產(chǎn)品:“良心”說 在“灣仔碼頭”,所有的員工都像臧姑娘一樣一絲不茍地工作。臧姑娘在各種不同場合都在對自己的員工講:“我們包餃子給自己吃的時候沒有任何壓力,但當我們出去賣餃子,給顧客吃,給全香港的人吃,給全中國的人吃,我們身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我們一定要記住,做食品生意的人一定要有做生意的良心。” 在臧姑娘的經(jīng)營史中,只開除過一個人。那時臧姑娘在香港已小有名氣,一位廚師對她說:“你的產(chǎn)品很好銷,憑著你的名氣都有人買,隨便做做就行了,何必那么認真?”就是因為那位廚師對產(chǎn)品不認真,臧姑娘毅然決然地“炒”了他。 對顧客:“不能得罪”說 還是在灣仔碼頭當小販的時候,有一次,臧姑娘發(fā)現(xiàn)一位顧客在吃完水餃后,把餃子皮留在了碗里。她追問原因,那個顧客毫不客氣地說:“你的餃子皮厚得像棉被一樣,讓人怎么下得了口!”就是這一句批評,臧姑娘三日三夜不眠不休,改良餃子皮的配方,終于搟出了薄薄的餃子皮。于是,她天天在碼頭上等候那位顧客,最后竟在來往的人群中找到了這位顧客。當他吃了一碗臧姑娘的新水餃后,忍不住大聲說:“好吃!好吃!” 臧姑娘說,事業(yè)和顧客,好比子女和父母的關系。子女表現(xiàn)得好,便會得到父母的稱贊和鼓勵,而這種稱贊反過來又會鼓勵孩子做得更好。“灣仔碼頭”就是在顧客的鼓勵中成長的,我如果不能在顧客信賴、支持和關懷的基礎上去搞好它,我會對不起他們,這就形成了一種責任心。 對成功:“天時地利人和”說 在一本書里,臧姑娘寫道:“成功是每個人都向往的,然而要得到成功之神的眷顧,是和天時、地利、人和分不開的。” 1998年8月2日,上海市婦聯(lián)禮堂,剛剛做完報告的“水餃皇后”臧姑娘被上海市的下崗女工團團圍住。不出上海市婦聯(lián)的預料,這位香港億萬富婆與內陸下崗女工之間的溝通親密無間,臧姑娘在用自己的奮斗歷程影響著正在開始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這些下崗姐妹。 臧姑娘的“五”句經(jīng)典名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