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陽明津傷水熱互結證: 原文223、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語譯:陽明經證誤下后,出現脈浮,發熱,口渴欲飲水,小便少而排出不暢,為余熱深入下焦與水互結于膀胱,可用豬苓湯治療。 提要:陽明津傷水熱互結證的證治。 成因:1、陽明病誤治傷津; 2、素體陰虧。 病性:本虛標實。 癥狀:發熱,脈浮——陽明熱盛反映于外則發熱;熱盛鼓動血行,故脈應之而浮。 渴欲飲水——A陽明熱盛,津液受傷;B水熱互結,氣不化津。 小便不利(指小便短赤急迫,尿道澀痛, 即尿頻、尿急、尿痛。與五苓散、真武湯之小便量少是不同的)——陰虛水熱互結于下焦,膀胱氣化失司。 辯證要點:發熱,口渴,小便不利,脈浮,或見下利,咳而嘔,心煩不得眠。 病機:陰傷有熱,水氣不利。 治法:清熱滋陰利水。 方藥:豬苓湯。 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碎)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折現代量(原方原量):豬苓(去皮)、茯苓、澤瀉、阿膠、滑石各15g。 水800ml,先煮四味,取400ml,去滓,內阿膠烊消,溫服140ml,日三服。 方解:阿膠————滋陰潤燥 滑石————清熱利水 二苓澤瀉——淡滲利水 諸藥合用,養陰潤燥,清熱利水。 現代應用:適用于陰虛水熱互結之小便不利,排尿澀痛,尿血,淋病,下利,咳嘔、心煩失眠等?,F代之慢性腎炎、泌尿系感染、腎結核、腎盂積水、腎結石、乳糜尿、血尿等見小便不利,微熱或低熱,舌紅少苔或少津,脈細數為辯證要點。 案43——熱淋(慢性腎盂腎炎急性發作): 陳某,女,36歲,2000年3月10日診?;寄I盂腎炎2年,發則高熱寒戰,腰痛,伴尿路刺激征,每年發作2-3次,需經輸液抗生素一周余方能緩解,反復發作。本次因感冒后復發已半月余,小便滴瀝刺痛,尿意窘迫,低熱,腰痛,手足心熱,肢軟乏力,渴喜冷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尿檢:白細胞滿視野,蛋白(++)。辯為濕熱侵及下焦,陰傷水熱互結,氣化不利。治以育陰清熱利水。方選豬苓湯加味。 豬苓15g,茯苓20g,澤瀉12g,滑石(包煎)30g,阿膠(烊化)15g,琥珀(沖)6g,白花蛇舌草30g,魚腥草(后下)30g,車前草15g。水煎服。5劑。 二診:上方服3劑低熱退,5劑服完,尿路刺激征消失。尿檢:白細胞0-2,蛋白消失。上方加減化裁服致30劑,諸證消失,尿檢正常,隨訪至今未發作。 按:本案腎盂腎炎反復發作,病情遷延2年,為濕熱久羈下焦,耗傷腎陰,陰虛水熱互結,故見尿意窘迫不利,低熱腰痛,口渴舌紅脈數等癥。豬苓湯能育陰清熱利水,與本病病機相符,故投之立見奇效,經方之生命力可見一斑。 (余澤運醫案) 證方鑒別: 豬苓湯—水蓄下焦——陰虛內熱,氣化失司—小便不利—兼發熱不惡寒,心煩不眠,舌紅少苔。 五苓散—水蓄下焦——膀胱不利,氣化不行—小便不利—兼惡寒發熱,舌淡苔白等。 參考原文224、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提要:豬苓湯的禁忌。 分析:汗多——胃家熱盛迫津外泄; 渴——熱盛傷津,引水自救。 雖有小便不利——由津傷化源不足所致。 治法:宜清熱養陰。 禁忌:不可與豬苓湯——津傷復利尿,可致津更傷而熱愈熾。 鑒別: 陽明熱盛傷津—發熱,渴欲飲水—發熱重,小便利,汗出多,舌紅苔黃躁—禁用豬苓湯。 陰虛水熱互結—發熱,渴欲飲水—脈浮細數,小便不利,汗出少,舌嫩紅—用豬苓湯。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余澤運的傷寒論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