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馮甜,運動心理學科普作者,原創作品,轉載請注明出自知識就是力量微信公眾號) (圖片來自網絡) 對于同一件事,我們通常會看到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看法。例如,幾個相似的人經歷了同一件事,即愛人不夠體諒自己。第一個人可能覺得沮喪:“這么不體諒我,說明他一點都不愛我。”第二個人可能感到嫉妒:“他可能是要離開我去找別人了。”第三個人可能感到內疚:“我肯定做了什么過分的事情讓他不開心,他才會這樣對我。” ABC理論 (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么會出現上面的現象?ABC理論能夠為我們提供一些幫助。具體而言,A是激發你的事件,可能是現實中發生的或者你預計未來可能會發生的事情。A通常是情緒和行為的“觸發器”。B表示你的想法,也就是你是如何看待A這件事的。C代表結果,包括你的情緒和行為。所以我們可以看出,你自己對于事情的看法,決定了事件對你造成的影響(情緒和行為)。也就是說,真正困擾你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你看待事情的方式。 (圖片來自網絡) 如何改善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改善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呢?最直接有效的就是改變認知。這里需要提到“認知情緒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認知”是人腦的活動,“行為”是人的一些舉止行動,“療法”是解決問題改善不正常狀態的方法,CBT療法的中心概念是你的思維決定你的情緒。 這種方法需要你在情緒受到困擾時,辨別自己腦海中的念頭以及你對事情進行的評價。如果你能夠為每一件可能看似消極的事情賦予更加客觀、積極和準確的含義,那么你會發現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再那么極端。由于CBT療法是一套完備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手段,所以我們這里只簡單提供生活中最常見的情況,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首先,仔細傾聽你的自我對話。消極的自我對話相當于為自己設置了心理陷阱,看看自己,是不是進入了“陷阱”之中呢? 常見心理陷阱
一旦確定了心理陷阱,你就可以通過挑戰自我對話中的消極成分,對其加以解決。 (圖片來自網絡) 心理陷阱補救方法
當然,我們看待一件事的方式是長久以來形成的,并非一朝一夕能夠改變。但是,很多時候你確實需要對自己頭腦中的想法進行質疑,因為你并不知道,換個角度會不會看到更美的風景。 資料來源: 1 《認知行為療法(第2版)》。Rhena Branch,Rob Willson著,陳彥辛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年版。 2 《里約奧運參賽心理應對與調節咨詢手冊》。國家體育總局科教司編,2015年。 編輯: 劉偉瓊 趙翠 本文系原創作品,商業合作及轉載請聯系jiangq@cast.org.cn 投稿請聯系 xueyn@cast.org.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