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乏力倦懶言,血虛目澀多夢淺; 陰虛舌小細盜汗,陽虛清冷無力寒。 熱紅黃數寒清寒,痰濕困重舌便黏; 風動歪斜善走竄,氣滯脹滿瘀紫暗。兩人同患風疹,瘙癢難耐,但中醫處以寒熱截然不同的兩張處方,結果二人皆獲全效。一人患腹瀉多年,身體虛弱;一人發熱月余,百般求治皆不效;中醫同處以補中益氣湯,結果腹瀉止,發熱退。同樣的疾病,治法迥異;不同的疾病,治法卻相同。中醫這種診治疾病的方法,歷來都令世人備感驚奇。中醫依據怎樣的道理,做出這種“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治療決策呢?道理,就是本講中我們要學習的——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是中醫學診治疾病的鮮明特征,也是精華所在。這里的“證”指的是什么呢?“辨證”,究竟“辨”的是什么“證”呢?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證是中醫對疾病發生機制(病機)的概括,具體內容包括疾病的位置、性質、原因等。其中,對病性和病位的辨識,是中醫辨證的核心。“證”是疾病發生的內在本質,通過對患者出現的各種臨床表現進行觀察分析,我們可以對這些本質進行判斷;這個過程,就是中醫的辨證。 中醫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在辨證方面,從理論到實踐,都積累了豐富的知識。針對不同的疾病類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醫形成了幾套辨證論治的體系:針對外感發熱性疾病為主的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針對內科疾病為主的臟腑辨證;用以指導針灸臨床的經絡辨證;以及最為基礎的綱領性辨證方法——八綱辨證。經絡辨證方法,我們在后面針灸的部分還會重點來講。考慮到今天臨床的大部分疾病屬于內科病,所以我們對辨證的講解,以臟腑辨證為主,配合八綱辨證。而六經辨證等其他三種辨證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熱病,我們這里不作介紹。 一、八 綱 辨 證 八綱,指中醫診斷疾病所依據的八條最基本的綱領,分別是: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其中的虛實,我們在下面臟腑辨證中還要展開來講;陰陽作為總綱,內容相對模糊,初學者較難把握和應用。所以我們此節所講的八綱,以表里、寒熱為主。 (一)辨表里 中醫所講的辨表里,是對病變部位、病變層次的辨識。前面我們學習過陰陽,表里就是陰陽。皮毛筋肉相比,皮毛就是表,筋肉就是里;筋肉六腑相比,筋肉就是表,六腑就是里;六腑五臟相比,六腑就是表,五臟就是里。實際上,中醫對表里證的辨識,更加重視的、更有臨床價值的是在診治外感病時,對病位表里的判斷。 今天我們生活在盛世,享受著太平年月的安詳,所患的疾病,主要是以各種內科病證為主,病位大多在里,對病位表里的判斷,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就在幾十年前,我們的父輩祖輩,他們所經歷的生活,遠比今天要艱苦得多。古人生活的環境中,戰亂、饑荒時有發生,他們所患的疾病中,外感熱病的比例就相當的高。疾病表里的辨識,就顯得格外重要。 辨表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表里證的病因病機、治則治法都是截然不同的;表里判斷不清,導致誤治的后果也會十分嚴重。在表之病,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在里之疾,常與氣血不和有關。外邪入侵,正邪交爭,矛盾性質屬于敵我矛盾;氣血不和,邪從內傷,矛盾性質屬于人民內部矛盾。面對外敵,需要調動國防力量奮力相抗,速戰速決;面對內部的不和諧聲音,則需要協調安撫為主,不得已也只是調動公安,維持秩序,以求長治久安。所以治表邪,以發汗驅邪為首務,多求速效,所謂“治外感如將”。治里證,以調和氣血為重點,常須緩圖,所謂“治內傷如相”。表證不解而攻里,正氣本在表奮力抗邪,體內卻遭毒藥而混亂不堪,邪氣必然乘機而入,病情也會隨之加重。譬如大將御敵于外,國內政權嘩變,大將家屬盡遭不幸,軍心動搖,戰事必敗。里證不和而攻表,體內氣血不和,不治里而反攻表,徒耗正氣,里證更甚。譬如將相不和,調將外出,相得機盡數報復,將相關系更加惡劣,國家則難保。 那么在表在里,究竟如何判斷呢? 給大家提供兩條判別的依據,一是惡寒,二是脈浮。惡寒就是怕冷,不過這種怕冷即便多蓋上很厚的衣被也不管用,仍然寒戰不止。但凡見到惡寒的癥狀,一定說明有邪在表。所謂“有一分惡寒,便有一分表證”。脈浮就是脈象非常表淺,手剛剛接觸到寸口皮膚,就可以感覺到很強的脈動,用力按下去之后,脈的力度反而減小。也是正氣奮起抗邪之象。 §既然靠惡寒一個癥狀,就可以準確地判斷表邪存在了,還有什么必要再講脈浮、舌苔薄、頭痛、鼻流清涕等這些癥狀呢,豈不是多此一舉嗎?你怎么看呢? (二)辨寒熱 這一條看上去似乎非常簡單。寒熱嘛,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很好地辨別,還需要特殊地來講嗎?下面我們來看兩則醫案,讓大家感受下實踐中要辨別寒熱,是否如想像中一樣的簡單。病案1患者,男,58歲。患“胃病”近30年,在某醫院行胃腸鋇劑造影,診為“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于前日晚餐飲少量白酒后,當晚11時許胃脘部突然陣發性絞痛,向右脅放散,伴噯氣泛酸,口苦口干,喜手按壓,面青肢冷,身微出汗,飲熱開水疼痛可緩解。舌質紅潤,苔淡黃、厚膩,脈象弦緊而數。這是廣西中醫學院方顯明老師的一則醫案。這例患者出現的胃痛,究竟是寒,是熱,還是寒熱錯雜?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患者口苦口干,舌紅苔淡黃厚膩,脈數,似乎都是熱證的表現。當該患者到某醫院門診就醫時,應診醫生也是根據上述“熱象”,結合胃脘痛,向右脅放散的癥狀特點,診斷為“肝火犯胃型胃痛”,予龍膽瀉肝湯治療。但是服藥1劑后,胃痛加重,伴脘腹作脹,噯氣頻作,納呆,惡心,泛吐清涎,大便不暢。問題出在哪兒呢? 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患者除了上述熱象外,有一個癥狀格外的引人注意,就是“飲熱開水疼痛可緩解”。試想一個大熱的人,怎么會喜歡熱飲,而且飲熱水后疼痛緩解呢?再結合一些其他的表現如舌雖紅但潤澤不干,胃脘部疼痛為絞痛,面青肢冷等等,可以判斷患者當前出現的疼痛,其性以寒為主。再有經服寒涼藥龍膽瀉肝后,疼痛加重的反應,可以進一步確診疼痛是因寒而起。再結合全身癥狀綜合診斷,該患者屬寒熱錯雜夾濕,當前治療當以散寒為主。 再嘗試一個難度更大的。病案2楊某,女,30歲。初患上腹疼痛,發高熱,大便秘結。病已4日。曾用灌腸法通便,反致腹痛、吐瀉、手足厥冷、煩躁不安、面青、脈微。經服大劑附子理中湯(重用附子),服后病情加劇。癥見:面青,神煩,肢冷,吐瀉,發熱,口臭氣粗,煩渴引冷,口唇焦燥。舌呈紫色,脈象閉伏。細審之:手背雖冷,但手心灼熱。(云南戴麗三案)這是一例中醫所謂“真熱假寒”案。無疾在此將如此疑難重癥介紹給各位初學者,并非希望大家很快掌握救死濟危的醫術,而是以此示醫者識證之難,絕非草率者可為。學習醫術,非一般平和之養生法可比,面對疾患,心思必須縝密,目光必須犀利,才不致誤人。 該患者表面看來,面青,肢冷,脈沉,都是寒象;又見發熱,口臭氣粗,煩渴引冷,口唇焦燥,都是熱象。似乎寒熱并見,其實不然。該患者的問題,是體內陽熱之氣太盛,陰氣弱小,根本無力制約亢盛的陽氣,反而被陽氣排斥在外,從而出現了體內真熱,體表假寒的表現。即所謂真熱假寒。 采用中藥治療時,我們就是利用藥物的某種偏性,來糾正人體內出現的相應的問題。以寒藥治熱,以熱藥治寒;以補藥治虛,以瀉藥治實。如果醫生對疾病的寒熱辨別不清,以寒為熱,以熱為寒,用藥必然會錯。后果輕則無效,重則害人,不可不謹慎小心。 (本文僅供中醫愛好者學習交流) 作者:天下無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