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視中氣,扶陽抑陰。 清濁之間,是謂中氣,中氣者,所謂土也,是陰陽升降之樞軸,陰陽五行變化和萬事萬物生化的根本。 在人體,中氣即脾胃之氣,是人體臟腑后天之根本。 1、(肺)陰虛的治療:滋肺養肺,不可濫用滋陰降火之劑(知柏八味丸)。 方用地魄湯:甘草、芍藥、半夏、麥冬、五味子、元參、牡蠣。 (芍藥甘草湯加牡蠣育陰潛陽。半夏、麥冬、五味子酸甘化陰) 2、陽虛的治療:不僅要溫腎陽,更要健脾陽。 方用天魂湯:甘草、桂枝、茯苓、干姜、人參、附子。 (四逆湯,加茯苓桂枝甘草,溫中化散寒濕。辛甘化陽 。) 3、氣病的治療:人體之氣,肝左升而肺右降,脾胃為升降之樞軸。 肝氣郁結之源,在于脾之不升;肺氣上逆之因,源于胃氣不降。 氣滯于右脅及胸膈者,降胃瀉肺。(化脾肺之痰) 方用下氣湯: 甘草、半夏、橘皮、茯苓、芍藥、五味子、杏仁、貝母。 (二陳湯加杏仁貝母五味子)
氣滯于左脅及臍腹者,治宜升補肝脾,(溫陽化氣) 方用達郁湯: 甘草、干姜、桂枝、茯苓、鱉甲、砂仁。 (甘草干姜桂枝溫陽,茯苓利水助陽。砂仁行氣。鱉甲通經活絡。) ( -第五代傳人麻瑞亭一輩子用“下氣湯”加減治百病,效驗傳奇。) 4、血病的治療:血瘀之標在肝,之本則在于脾土之滯陷不升。宜溫中健脾,活血化瘀。 方用破瘀血湯: 甘草、桂枝、茯苓、丹皮、丹參、桃仁、干姜、首烏。 (桂枝茯苓丸加干姜、首烏。) 治衄血必降胃氣,降胃氣必用半夏,不可以血證為陰虛而不用半夏,宜養肺陰,化痰降氣。 方用仙露湯: 甘草、芍藥、麥冬、五味子、貝母、半夏、杏仁、柏葉。 小思邈注:肺開竅于鼻,衄血(鼻子流血)可以是肺陰虛肺燥,血管破裂引起;“燥”為何成痰?因為流動的液體被“燥熱”蒸發了。治療要養陰化痰兩面兼顧。如果是氣虛引起的“衄血”,用這個方子就沒效。 5、精病的治療:肝氣不升則郁結于下,擾動精室而下泄。土濕陽衰,生氣不達,是以木陷而不升。 治宜培土疏木而交通心腎。 方用玉池湯: 甘草、芍藥、茯苓、桂枝、砂仁、龍骨、牡蠣、附子。 木郁生熱者,宜加澤瀉、丹皮以瀉脾濕而清肝熱,不可用知母、黃柏之苦寒傷陰。 (這是桂枝龍骨牡蠣湯加減) 小思邈注:這方子不是治腎虛的遺精,而是治濕重引起陽氣不能生發的遺精。因此“知母、黃柏”去腎火、滋腎陰的藥不能用。甘草、芍藥、茯苓、桂枝、砂仁都是治脾胃的藥,龍骨、牡蠣有收斂的作用,附子有溫陽化氣,恢復脾氣運轉的功能。體現了黃元御十分留意體內“氣”的流通的問題。 6、神病的治療:胃氣不降則心神不安,治宜和中安神。 方用金鼎湯: 甘草、芍藥、桂枝、茯苓、半夏、龍骨、牡蠣。 (調和營衛、降氣化痰,震懾安神。) 小思邈注:胃不和的失眠可以使用。 7、水病的治療:扶陽抑陰。 方用黃芽湯: 人參、干姜、甘草、茯苓。 共奏補火瀉水、升降中氣之效,陽旺濕去,水火自調,諸病自愈。 (人參湯易白術為茯苓以治水。) 心火上炎,心悸煩亂,加黃連、白芍以清心; 腎水下寒,遺泄滑溏,加附子、川椒以溫腎; 肝血左郁,凝滯不行,加桂枝、丹皮以舒肝; 肺氣右滯,痞悶不通,加陳皮、杏仁以理肺。 水脹者,黃氏認為:氣病于下者,其水道必不利,水病于上者,其氣道必不通。 水病之作,雖在肺腎兩臟,而土濕木郁,乃其根本也。瀉濕燥土,疏木行水,是定法也。 后世八味加減之方,地黃助脾之濕,附子益肝之熱,肝脾未至極敗,服之可效,肝脾病深則不效,而反益其害,最誤人也。 治用苓桂浮萍湯:茯苓、桂枝、澤瀉、半夏、杏仁、甘草、浮萍, 煎大半杯,熱服。覆衣,取汗。 中氣虛,加人參,寒加干姜,肺熱,加麥冬、貝母。 苓桂阿膠湯:茯苓、澤瀉、甘草、桂枝、阿膠, 煎大半杯,熱服。 小便不清,加西瓜漿,熱加梔子。 中虛加人參,寒加干姜。 調理中氣者,才是治療之根本。 小思邈注:仲景用苓桂術甘治脾胃的水濕引起的水腫。此處用澤瀉與浮萍代蒼術,加半夏杏仁降氣化痰,增強去水的速度。下焦虛、腰痛的老人有下肢水腫,仍要考慮用腎氣丸。
二、“中土回環”,氣機升降的圓圈理論。 以法半夏、茯苓、甘草為三駕馬車,旋轉中焦,升降氣機,治療百病。 1、《四圣心源》桔梗玄參湯治鼻炎: 桔梗9g、玄參9g、杏仁9g、橘皮9g、半夏9g、茯苓9g、甘草6g、生姜9g。 桔梗主升,開肺排膿;玄參亦升,潤燥解毒;杏仁降肺;橘皮化痰降逆;半夏和胃降逆;茯苓升脾除濕;甘草補脾胃,坐鎮中州;生姜散外表之寒。 小思邈注:二陳湯加桔梗、杏仁增強祛痰的功能,玄參有補肺的作用,甘草、生姜合作也有提高肺的活動力的作用。肺開竅于鼻,把肺調理好,鼻炎自然消失。 中醫稱:“九竅不和,皆屬脾胃。”就是這個道理。 濕氣特重用苓澤姜蘇湯: 茯苓9g、澤瀉9g、杏仁9g、橘皮9g、蘇葉9g、生姜9g、甘草6g。 2、治吐血案: 茯苓、半夏、丹皮、牡蠣、桂枝、白芍、甘草、干姜,月余病愈。 茯苓除濕升脾;甘草補脾胃,坐鎮中州,是圓圈的軸心;半夏燥濕降胃。茯苓、甘草、半夏構成了圓圈的核心,有升有降(處方時必用之藥)。干姜暖脾升土,暖腎以助封藏;丹皮疏肝升陷;牡蠣收斂浮火,隨胃氣而降至下焦;桂枝亦為疏肝升陷之品。 另有一案治婦女吐血用方: 茯苓、甘草、半夏、川椒、附子、干姜、桂枝、白芍、丹皮、肉蓯蓉 婦女調理肝經很重要,桂枝升肝、白芍柔肝、丹皮清肝,“附子非干姜不熱”,干姜引附子藥性入腎經。 3、治齁喘(哮喘)方: 蘇葉、杏仁、橘皮、半夏、茯苓、干姜、生姜各三錢,甘草、砂仁各二錢。 另方: 茯苓、甘草、半夏、干姜、橘皮、桂枝、細辛、砂仁。 細辛對頑固性風寒頭痛、咳喘有明顯效果,砂仁暖腎燥濕、引氣歸腎。 [另]心悸咳喘方: 茯苓12g、澤瀉9g、炒杭芍9g、粉丹皮9g、制首烏12g、廣橘紅9g、杏仁9g、法半夏9g、廣郁金9g、蘇澤蘭30g、柏子仁9g、北沙參12g、砂仁6g。 4、治中風方 左半身癱瘓不靈:(溫通) 桂枝三錢、白芍三錢、甘草二錢、何首烏三錢、茯苓三錢、砂仁一錢; 右半身癱瘓不靈:(化痰補氣) 生黃芪三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茯苓三錢、半夏三錢、生姜三錢。 其弟子麻瑞亭稱: 左半身癱瘓為血虛型,加雞血藤五錢、丹參五錢、路路通四錢,以通血絡; 右半身癱瘓為氣虛型,加夏枯草、茺蔚子、決明子各五錢,以疏肝氣,并各加入杏仁三錢,以降肺氣。
【體會】按以上法則論治,臨床常常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治糖尿病一例,男,60歲,舌質淡嫩少津有裂紋,用益氣養陰藥物三十劑,無明顯效果, 于是參照地魄湯處方: 茯苓40g、半夏20g、玄參30g、麥冬15g、牡蠣40g、白芍30g、桂枝15g、內金20g、虎杖30g、烏梅20g、 水煎服,五劑空腹血糖由11、2降至7、5,繼用五劑,血糖正常,又按此法調理二十余劑,半年后復查,血糖仍然正常。由此可見,陰虛者必用半夏,概降肺胃而助收藏耳。 例2、張女士,甲亢, 處方: 半夏20g、桂枝15g、茯苓40g、龍骨40g、牡蠣40g、白芍30g、玄參30g、麥冬15g、 浮小麥30g、山萸肉30g、防風15g、白芷30g、木香10g, 二日一劑,水煎服,服藥十劑,諸癥悉平。
分享:
![]()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