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條 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若脈浮,發熱”,康平本沒有“脈浮,發熱”這四個字,作為水熱互結于下焦的陽明病,應該脈沉而不是脈浮,聯系224條、319條內容來看,脈浮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本條雖有脈浮、發熱,不是陽明外證,應該是陽明里熱外達之象。 “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本條可與222條互參,同樣是誤下后出現“渴欲飲水”,兼見“口干舌燥”的是白虎加人參湯證,兼見“小便不利”的是豬苓湯證。因為誤下之后陽明邪熱陷入下焦,水熱互結于膀胱,導致小便不利,不利就是排尿不暢,淋瀝澀痛。就是現在說的尿道刺激征,尿頻、尿急、尿痛、尿淋漓、尿等待等等證候。所以同樣是陽明病的“渴欲飲水”,卻不是因為熱盛傷津,而是水蓄下焦,氣不化津。津液不能四布,發熱不汗出。津液不能上承,渴欲飲水。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下者,引而竭之”,豬苓湯清熱利小便,使水熱分離,熱去津生。張隱庵曰:“水津上行而渴止,陽熱下降而小便利”。 豬苓湯與五苓散系出同門,都是利小便的名方。兩方中都有豬苓、茯苓、澤瀉,五苓散治太陽膀胱因寒而不能氣化的小便不利,雖有尿量減少,但尿色清白,無排尿困難及淋漓澀痛,所以加桂枝、白術,增加氣化之力。豬苓湯治陽明內熱蓄積膀胱,水熱互結的小便不利,多淋漓澀痛、尿色發黃、或有尿血,所以加滑石以清熱,阿膠以養陰止血。二方證都會有口干、浮腫,五苓散證是全身輕度浮腫,豬苓湯證是下半身腫為主。后世醫家抓住“水熱內蓄”這個病機,將豬苓湯用于前列腺炎排尿不暢,腎盂腎炎、膀胱炎、急慢性泌尿系發炎和泌尿系結石、腎結石、膀胱結石的治療中,對尿頻、尿急、尿痛、尿血有顯著療效。有腹滿、大小便不通時加大黃,療效更佳。 豬苓湯中豬苓、茯苓、澤瀉皆為滲利之品,下焦陰血虧虛時,滲利太過,就會傷血。84條:“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發汗會傷陰,利尿也會傷陰,阿膠為血肉有情之品,既養陰又止血。現在阿膠的價格有些難以讓人接受,用黃明膠代替即可。 課前思考: 1.發汗與利小便是什么關系? 2.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可與何方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