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學蘇州附屬中學
有人說,推進批判性思維培養存在一些困境。但嚴格來說,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并沒有遭遇困境。因為遭遇困境的意思是,原來好好的東西后來走著走著陷入不太好的境地。批判性思維在西方教育體系早就成為課程體系中最重要內容之一,在中國似乎才剛剛起步,所以我們面臨的其實不是困境,而是阻礙它起步和上路的因素。推動批判性思維教育,在于排除和突破那些不利因素的存在。 批判性思維“似熱實冷” 雖然批判性思維越來越多地走進各種研討會和論壇,也成為不少教育刊物的熱點話題,但這個熱是表面的。 我在平時的工作中會接觸全國各地不少語文教師。據我觀察,在教學中出現批判性思維概念的學校不足十分之一,而教師有意識地關注的可能不足三十分之一,能超越關注并有所思考與實踐的可能僅有百分之一。 說批判性思維近來較熱,是因為核心素養或關鍵能力的提法中有明確體現,語文新課標和新教材也釋放出有關批判性思維的重要信息。隨之在研究實踐先行者的帶動下,許多教育刊物紛紛發表相關文章,舉辦研討會,使之產生一定的熱度。但這其實發生在最上層,而廣大學校和教師并未有多少人在真正關注和思考。 就我所在的學校而言,也僅限于語文學科教師明白在做什么,其他學科教師還處于不明所以的狀態;即便是同在語文學科的一些教師,也如同在觀看一個稀罕物一樣半信半疑,有時甚至會覺得多事——教育教學已經夠累夠煩,又造一個新事物、新概念。教育界確實常有“創造”熱詞然后互蹭熱點炒作的現象,但批判性思維培養不是一個新東西,它原本應該有重要的地位,卻一直被忽視,如今才開始補課。 所以,批判性思維近來的“熱”是表面的,而內部恰恰是“冷”的。這種外熱內冷或似熱實冷的現象,是推動者必須清醒認識的。 批判性思維的“批判”是什么 對大眾來說,批判性思維這個概念顯得很刺眼,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放在“批判”上,是不是追求否定、挑刺和批判?當然不是,批判性思維不諱言反思和質疑,但它更多的基礎工作是不輕信、尋找依據、替換條件、審視理由、比較辨析、評估評價、理性表達等,“否定”或“推翻”只是思考后的一種可能性結果,并不排除還會是另一種結果——承認原來的結論非常好。 身邊的語文教師有時會一臉疑惑地說“批判性思維會導致對原來文本解讀的故意顛覆,走到誤讀的一面去”或“語文有語文的任務(指的是語言文字方面的培育),強調了批判性思維,語文本身的學習會不會受影響”。顯然這個教師并不了解批判性思維的批判,把批判等同于推翻和否定,而且又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當成了語文學習以外的事情。這樣因不理解而自設稻草人的心理反應會把批判性思維教育“污名化”,讓未識其真貌的人望而生畏或無端生出厭煩。 批判性思維培養作為漸漸興起的熱點話題,也遭遇教育界一些人心理上的本能拒絕。我就聽到有專家級教師不屑于此話題的討論,滿臉的不以為然:“又出新花樣了。”而很少有像特級教師于漪那樣的胸襟——她過去很少提到批判性思維,但如今對年輕者提出批判性思維命題持非常開放和鼓勵態度。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對于推動一件幾乎不需要證明重要性的大事來說,影響不言而喻。 批判性思維如何“落地” 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師余黨緒曾說,就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而言,從神秘到空洞只差一小步。神秘感是因不了解,以為是什么高大上的新奇之物,空洞化則是始終在認識和理解上打轉,然后是熱鬧一陣子之后就興味索然,就像過去我們多次遇到的“XX教育”“XX教學”一樣,刮了很大很大的風,卻不見雨濕地皮。 若不能基于正確的認識然后持之以恒地實踐,批判性思維的落地就會很難,或者效果極為有限。 有人認為,批判性思維培養需要一個專門的課程,覺得專門有一門課程是為培養批判性思維設計和開發的,這樣的理解和觀念自然會使它的落地平添難以下手的無措感或沉重感,同時又窄化了它的落地空間。 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思維品質,而不是與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并列的另一類型的思維。它自然可以出現在一種專門的課程上,但更可能是一種教學滲透。前者指向專門開設一種思維課,進行一些專門的思維訓練和培養,目的是培養理性思維和可靠邏輯。比如設計這樣的課,給學生一個材料:某大學的三分之一女生嫁給了老師,從中可以獲取什么信息?有的學生認為這是一個好傳統,表明這所大學的師生關系融洽;有的學生則認為這令人擔心,因為教師得到女學生的青睞有借助身份的嫌疑,師生戀不是不可以,但這么多人有些不正常;有的學生說戀愛自由,旁人無權干涉和評論;有的學生說這是一個值得評說的現象,而且人人有資格說。等學生發表完意見之后,教師告訴學生真相,其實那一年該大學只招了三名女學生,其中一名女生嫁給了老師。 通過這個思維活動,讓學生獲得辨別信息重要性、方法和評論的原則。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知道,生活中的許多爭論需要注意話題的范圍和議論的針對性。 但這遠不是中小學批判性思維培養的主要形態。主要形態是什么呢?應該是基于學科教學或專題學習的滲透。 我是語文教師,就以語文學習為例。語文學習的主要形式是讀和寫,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語文教學中就以思辨讀寫的形態實現。思辨讀寫也不是一種專門的、特殊的語文學習,而是在閱讀和寫作中讓思辨發生,不輕信現成說法,讓學生自己建構;同時,不滿足于獲得的信息和知識,而是讓學生自己學會辨析和評估。 就批判性思維落地而言,更需要的是常態化教學,即在語文教學中時時滲透。過去教育工作者熱議的“研究性學習”“深度閱讀”“高中生的學術練習”“創新的讀寫結合”,在學習行為的品質上都與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有著交集,都以“搜集、辨析、評估、質疑、反省、包容”為特征。另外,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核心素養之一,所以在課堂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只是教學目標之一,我們既可以設計一節課專門達成批判性思維的發展與提升,也可以只是與其他讀寫目標(如審美、語言運用、文化理解等)融合在一起有機達成,甚至這種達成只是一個滲透與努力的過程,并不要求一節課后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品質就有明顯的提升。所以,對于急匆匆地要對批判性思維教學課堂進行量化測評的想法,我必須潑一盆冷水。 語文教學中的批判性思維培養,其實質是語文教學的一種較高層次的目標設定與教學設計,而不是另外一種教學內容的語文課。 舉個具體的案例。在閱讀魯迅的《藥》時,我們很容易帶領學生梳理出小說的兩條線索,明線:吃藥、談藥的人們;暗線:夏瑜的犧牲。兩線交織,把原本看起來不相干的人物命運放在一起展現一個時代的悲哀,這是小說的高明表達。學生知道了這一點,可以說是獲得了知識,但教師還可引領學生思考,小說為何不以夏瑜為主線,而要以華家及談客們為明線——在當時,所謂革命和革命者的悲涼、孤獨,根本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甚至哪怕僅僅是知道的,魯迅選取的是一般人即普通市民的生活視角來表現主題。當學生探討到這個層面,就不僅僅學習了小說的內容、主旨、人物,還從小說的表達藝術上獲得了一個“所以然”——這就走到了辨析和評估的層次,其中就蘊含著批判性思維和思辨。 教師還可以就過去常掛在嘴邊的《藥》的所謂主旨——揭示了辛亥革命不發動群眾的弊端,帶領學生審視與質疑,是不是真的是這樣呢?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很快就能獲得有力的質疑——夏瑜在獄中對紅眼睛阿義說,“大清的天下不是大清的,是天下人的天下”,這難道不是在發動群眾和啟蒙? 這樣的案例體現了批判性思維一個重要的落地原則——思辨,它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緊緊依托于平常的讀和寫的教學,達成批判性思維培養與語文教學的深讀文本、準確領會作品內涵合為一體。 改變,首先要從教師開始 一種培養目標的實現,首先是以教育者的素質作為最基本的條件。當前最需要也最迫切的是教師批判性思維素養的培育。一個教師如果習慣于照本宣科,從無自己的見解和思想,對文本沒有深入的思考,對成見沒有警惕和質疑,對事物缺少具體分析的態度和能力,那就談不上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這個問題其實很嚴重,在生活中就很常見。 教育部部長上任時,網上有篇文章《新部長上任的十三項重大改革》,內容包括取消職稱評定、大幅度增加教師工資等重大舉措,一度轟動熱傳。但事實是,教育部顯然不會這么輕率地拋出這樣的改革方案,但網絡上教師們紛紛轉發,信以為真,甚至提前慶祝。 還有人寫了一篇《校長不識字,博士亂翻書》的煽情文章,就因為嘲笑的是大學校長這個精英群體而引得大眾粉絲忘情喊好,他們卻沒有從文中看出明顯的邏輯謬誤和低級的知識性錯誤,《烏合之眾》里揭示的大眾心理學和人們總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心理,在這些熱情轉發和點贊的教師粉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許多案例中,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一些教師的批判性思維素養亟待提升,否則很難承擔培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任。 而另一方面卻可以形成強烈對比,一個具備批判性思維品質的教師,即使他不專門提這個概念,也并未專門就此作精心設計。但在長年累月的教學之下,他所教班級學生的思維品質必然會從整體上高于其他班級的學生,這也恰好符合前面提到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更多滲透在日常教學中的說法。 提升教師批判性思維素養,是當前最迫切和最重要的事。
·若不能基于正確的認識然后持之以恒地實踐,批判性思維培養的落地就會很難,或者效果極為有限。
|
|