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者該怎么度過資本寒冬?![]() 近來有數據顯示國際國內的投資交易數額均有下滑,部分創業者感到融資困難,業內一種聲音認為應囤糧過冬,另一種聲音則認為應逆流而上。同一現象從不同角度分析卻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那么資本寒冬是否存在?不同人得出了哪些不同結論? 第一視角:隆冬已至,存亡之時 從國際創投環境看,36氪曾報道全球風投交易數連續四季度下滑,美國研究機構CB Insight和會計師事務所KPMG認為全球創投圈仍未走出冬天,亞洲風投總額猛跌,交易數量下跌了12%,同時英國脫歐的風險、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創業公司過高估值受質疑等不確定因素增加,一些投資人開始采取觀望態度。 ![]() 美國風險投資人Bill Gurley曾在SWSX大會表示如今的科技泡沫不會持續太久,今年可能會有一些獨角獸死去,而且科技市場如果真的崩潰,將會波及房地產及其他領域。據外媒盤點,截止2016年初,已有7家獨角獸從10億美元俱樂部退出,或被收購,或市值縮水。 國內形勢也不容樂觀,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中國共發起818起天使投資,同比減少超過30%;創投市場共1264起,案例數量與金額分別下滑30%和10%;PE雖不降反升,但主要是由于“超級獨角獸”螞蟻金服、滴滴獲得巨額融資。CB Insight同樣認為全球第二季度融資金額的回升主要得益于“十角獸”(估值超過10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如Uber、SnapChat、滴滴)帶來超過10億美元的融資。 ![]() ![]() ![]() “90%互聯網公司會死于資本寒冬”的言論一度盛傳,多家獨角獸企業瀕臨死亡的消息也澆滅許多創業者的熱情,許多O2O公司錢燒完了卻未實現盈利,投資者開始止步。 一些評論人和企業家認為資本寒冬已經到來,比如獵聘網戴科彬相信未來6到12個月資本市場不會有明顯好轉的跡象:
經緯中國的張穎在內部分享中也不斷提到市場在變冷,融資越來越難,資本寒冬已經凍死太多公司,并且斷言2016年底將有幾千家拿到天使輪的公司面臨絕境。他提醒沒融到資的企業加大馬力,告誡盲目樂觀的創始人不能等死。 甚至有觀點認為:
第二視角:寒冬未至,只是投資更加理性 但同一數據也能挖掘出不同信息,同一現象從不同角度分析能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 投資中國有文指出2015第四季度投資機構募資額只是稍有回落,與一、二季度相比形勢仍屬樂觀。并且創投市場雖然投資案例下降,但單筆投資不降反升,投資總金額并未發生斜坡式回落,所以如今并非資本寒冬,只是投資者更加理性,是瘋狂后的理智回歸。該文指出:
![]() ![]() ![]() 李開復就曾在“群英會”講話中提到,現在外部傳播的資本寒冬是不真實的,只要創業選擇的領域具有發展前景、創業團隊具有硬實力,融資并非難事,例如最近一個只有三人團隊的種子項目就獲得了兩千萬美元投資、八千萬美元的估值。 領籌資本王忠平指出:
58趕集集團首席執行官楊浩涌也認為現在不太算是資本寒冬,因為許多投資機構是有資金的,只不過是投資變得謹慎。這個謹慎是合理的,而且謹慎之后還會投錢。 創新工廠的張鷹相信投資數量理性下降其實是一件好事,過熱的資本市場會將資金浪費在沒有價值的項目上:
而提出“寒冬論”的張穎同樣表示:
第三視角:逆寒流而上 而另外一種觀點則強調逆流而上,認為所謂的資本寒冬,其實是難得的機遇。 例如九合創投王嘯鼓勵創業者在資本市場冷卻時創業,他認為資本寒冬時期創業者也會變少,創業成本更低,而且決心要創業的人依舊會創業,許多互聯網大公司都是在市場冷清、處于低谷時創業的,這樣更容易脫穎而出。而且他指出失敗才是創業的常態,并希望國內輿論對創業者的失敗給予更多的敬意,而不是嘲笑。 海朋資本創始合伙人趙劍海也認為現在仍然是歷史上創業最好的階段:
松禾資本的投資策略也很特別,在前兩年創業風頭正盛時整體放緩腳步,最近在資本寒冬季卻準備大干一場。漢能資本同樣如此,其創始人陳宏認為當別人感到恐懼時,恰恰是最難得的機會,“資本寒冬”其實是“創業者的春天”。 結語 不同投資人、評論人從不同角度解讀了對“資本寒冬”的理解,以上三個視角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無論如何解讀,部分創業者感到融資變難這一客觀事實是的確存在的,只是不同行業所受的影響程度不同,創業者需要結合自身項目進度、融資情況和行業前景采取不同的戰術,不要輕易被嚇倒或鼓動,而是能理性分析,從容應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