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對中國歷史有些許了解, 都不會不知道魏徵。 作為唐初“貞觀之治”時期的一代名相, 他留下了從“以人為鏡”到 “夢中斬龍”的一系列故事。 不過, 在朝廷之外,他還有另一個身份: 葡萄酒釀酒師。 (唐朝一代名相魏徵) 絲綢之路八千里 葡萄美酒三千年 中國葡萄酒最著名的宣傳詞至今仍是唐代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只是“葡萄”、“美酒”、“夜光杯”這樣的斷句并非沒有可能,而且三件東西在中國史籍中的記載都有些模糊不清:“葡萄”恐怕不是如今人們想當然的紅葡萄,“美酒”未必是想象中的葡萄酒,“夜光杯”也很可能并非如同今天的玻璃酒杯一般晶瑩通透。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提及中國葡萄酒釀造史,有人很樂意說:“絲綢之路八千里,葡萄美酒三千年?!睂φ淌欠窆ふ酱蛴蜁呵也徽f,后半句可惜很可能不是事實。 中國歷史太習慣“上下五千年”的說法,以至于但凡好點的東西不加個三五千年就對不起祖宗,中國葡萄酒釀造史中就藏著這樣的陷阱。 《詩經》中的一些詩句似乎證明中原地區在殷商就有了葡萄,但正如煎雞蛋和雞蛋不是一回事,有葡萄并不意味著有葡萄酒,何況中原土生的葡萄并不適合釀酒。 周穆王見西王母也不過得了個身份曖昧的“水精”夜光杯。《周禮》中提到天子的果園有一句“樹之果蓏、珍異之物”,被鄭玄注為“珍異,蒲桃、批把之屬”。且不論這依舊不算有葡萄酒的證明,《周禮》成書于戰國、鄭玄是東漢人物,兩者都難算作“目擊者證詞”。 西域葡萄酒東傳史中最“文藝”的傳說是根據《史記·大宛列傳》的記載衍生的:
在民間葡萄酒故事中,“漢使”被演繹為張騫,而且補充說“在引進葡萄的同時,還招來了釀酒藝人”。事實是這位漢使出使時張騫已經故去至少10年。張騫在世時,有關葡萄酒只對漢武帝簡略提到,他與漢武帝的興趣顯然更多集中在大宛的“天馬”上。 作為“天馬”的飼料,在漢武帝心目中苜蓿其實比葡萄重要,宮苑遍種的葡萄和苜蓿也更近似向“外國使”炫耀的“景觀工程”。至于傳說中的“釀酒藝人”,《大宛列傳》通篇從未提到。 盡管有皇帝親釀 魏徵的綠葡萄酒仍然在中國絕跡了 據張玉忠《葡萄和葡萄酒傳入我國的考證》,葡萄酒釀造技術在東漢時期才由西域粟特人經營的酒坊帶入,但由于中原民間偏愛傳統米酒,該技術直至南北朝都只限于粟特人所知,葡萄酒都被視作珍異品獨為貴胄享用。中原真正開始從西域引進葡萄酒釀造技術,正是魏徵所在的唐初,隨即在宋代出現近千年的斷層期,以致出現了仿造黃酒釀造法的加曲發酵法。 西域葡萄酒釀造法再度進入中原并達到鼎盛是在元代,但明代再度沒落,直至清末略有恢復。葡萄酒在中原的命運延續著簡單而殘忍的模式:倘若政權掌握了對北方與西域民族的控制權,葡萄酒就會興盛,反之沒落。經過如此的起伏,中國古代葡萄酒能夠與1892年張弼士的“張?!逼咸丫浦苯訉拥臍v史甚至不到200年。 (1892年,作為愛國華僑實業家的張弼士為了實現“實業興邦”的夢想,拿出三百萬兩白銀,創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葡萄釀酒公司,公司名稱取“張?!倍?。) 正是由于這些原因,如今可以在史料中知道魏徵釀造葡萄酒,但他的釀造技術卻早已失傳。傳為柳宗元所撰的《龍城錄》有記載:“魏左相能治酒,有名曰醹淥翠濤,常以大金罌內貯盛,十年飲不敗,其味即世所未有。太宗文皇帝嘗有詩賜公,稱‘醹淥勝蘭生,翠濤過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敗’。蘭生,即漢武百味旨酒也;玉薤,煬帝酒名。公此酒本學釀于西羌人,豈非得大宛之法,司馬遷謂:‘宛左右以蒲陶為酒,富人藏酒至萬余石,久者數十歲不敗?!?/em> 一般認為魏徵釀的是“醹淥”與“翠濤”兩種葡萄酒,不過從字面上看,與今天常見的紅葡萄酒與白葡萄酒不同,魏徵所釀是一種“綠葡萄酒”。 “醹淥”早在晉代就被作為“美酒”的代稱。《本草綱目·酒》中解釋:“酒,紅曰醍,綠曰醽,白曰醝?!?/em>“醹淥”正是一種綠酒。 清末吳趼人筆下還有“燈紅酒綠”的詞句,可見當時綠酒常見,反是如今只剩下“竹葉青”、“楊林肥酒”等少數代表。然而,傳統的“醹淥”是用米釀造的,魏徵的“醹淥”脫穎而出則是因為使用葡萄。 關于葡萄的東傳,北宋《南部新書》中的這段記載經常被引用:“太宗破高昌,收馬乳葡萄種于苑,并得酒法,仍自損益之,造酒成綠色,芳香酷烈,味兼醍醐,長安始識其味也。”唐太宗因此被視為中原釀酒第一人。 但對比史料可以發現,“太宗破高昌”是在640年,而魏徵任左相是在633—642年,643年魏徵病故。一般葡萄種植3年后才開始結果、5年后才適合釀酒,就算唐太宗心急,葡萄剛結果就拿來釀酒,魏徵恐怕也喝不上了。 (魏徵) 因此,更可能的是魏徵釀酒在先。至于魏徵從何處學的技術,據岳東《魏徵與葡萄酒釀造術的傳播》一文考證,應該于魏徵出身漠北游牧民族高車有關。 高車與粟特人來往密切,比較其他史料中對粟特葡萄酒的記載,魏徵顯然是得到了粟特人的真傳,然而高車這一卑微的出身使得魏徵不便向唐太宗透露,以至于高昌戰后唐太宗才得“酒法”。唐太宗親自釀酒,其實也可視為向故去的心愛大臣兼一代釀酒宗師致敬。 盡管有皇帝親釀,魏徵的綠葡萄酒仍然在中國絕跡了?!搬}淥”一詞雖然仍然大量出現在唐以后的詩文中,但明顯指的是米釀綠酒,與魏徵無關。 “馬乳葡萄”學名“馬奶子”,原產西亞與中亞、公元前后由粟特人引進新疆,如今只用于食用,很少用來釀酒。現在全世界只有葡萄牙尚存綠葡萄酒(Vinho Verde),其釀造史可追溯到古羅馬,實際上是一種清淡、酸度高、略帶起泡的白葡萄酒,因酒液略帶綠色反光而得名。 (葡萄牙的綠葡萄酒Vinho Verde) 葡萄牙釀造綠葡萄酒最主要的葡萄品種名為阿爾巴利諾(Alvarinho),字面意思是“來自萊茵的白(葡萄)”?;驕y試表明:阿爾巴利諾與德國著名品種雷司令(Riesling)有親緣關系,而雷司令的母本之一是在法國汝拉山區用于釀造以耐存放著稱的黃葡萄酒(vin jaunes)的薩瓦涅(Savagnin),薩瓦涅的故鄉則已接近東歐,遙望“馬乳葡萄”的故鄉。這恐怕也是魏徵的“醹淥”與“翠濤”留給今人最后一點可幻想的痕跡。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號中信出版集團 投稿郵箱:kaiwind123@sina.com 一經采用支付豐厚稿酬 我們在這里 · 靜靜等著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